【三维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三 配套课件随堂基础巩固专题专练阶段质量检测(全套,5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三 配套课件随堂基础巩固专题专练阶段质量检测(全套,5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8-28 17:19:46

文档简介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及四地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统计资料,回答1~3题。
1.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距海远近21世纪教育网
C.气温 D.地表植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该区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
A.沙尘暴 B.泥石流
C.地震 D.水土流失
3.关于a河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流域面积扩大,河水水量显著减少
B.农业用水较少
C.地势平坦,水流平缓21世纪教育网
D.下游纬度高,有凌汛现象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从东向西由于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第2题,该区域地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冬春季节,由于风力较大,地面植被稀疏,加上西北地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土地出现荒漠化,沙尘暴频发。第3题,a位于黄河上游,该地
区灌溉农业发达,大量引黄河水灌溉。
答案:1.B 2.A 3.B
(2010·广东高考)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4、5题。
4.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南方区。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种是水资源短缺,但人口、耕地、经
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匹配较差的区域为北方区和西南区。
答案:B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图(图中400 mm、800 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征是 (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具有层次性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解析:第1题,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第2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答案:1.B 2.C
3.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比较,区域特征的不同点是 (  )
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
B.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第一级阶梯
C.新疆和西藏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D.新疆为坝子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
解析: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人口也比西藏多,选项A不正确;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属高山气候,选项C错误;新疆应属于绿洲农业,坝子农业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选项D错误。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4.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解析:乡村地域的范围通常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镇地域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答案:D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回答5~7题。
5.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联系性 D.连续性
6.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区域复杂
B.甲区域城市呈岛状
C.甲区域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大于乙区域
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
7.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6题,乙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结构复杂,城市呈岛状,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第7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答案:5.C 6.D 7.A
8.下列地理事物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布形式上形态一致的是 (  )
①东北农林基地 ②哈尔滨市 ③哈大铁路线 ④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东北农林基地与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均表现为面状,哈尔滨市表现为点状,而哈大铁路线表现为线状。
答案:D
读某区域劳动力职业构成表,完成9、10题。
职业
劳动力职业构成比重(%)
合计
100
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4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2.8
商业服务人员
22.4
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
11.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50.0
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0.1
9.当前,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 (  )
A.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B.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C.服务业的发展 D.乡村地域的支撑
10.该区域目前所处的区域产业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解析:从该区域的劳动力职业构成看,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可以推测,该区域的产业产值构成是“二、三、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9.B 10.C
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11、12题。
11.该省可能是 (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解析:根据上图分析2000年后,第三产业占60%以上,第一产业占10%以下,可知该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选项所给的四个省中,台湾省经济最发达,所以选C。
答案: C
1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解析:通过分析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可知,该省目前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特点,因此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图中只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能知道产值的具体状况。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2009年,在评选的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中,名列第一的是“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线”,这一观点的提出首次明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1)作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的秦岭—淮河一线是________(明确的/模糊的)。(4分)
(2)“北麦南稻”是我国粮食作物分布的总体特征,但我国北方许多地区也产水稻,而南方地区也存在旱作耕地,这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点?(9分)21世纪教育网
(3)2011年夏季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而使部分水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人预测该年下半年东北的大米价格会上涨,这个人是依据区域的哪个特征做出预测的?(5分)
解析:第(1)题,作为自然地理分界线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区、干湿区、植被区等诸多自然地理分界线,这些区域的界线均是模糊的。第(2)题,“北麦南稻”体现的是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的相似性;“北方许多地区也产水稻,而南方地区也存在旱作耕地”则说明,在同一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致。第(3)题,南方水稻减产导致东北地区大米价格上涨,体现的是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1)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并不是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3)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7月1日特区扩容正式实施,宝安区、龙岗区等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由395平方千米扩容至1 948平方千米,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
材料2:2012年1月8日,在深圳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11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辉煌地度过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下表为深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年
37.0
20.5
42.5
2000年
1.2
50.5
48.321世纪教育网
2011年
0.1
48.821世纪教育网
51.1
(1)深圳在3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当时的区域特征的是(4分) (  )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21世纪教育网
C.区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
(2)深圳经济特区扩容表明其区域空间结构范围扩大,试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21世纪教育网
(3)试分析深圳设立特区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8分)
解析:第(1)题,30多年前,深圳还是一个渔村,说明其处于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2)题,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以后,在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优惠政策支持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逐渐密集,这些变化对特区扩容提出了要求。第(3)题,结合第(1)题及材料2分析即可。
答案:(1)D
(2)社会经济活动密度加大;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区域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联系日益密切。
(3)第一产业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成为经济的主体。
[随堂基础巩固]
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
①国界 ②省界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A.①③        B.②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①② D.③④
解析:图中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界线,国界与省界这类行政区的界线都是十分明确的。
