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28 20:51:02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8张PPT。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崭露头角蒿里行 -曹操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政治上:政局混乱,农民起义
  

? 军事上:军阀割据混战
?经济上:生产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1、东汉末年社会状况三、信心膨胀二、开始崛起官渡
之战袁绍
曹操公元200年夜袭乌巢
烧毁袁军粮草以少胜多2、官 渡 之 战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时 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意 义官 渡 之 战结 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并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xié) 心理上: 曹操虚心谨慎(重点)用人上: 招贤纳士,“唯才是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53岁曹操刘备孙权——杜甫1、诗中的“老臣”指谁?2、诗中融入了哪一典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材料解析诸葛亮三顾茅庐看图说话三、严重挫折曹刘刘刘刘孙、刘联军孙赤壁
大战曹军以少胜多赤 壁 之 战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为三国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四、壮志未酬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操病逝,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丕刘备孙权 图示小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刘备孙权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魏蜀吴知识回顾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是指
A、诸葛亮 B、周瑜
C、董仲舒 D、刘备BA3、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
A、三国之间还隔了一个国家
B、三国之中谁也无力单独消灭对方
C、三国之中谁都不想统一中国
D、都有一位得到人民拥护的好皇帝
4、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是因为他
①有文学修养 ②招贤纳士,重视人才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④实行屯田,注重农业,有足够经济实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BA识 图 题:ABCA的建立者是B的都城在C的国号是曹丕成都吴D思考:为什么魏/蜀/吴不去兼并其他两国来完成统一?你认为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倒退?理由?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是历史的进步。
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
三方互相牵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活动——话说曹操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也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材料一:毛玠语太祖曰:“……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材料二: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七年级上册《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1、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0课的内容,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以及接触过有关三国体裁的网络游戏,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学法和教法分析
经过对本课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的考察,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式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课件及视频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的活动形式为讨论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并通过曹操的一胜一败原因分析历史现象,培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通过识读各个时期的割据形势图,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像材料,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2、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以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
4、通过课前预习课本及查找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材料 ,学会从课文及课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觉分裂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预备铃响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林俊杰的《曹操》歌曲及滚动出现三国英雄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上课铃响后,老师提出问题:“各位同学,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听到三国,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迹?第一位是?第二位是?再想一想,这些人物故事是从哪里知道的?历史课本?电视节目?还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
教师小结:曹操和诸葛亮等英雄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么要的人物呢?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曹操》及三国人物图片把下课后处在兴奋状态的学生引入本课的历史情境,激起学生的联想,加速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从学生思考的问题入手引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与期待。
二、新课学习
一、崭露头角
(1) 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起来的?及其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2、利用曹操《蒿里行》,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分裂割据战争带来了哪些恶果?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直观地从图上了解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教师小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知识回顾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本节课的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在认知上出现一个断层。通过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曹操诗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势及感受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及百姓生活造成深重的灾难,为学好下一节内容作铺垫。
二、开始崛起
(1) 官渡之战
[过渡]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下,广大人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得出: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1、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预测:“在这几个军阀中,谁最有实力顺应历史潮流,顺就人民的愿望,结束这种战乱局面呢?”
曹操实力日益增强 (出示官渡之战前袁曹对峙形势图),逐渐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与袁绍集团对峙的局面。俗话说的好,一山难容二虎,那么北方的两个大集团,他们愿意和平相处吗?不愿意又得采取什么方法呢?
2、通过官渡之战实力上的对比,请学生预测一下战争结果。
3、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根据活动的《官渡之战示意图》,说说战争的经过,(提示:从战争双方力量以及战略战术上组织),在学生讲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预先设好的表格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上来作出总结归纳。(由学生完成官渡之战故事讲述)
4、由学生完成官渡之战总结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自然地引入了官渡之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情况,把官渡之战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使学生已有的零碎的知识片段得到一个系统的重组。
5、教师小结:教师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消灭了一些军阀,统一黄河中一游地区。
(2)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并统一北方的原因?
利用文字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势力是怎么样壮大的呢?”
材料一:毛玠语太祖曰:“……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二: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教师小结:曹操通过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人上能做到“唯才是举”,经济上“实行屯田”的措施,实力日益增强。心理上: 曹操虚心谨慎。
[设计意图]通过所设置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战争的情况作出大胆的预测,通过动态地图了解战况,紧接着师生一起归纳战争的要点,再通过历史情景剧总结出战争失败的原因,环环相扣,呈现出了一场完整的战争,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
[过渡]正当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展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统一全国)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1、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曹操要想统一全国但是还有哪些势力可以与他相抗衡?
2、处于弱势的刘备为了谋求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请一位同学来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由学生完成三顾茅庐故事讲述)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给刘备出谋划策的?以及派谁去游说孙权的?”
