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2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2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29 13: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3.在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
教学难点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两根木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要测湖面A、B两端的距离,由于无法直接测量,你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吗?(多媒体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已知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A′B′=AB, A′C′=AC, ∠A′=∠A (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
1、说一说你的画法。
2、比一比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 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教师巡导,充分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便于在自学展示中有目的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二)交流展示
1、抽查学生画图,并交流作图过程。
2、总结归纳判定方法。
3、用几何语言描述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图实践、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判定的来源,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例题展示:
要测湖面A、B两端的距离,某同学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 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 直接到达点A和B. 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 E,使CE=CB.连接DE,他认为测得DE的长就等于AB的长,他做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判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如图,AB=AC,若再添加∠B= ∠C,△ABD和 △ACD全等吗?如若不全等,你认为怎样给它添加一个条件使之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判定定理角是两边的夹角,突破重难点,进一步加深对判定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堂练习:
如图,AC=AD,∠CAB=∠DAB, ∠C和∠D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2、如图,AE∥DF,AE=DF,AB=CD,EC和BF是否相等?试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AB=AE,AC=AD,∠BAD=∠EAC,
证明:∠B=∠E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找条件的方法、学习全等的目的进行训练,做到了学、练、测一体化,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对同学们提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拓广探索
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点F在DE的延长线上,且EF=DE,求证:
(1)BD=FC; (2)AB∥CF.
【设计意图】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综合应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更深入学习探索。
四、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43页第2题;
2、选做题:课本44页拓广探索第10题。
五、板书设计
12.2.2 三角形全等判定(2) 画图区: 判定2: 几何语言描述区: 投影区 学生展示区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