答案:C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不同的干湿地区,对应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3.下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岛”状的是 (  )
A.农业和工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铁路线和公路线
解析: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在地域空间分布形式上,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或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答案:C
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镇景观简单 ②乡村功能多样,城镇功能单一 ③乡村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城镇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镇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镇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村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基本生活资料;城镇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城镇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向乡村扩散文化。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解析: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6.下图为某国三次产业比重图,A点和B点分别代表该国1988年和2008年的三次产业构成。读图回答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填写该国产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8年
2008年
(2)说出该国三次产业构成20年来的变化。
解析:本题以“三角坐标构成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坐标图,其次在分析时要注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的差别。
答案:(1)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8年
35
45
20
2008年
10
50
40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吉、皖、湘、琼      B.晋、内蒙古、陕、桂21世纪教育网
C.豫、黑、赣、鄂 D.冀、鲁、辽、粤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及其简称。中部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区有: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
答案:C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据此回答2~4题。
2.“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 (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3.应该说这位教授的中国之行还欠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 (  )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
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我国这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2题,依题干文字信息可知,“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第3题,我国除了陆地以外还有广阔的海洋,海洋的颜色为蓝色,因此应该被命名为“蓝色中国”。第4题,地形和气候是划分自然区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文和植被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答案:2.C 3.D 4.A
5.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
A.南重北轻,东轻西重 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 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
解析: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答案:B
6.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  )
矿产和能源资源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解析:由表可知①矿产和能源优势突出,但经济基础最差、发展水平最低、对外开放程度最低,因此为西部经济地带;②经济基础最雄厚,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外向型最明显,因此为东部经济地带;③各方面都居中,为中部经济地带。
答案:D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住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7~10题。
7.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 (  )
A.均位于北方地区
B.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C.均以重型工业为主
D.均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8.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  )
①自然条件 ②旅游资源 ③城市建筑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1个的省级行政区中,近20多年来,长江以南沿海有________个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  )
A.2 B.3
C.4 D.5
10.受惠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省级行政区P (  )
A.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B.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C.高新技术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D.城市分布密度超过东南沿海地区
解析:第7题,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江苏、浙江和广东,它们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经济地带才以传统型工业为主。第8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第9题,读图可知,长江以南沿海共有4个。第10题,省级行政区P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可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受生态环境脆弱的限制,其城市分布密度不可能超过东南沿海地区;目前,P所在的西部经济地带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很低。
答案:7.B 8.C 9.C 10.A
(2012·广州调研)读“我国各省(区、市)某项指标统计地图(图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 ,回答11、12题。
11.该指标最可能是 (  )
A.人口数量 B.石油储量
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
12.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量的差异
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解析:第11题,图中显示,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人口数量较大的省(区、市)面积较大,而北京、天津、宁夏、西藏等人口较少的省(区、市)面积较小,故该图最可能是按人口数量这一指标绘制的。第12题,图中东部省(区、市)面积大于西部省(区、市),即东部省(区、市)的人口数量较大,这是由于东部地处平原、丘陵地区,且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远比西部优越,故东部人口数量大于西部。
答案:11.A 12.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材料2: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
地带21世纪教育网
面积
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
区生产
总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元/人)
数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万km2)
比重21世纪教育网
(%)
数值
(万)
比重
(%)
数值
(万km2)
比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各省区
合计
960
100.0
126 050.0
100.0
135 539.1
100.0
10 753
东北及
东部沿

170.43
17.8
54 113.4
42.9
86 236.0
63.6
15 936
中部及
近西部
312.69
32.6
66 915.9
53.1
44 700.4
33.0
6 680
远西部
478.26
49.8
5 020.7
4.0
4 602.7
3.4
9 168
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
(1)请写出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位于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_______;跨经度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_______。(4分)
(2)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2分)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
形类型
主要植
被类型
农业生
产方式
(3)(双选)关于“新三大地带”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有(  )(2分)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B.中部及近西部地带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
C.远西部地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D.三大地带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读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为桂。内蒙古跨经度最多。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均处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受气候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主,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远西部地带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各一部分。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于发展畜牧业。第(3)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中部及近西部地带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远西部地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资源,三大地带要相互合作,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产业互补。
答案:(1)桂 内蒙古
(2)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
形类型
平原、丘陵为主
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主要植
被类型
森林为主
草原、荒漠为主
农业生
产方式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3)BC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1:2012年1月8日,川陕渝三省市就“西三角经济圈”签署合作协议,将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西三角经济圈”将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中心,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较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电子信息、商业和研发具有明显优势。重庆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业中心,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它们是西部三个具有跨省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材料2: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图。
