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8 20: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形成观察分析、发散思维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2、设计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意识到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3、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
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教师设问: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将是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发言:食品不会腐烂、垃圾也不会腐烂、菜市场的垃圾将堆积成山、我们的生活空间
越来越小……
教师:可见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微小,但是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观察与思考”的有关内容,讨论真菌和细菌是怎样促进物质循环的?
学生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讨论交流后总结: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
教师提问层层推进:谁能说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其中引导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
小组讨论“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讨论后回答:细菌和真菌以水果和面包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和面包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腐烂、面包生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教师通过问题引出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在是生活当中人们是怎样使水果和食物保存得更长时间的?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真空保存、粮食晒干保存......
教师:可见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都有哪些?
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有:营养物质、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实验:技能训练部分是几位同学为了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设计的实验方案,大家阅读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两组为什么样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3.逐一分析三个实验方案找出每个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4.哪个实验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1.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2.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方案1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2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4.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与方案1和方案2比较,方案3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学习目标二 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教师设问引起出细菌和真菌可使人类患病:为什么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生:因为手上有细菌,会引起疾病。
教师:同学们能举出哪些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疾病?
学生举例:扁桃体发炎、灰指甲、足癣、肺结核等。
教师进一步说明学生列举出的疾病的引发因素,并介绍猩红热、丹毒等疾病,特别说明
脚气病与脚湿气是不同的。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出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疼痛、腱反射消失、全身性水肿甚至瘫痪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引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提问:细菌和真菌对植物又有说明影响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回答:使玉米患黑粉病、小麦患叶锈病水稻稻瘟病和棉枯萎病等。
教师进一步介绍各种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提出细菌和真菌不仅会使人类患病,也同样会使动植物患病。
学习目标三 与动植物共生
实物创设情境: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地衣提问:这是我从树干表面取下来的东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疑惑,急切想知道答案,提高了兴趣。
引入共生的概念:这叫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结合体,大家是怎么理解共生的?
学生发言:共生就是生活在一起。
教师完善: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藻类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举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共生:在我国南海和世界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丛里,有一种体色艳丽的小鱼,它们的身体表面有鲜艳的朱红色和雪白色相间的色带,清晰美丽,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小鱼叫双锯鱼,俗名小丑鱼。双锯鱼,会引起许多凶猛肉食性鱼类的追逐。这时双锯鱼便逃到大海葵触手间躲藏,避免被敌害捕食。而接近大海葵触手的凶猛鱼类却被大海葵触手刺细胞射出的刺丝麻醉致死,成了大海葵的美餐。另一方面由于双锯鱼在大海葵周围及触手间活动,加强了大海葵周围水的流动,使大海葵得以获得充足的氧气。如果人们把大海葵拿走,双锯鱼就会被其他鱼类吃掉。大海葵保护了双锯鱼,双锯鱼为大海葵招来了食物并带来充足氧气,这对互利互惠的伙伴,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及将理论联系实际:请同学阐述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这种共生关系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动物和人体内也有共生的例子,那么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2页的内容,然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后回答:细菌和真菌共生在动物体内有助于分解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人体内的也有大量的细菌,能制造出维生素B12,维生素K,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