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8 21:08:40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社会行为(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社会行为的现象和意义。
2.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难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动物社会行为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教学图片】营群体生活的白蚁》图片资源、《【教学实验】蚂蚁的社会行为》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狒狒群体的等级行为》图片资源、《【教学图片】蜜蜂的蜂群》图片资源、《【知识解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微课)》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
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在生物界中,很多生物都是集群生活的,这样有利于它们的生存、繁衍。
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
讲解:我们比较熟悉的蚂蚁、蜜蜂、狒狒、狮子等都是群体生活的。
仔细观察蜜蜂、蚂蚁这类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难发现,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形成一个社会,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看看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新知讲解】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蚂蚁是典型的群君生活的昆虫,我们就以蚂蚁为例来学习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蚂蚁的社会行为。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实验】蚂蚁的社会行为》视频截图)
讨论1.蚂蚁的群体中有哪几种成员?
讲解: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和工蚁。
讨论2.不同成员分别有什么职能?
展示图片:【教学图片】营群体生活的白蚁。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营群体生活的白蚁》)
讲解: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雄蚁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兵蚁主要职能是保卫蚁穴;工蚁是这个群体中最小的,数量最多的,它们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和幼虫等大部分工作。
讨论3.从视频中你可以总结出社会行为的哪些特征呢?
讲解: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你知道牧羊人怎样放牧吗?他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讲解: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也存在等级。
现在我们来看看狒狒群体中的等级关系。
展示图片:【教学图片】狒狒群体的等级现象。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狒狒群体的等级行为》)
讲解: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作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这个群体。
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思考:群体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讲解:群体生活对对动物的取食、防御、生殖及对抗恶劣环境都有好处,有利于动物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群鸡觅食
B.大雁南飞
C.鱼群洄游
D.蜜蜂跳舞
答案:D
解析:大雁南飞属于节律行为,群鸡觅食、鱼群洄游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不属于社会行为,ABC不正确;蜜蜂跳舞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表明蜜蜂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属于社会行为,D正确。
例2.下列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
A.蜜蜂
B.蚂蚁
C.狒狒
D.蜻蜓
答案:D
解析:蜜蜂、蚂蚁群体内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有蜂王或蚁后,因此都具有社会行为,AB不正确;狒狒的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有首领,因此具有社会行为,C不正确;蜻蜓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D正确。
例3.有些种类的动物是群体生活的,下列描述的动物社会行为正确的是( )
A.白蚁建蚁丘是在蚁后的指挥下完成的
B.蜂后在蜜蜂群体中主要任务是产卵
C.狼群成员很自觉,不需要首领
D.野鸭群体中的首领的任务是孵卵
答案:B
解析: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居动物,在蚁后的指挥下,团结合作构成一个稳定的家族群体,白蚁建蚁丘是在蚁王的指挥下完成的,蚁后是整个蚁群的中心,负责整个蚁群的繁殖,处于中心位置,A错误;蜂王(蜂后)的主要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B正确;狼群中的等级制,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C错误;野鸭群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简单的组合,不具备社会行为的特征,D错误。
例4.有些动物会自发形成一个“小社会”。下列动物社会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个体和群体的生存
B.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
C.动物的社会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D.所有高等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答案:D
解析:社会行为的动物分工合作,有利于动物个体及群体的生存,A正确;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B正确;动物的社会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C正确;有的高等动物没有社会行为,如养鸡场的鸡群,D错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蚂蚁、狒狒为例学习了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
1.蚂蚁
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能产很多卵,使种族得以延续。
雄蚁: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
兵蚁:保卫蚁穴。
工蚁:个体最小,数量最多,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等大部分工作。
2.狒狒:群体中形成一定的等级。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3.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4.群体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动物取食、防御、生殖及抵抗恶劣环境,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七、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1第三节 社会行为(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难点:
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动物信息交流及蚂蚁通讯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蚂蚁的通讯(微课)》视频资源、《【教学实验】蚂蚁在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视频资源、《【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图片资源、《【知识解析】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小结》思维导图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知识回顾:
1.白蚁的成员分工及职能。
蚁后:产卵
蚁王:与蚁后交配
兵蚁:保卫蚁穴
工蚁:觅食、筑巢、抚育……
2.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组织。
思考: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新知讲解】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
思考:群体生活的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交流信息的?
展示图片:【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
讲解: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会发出另一种叫声,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近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猴群就都聚集到树干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茂密的灌木丛。
思考:动物个体之间没有信息交流行不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
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蚂蚁在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讲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蚁群的分工、蚂蚁个体间的交流。得出结论:在觅食过程中,蚁群中的个体分工合作,通过嗅觉、触觉等实现相互通讯。
《蚂蚁在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实验】观察蚂蚁在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视频截图)
现在我们亲自来探究一下蚂蚁之间是不是如视频中那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你的假设是什么?
制订计划:
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探究方案制订自已的探究计划。
(1)利用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诱捕蚂蚁。
(2)如果获取的蚂蚁是用工具从蚁穴里捕获的,就需要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3)主要方法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如下图),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③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观察蚂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在制订计划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捕获的蚂蚁是否来自同一蚁穴?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用什么样的木条做“桥”好?“桥”的粗细和长短对实验有影响吗?实验过程中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
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
按修改完善过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的结论是_____。
表达与交流:
将你的结论与同学交流。你在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特别有趣的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同学听。
讨论1.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讲解: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讨论2.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讲解: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许多动物的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的物质,并且具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
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如果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不属于动物通讯现象的是( )
A.警犬通过气味找到罪犯
B.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赶来觅食
C.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D.蜜蜂通过“8”字舞向同伴发出蜜源方向的信息
答案:A
解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警犬通过嗅觉寻找罪犯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A错误;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赶来觅食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B正确;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C正确;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D正确。
例2.关于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的声音
B.动物之间交流感情的信息
C.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活动、声音、气味等信号
D.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
答案:C
解析: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例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在一个纱罩内分别做一堆糖和一堆木屑,选择两只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观察它们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糖较近的地方
B.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
C.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找到了糖,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D.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食物的
答案:A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有无两种情况,一组剪取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
两只蚂蚁到食物的距离远近不同,变量不唯一,A错误;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B正确;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找到了食物,则说明蚂蚁不是靠触角找到食物的,故整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C正确;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到食物的,D正确。
例4.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答案:B
解析:由步骤1可知,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这是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A错误;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是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B正确;步骤3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这是设计探究的方案,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C错误;步骤4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是得到的结果,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D错误。
例5.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个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
B.用饥饿的蚂蚁做实验
C.连接B、C岛间的“桥”和A、B岛间的“桥”的粗细和长短应一致
D.做实验只要两只蚂蚁就可以了
答案:D
解析:为了不影响实验效果,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A正确;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们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B正确;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探究实验所用的生物实验材料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只用2只蚂蚁做实验,其结果带有偶然性,得出的结论就带有偶然性,D错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主要学习了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现在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蚂蚁的通讯(微课)》,详细介绍动物通讯的概念和探究蚂蚁通讯的过程。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解析】蚂蚁的通讯(微课)》视频截图)
得出结论:蚂蚁通过释放某种具有气味的信息素进行同伴间的交流。
七、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2.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3.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4.性外激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