(1)在图上用直线连接三个城市,并用斜线表示出“西三角”的大致范围。(4分)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比较西安、成都两城市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列表比较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四个要素)。(8分)
(3)说出西安和成都两城市共同的产业特点,分析重庆与西安、成都两城市产业的互补性。(6分)
(4)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开启,请说出三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以西三角经济圈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进行区域比较的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1)画图略。
(2)西安、成都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比较表
  地区
要素  
西安所在地区
成都所在地区
地形区名称
渭河平原
成都平原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流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自然带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3)西安、成都两城市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较强。重庆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能够将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随堂基础巩固]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3题。
1.中西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  )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21世纪教育网
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21世纪教育网
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2.东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  )
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
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
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
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⑤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3.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是为了 (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协调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21世纪教育网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解析:第1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第2题,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但能源不足,靠近沿海,不具备沿边经济贸易优势。第3题,西部大开发是为了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协调经济发展。
答案:1.C 2.D 3.B21世纪教育网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5.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解析: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造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如植被类型,该线以北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条件又影响到农业生产,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冬小麦。
答案:4.B 5.C21世纪教育网
6.读下图,完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问题。
(1)能把三个经济地带联系起来的交通干线有________铁路和________航线。
(2)中部地带北部的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________。这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带,其中,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在________,该省粗铜冶炼布局的区位优势条件,除原料丰富外,还充分利用了省内的________资源。
(4)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把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主要是将________________充分结合利用。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三个经济地带中,东部是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最主要的工业区。中部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西部地带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充足。三个经济地带应协调互补发展,例如,结合东部地带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把适宜在中西部地带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地带的农牧业地区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陇海 长江 (2)松嫩 三江 三江平原 产粮多,当地消费少 (3)东川 水能 (或电力) (4)东部地带的资金、技术与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最能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 (  )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人文发展指数
解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均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单方面指标。而人文发展指数(HDI)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答案:D
2.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解析: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农业)。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我国某地区200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81岁。下图表示“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  )
A.传统农业阶段 B.工业化起步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下列有关该地区21世纪以来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
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最快
C.第三产业占主导
D.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属于工业化阶段。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产值占到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答案:3.C 4.C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 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  )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
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7.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的国家 (  )
A.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
B.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C.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加
解析:第5题,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第6题,这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表现出不平衡增长的态势;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采矿业占较大比重。第7题,目前,这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社会经济才是相对封闭的;“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属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答案:5.D 6.C 7.C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21世纪教育网
8.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
①M城市代表上海 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 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M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沿线的交点,是上海市;我国重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带主要沿京广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等分布,则d应属于上述铁路线;图中的N城市应是重庆市,c是长江。
答案:A
9.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  )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d经济带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丰富 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东部沿海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主要原因是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开放的政策等。我国主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地带矿产资源较丰富,但能源资源较缺乏;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答案:B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析: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11.图中甲、乙、丙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解析:丙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甲点的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工业化阶段;乙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C
12.分析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B.金融、科技、信息已成为上海发展的主导力量
C.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大
D.上海市的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解析:从图中看,上海的总部经济发展迅速,说明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强,图中显示的外资企业总部中多为外资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这些总部的设立,都说明金融、科技、信息已成为其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上海已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直到2002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接近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城”。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2010年已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阶段。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__。(4分)
(2)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石油工业一直是大庆的主导产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处于区域__________阶段。(2分)
(3)进入21世纪,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说明它正在努力向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迈进。(4分)
(4)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8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区域空间的演化,一般要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答案:(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 微弱 简单 协调
(2)工业化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4)地理条件 发展水平 经济区位 平衡—不平衡—平衡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2年2月1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春开幕。会议中就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推进产业调整做了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吉林省产业结构要从汽车、石化“二人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的轨道。
材料2: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项目
所占比重(%)
贡献率(%)
2009年增加值比重(%)
第一产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3.6
2.7
2.8
第二产业
48.5
59.4
16.7
第三产业
37.9
37.9
12.7
材料3: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唱“二人转”。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8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1、2,描述如今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6分)
(3)判断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8分)
解析: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表图中的数字信息上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吉林省能源资源丰富,靠近钢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技术条件较好,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汽车、石化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资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
(2)如今的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复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吉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特点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随堂基础巩固]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是 (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人均国民收入 ④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⑤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⑥人文发展指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这里要注意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案:B
2.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
A.相对平衡 B.完全是不平衡的
C.平衡-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解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规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11年8月3日中国政府宣布向以畜牧业为主的埃塞俄比亚等非洲之角的国家,提供9 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以帮助非洲之角地区的国家抗击60年来的严重旱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非洲之角的许多国家目前正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阶段 (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B.工业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D.城市化加速推进
4.埃塞俄比亚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是 (  )
A.粗放型 B.集约型
C.高效益的综合型 D.高水平
5.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区别于非洲之角国家的是 (  )
A.目前工业化推进速度逐步加快
B.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C.区域内部的发展比较均衡
D.对外开放程度很低
解析:非洲之角的许多国家贫困落后,多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目前多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开发方式多为粗放型;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
答案:3.A 4.A 5.A21世纪教育网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2: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图。
21世纪教育网
(1)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工业化阶段该地区的区域发展状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0世纪70~80年代,该区出现了人口大量外迁,试分析原因。
(4)经过综合治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关目前该区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  )
A.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
B.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
C.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信息商务网络没有形成
解析:本题以美国匹兹堡为例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发展措施,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开发较早。
(2)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
(3)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21世纪教育网
(4)ABC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1世纪教育网
新浪网2011年5月27日消息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菅直人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于5月22日举行首脑会谈时达成一致,将加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商讨。原定在2012年完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将提前在今年内完成。中日韩三国还同意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虽然各方都没有提到东亚共同体,但实际上而言,这就是三国向东亚共同体方向努力的一个重要步伐。“东亚共同体”再一次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阅读资料完成1、2题。
1.“东亚共同体” (  )
A.在国家主导下进行
B.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C.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商而形成
D.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规范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
2.“东亚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国之间应 (  )
A.消除贸易壁垒,保留非贸易壁垒21世纪教育网
B.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通
C.生产资料、信息参与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D.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解析:第1题,东亚共同体属于区域经济组织,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它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一种经济组织;选项D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第2题,区域一体化要求在区域内部逐渐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选项C和D均属于经济全球化。
答案:1.A 2.B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箭头Ⅰ表示的是 (  )
①资金 ②信息 ③劳动力 ④自然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解析:第3题,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第4题,题干中的“近十年来”是关键词,这期间,我国的产业转移包括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和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根据两个区域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看出,区域甲的发展要落后于区域乙;台湾向大陆转移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和部分高技术产业。
答案:3.B 4.B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Ⅰ、Ⅱ B.Ⅰ、Ⅲ
C.Ⅱ、Ⅳ D.Ⅲ、Ⅳ
解析: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在于调入区水资源短缺,调出区水资源相对富余。图中①河为辽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致使水资源短缺。
答案:B
6.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21世纪教育网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由图可知,工程经过地区多为平原,地势平坦,调水难度小,利于工程建设。
答案:D
(2012·北京海淀区高二期中检测)中新网2011年4月14日电 依托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为主的“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下图是“中哈石油管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运输方式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优势是 (  )[21世纪教育网
A.投资小 B.连续性强
C.适应性强 D.灵活性好
8.我国建设该管线的主要意义是 (  )
A.保护沿线的生物多样性
B.彻底转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C.促进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D.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
解析:第7题,管道运输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其优势是连续性强。第8题,我国建设该管线便于我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以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但不会彻底转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7.B 8.D
(2012·郴州高二检测)近100年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转移至日本,然后到韩国, 2012年中国将成为造船业第一大国。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造船业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
A.发达的科技
B.投入要素的比较优势
C.承接国的优惠政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10.关于当前造船业转移对我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沿海地区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C.有利于东部重工业基地建设
D.促进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世界造船业的迁移趋势符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特点,其工业生产不是技术指向性,因此科技的影响比较弱。我国承接造船业转移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造船业不是重度污染企业。
答案:9.A 10.D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完成11、12题。21世纪教育网
11.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
A.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12.图中①③资源输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解析:第11题,根据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①为西气东输路线,②为南水北调的中线,③为西电东送的南线。第12题,①资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③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高原、丘陵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答案:11.D 12.A
二、综合题(共40分)21世纪教育网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2012年1月30日中国石油集团消息称:“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产时间表已确定:上海、广深、广南支干线,分别于2012年3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建成投产;其他支干线加快建设步伐,2012年年底全部建成投产。
材料2:我国海外气源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图。
(1)由材料知,引入海外气源或塔里木新增气源是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的基础。你认为海外气源除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外,还有可能来源于哪里?为什么?(6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我国能源战略中, 与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有哪些。(4分)
(3)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经过青海、四川进入湖广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对两地区的发展有何意义?(6分)
(4)与第一条西气东输管线相比,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有何优劣?(4分)
解析:图中箭头表示天然气的来源及运输方向,由图可推断西气东输第二条线路的国外气源地分别为俄罗斯、中亚和西亚,这些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大。从国外进口能源不仅要考虑运输费用和安全问题,还要考虑与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保证能持续、稳定地提供能源。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天然气研发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与第一条管线相比,第二条线路更长,覆盖区域更广,跨地形、水文条件复杂区更多,因此投资更大,施工难度更大。
答案:(1)西亚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原因:这些地区天然气储量大,是能源富足区,商品率高;距离我国近,是我国陆上邻国或相邻地区,较安全。
(2)两国天然气储量大;陆上邻国适宜于建设管道运输并且不经过第三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可以不间断运输。
(3)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属于我国四大天然气分布区。意义:可促进两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两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两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4)优势:气源更充足,可覆盖华中、华南能源短缺区;优化该区能源结构,缓解因燃煤造成的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劣势:西段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大;所经地区多为人口稀少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挥作用小。
14.(2012·长沙高二检测)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靠近香港和东南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土地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省面积的23%。从90年代中期开始珠江三角洲逐步向广东边远地区实施产业转移。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21世纪教育网
(1)区域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会引起资金等经济要素的转移,并导致产业转移。图中箭头代表的经济要素有资金、________、________等,试分析这种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较周围的广东其他地区发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接受产业转移的广东边远地区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4分)
(5)通过产业转移,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的________,这对缩小广东区域内的________有重要意义。(4分)
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意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各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首先得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信息、技术、人才、产品、管理等(任答两个)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2)改革开放时间早,首先得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3)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4)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
(5)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差异
[随堂基础巩固]
1.有人将当今世界经济称为“地球村经济”,这说明 (  )
①世界经济规模日益缩小
②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联系日益密切
③各国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④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并未缩小国家或地区间差距,因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答案:C
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安排部署2012年南水北调工作,要求抓紧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2-3题。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21世纪教育网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21世纪教育网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为丹江口水库,冬季水量少;沿线需开挖新河道,建穿黄隧道;沿线工业不发达,污染轻;调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缓解环境恶化。第3题,调水可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问题加重,加大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
答案:2.B 3.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读2009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对比表,回答4-5题。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东部21世纪教育网
中部21世纪教育网
西部
增速(%)
比重(%)
增速(%)
比重 (%)
增速(%)
比重(%)
销售产值21世纪教育网
1.5
91.7
24.1
5.1
25.6
3.2[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投资
1.4
60.0
46.6
26.5
72.3
13.5
4.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看,有向中西部转移的明显趋向,促使这种趋向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技术 B.交通
C.政策 D.环境
5.投资增速快的地区,资金主要流入的电子信息产业部门是 (  )
A.硬件制造 B.品牌营销
C.信息传输 D.软件设计
解析:第5题,表中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大,说明了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方向,结合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条件、交通条件等实际状况,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可以判断是产业政策促使了其转移。第6题,由于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故资金主要流入的应主要是组装、制造等部门。
答案:4.C 5.A
6.读“我国部分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地名: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试从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分布、市场消费、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图中A是________省;该省的最主要能源是________。
(4)A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试分析“西电东送”对该省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能源资源供需的不平衡是我国实施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西气东输西起轮南,东到上海。图中山西省调出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将煤炭转化成电能输出,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1)轮南 上海
(2)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大,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贫乏;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能源消费量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有利于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3)山西 煤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有利于缓解该省的交通压力;把部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