教师小结:曹操一心南下,孙刘也已走向联全,战争爆发在即。
[设计意图]通过形势图直观地分析出当时的形势,指出当时曹操南下还有阻碍,通过故事反衬出处于弱势的刘备决心自强的意志,肯礼贤下士,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也起到了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作用。诸葛亮给刘备出谋划策也显示出了一代军事家、政治家的聪明才智,突显出正确的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严重挫折
(1) 赤壁之战
[过渡]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通过赤壁之战活动地图,请一位学生对作战双方实力,作战大致的经过进行介绍。
2、通过《火烧战船,曹操逃跑》,突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从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归纳赤壁之战的概况。
教师小结: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活动地图对战争的大致经过作简单介绍,再加上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形象地突出了战果,加强了学生的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影像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赤壁之战的要素,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初一的学生看问题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对于战争失败的原因的处理上采取了让学生对偶然性原因的自我否定,进而得出失败的必然性,增强学生从理性层面考察问题的能力。
壮志未酬
三国鼎立
[过渡]课件出示《赤壁之战后形势图》。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也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西进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正当曹操为统一南北的大计而苦心经营的时候,他却因病死了,他未能看到南北统一的那一天,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未竟的事业将由谁来继承?(曹丕)
2、请生阅读课本104页,然后根据三国鼎立的知识完成表格。
教师小结: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拓展思考:为什么魏/蜀/吴不去兼并其他两国来完成统一?你认为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倒退?理由?
历史的进步。
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
三方互相牵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五、课学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直观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及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
(一)小试牛刀:多媒体课件出示两题简单的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是指
A、诸葛亮 B、周瑜 C、董仲舒 D、刘备
3、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
A、三国之间还隔了一个国家 B、三国之中谁也无力单独消灭对方
C、三国之中谁都不想统一中国 D、都有一位得到人民拥护的好皇帝
4、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是因为他
①有文学修养 ②招贤纳士,重视人才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④实行屯田,注重农业,有足够经济实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评说历史人物
1、怎么样评价曹操?/怎么样评价诸葛亮?(二选一,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我们要看一个人的主要方面。主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民族、社会作出了贡献。)
曹操对于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推动历史的发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把历史真实和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周次
第 周
课题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通过识读各个时期的割据形势图,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像材料,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2、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以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通过课前预习课本及查找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材料 ,学会从课文及课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觉分裂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初一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学法
指导
教学方式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课件及视频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创境激情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林俊杰的《曹操》歌曲,来引出本节课的主线--曹操一生的跌宕起伏,由曹操的一生经历对三国历史进行降串联。
二 讲授新课
一、崭露头角
(1)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起来的?
其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2、利用曹操《蒿里行》,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分裂割据战争带来了哪些恶果?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直观地从图上了解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教师小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二、开始崛起
(1) 官渡之战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下,广大人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得出: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1、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预测:“在这几个军阀中,谁最有实力顺应历史潮流,顺就人民的愿望,结束这种战乱局面呢?”
曹操实力日益增强 (出示官渡之战前袁曹对峙形势图),逐渐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与袁绍集团对峙的局面。俗话说的好,一山难容二虎,那么北方的两个大集团,他们愿意和平相处吗?不愿意又得采取什么方法呢?
2、通过官渡之战实力上的对比,请学生预测一下战争结果。
3、 由教师根据《官渡之战示意图》,说说战争的经过,(从战争双方力量以及战略战术上组织),在教师讲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预先设好的表格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上来作出总结归纳。(由学生完成官渡之战故事讲述)
4、由学生完成官渡之战总结表格。
教师小结:教师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消灭了一些军阀,统一黄河中一游地区。
(2)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并统一北方的原因?
利用文字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势力是怎么样壮大的呢?”
材料一:毛玠语太祖曰:“……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二: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教师小结:曹操通过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人上能做到“唯才是举”,经济上“实行屯田”的措施,实力日益增强。心理上: 曹操虚心谨慎。
正当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展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统一全国)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1、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曹操要想统一全国但是还有哪些势力可以与他相抗衡?
2、处于弱势的刘备为了谋求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请一位同学来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道“诸葛亮是怎么给刘备出谋划策的?以及派谁去游说孙权的?”
教师小结:曹操一心南下,孙刘也已走向联全,战争爆发在即。
三、严重挫折
(1) 赤壁之战
[过渡]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通过赤壁之战活动地图,请一位学生对作战双方实力,作战大致的经过进行介绍。
2、通过《火烧战船,曹操逃跑》,突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从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归纳赤壁之战的概况。
教师小结: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四、壮志未酬
(1)三国鼎立
[过渡]课件出示《赤壁之战后形势图》。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也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西进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正当曹操为统一南北的大计而苦心经营的时候,他却因病死了,他未能看到南北统一的那一天,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未竟的事业将由谁来继承?(曹丕)
2、请生阅读课本104页,然后根据三国鼎立的知识回答。
教师小结: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小结
通过展示课标和完成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小结。
拓展思考:为什么魏/蜀/吴不去兼并其他两国来完成统一?你认为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倒退?理由?
历史的进步。
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
三方互相牵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作业布置
例题训练
学生联系前面知识思考并回答
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分析当时形势并得出结论。
师生一起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在课本上相关文字处做好标记。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观察图片,从战争的发展形势来思考并作答
认真阅读教两则材料,寻找相关信息。阅读完毕后找出曹操与袁绍在对待人才上的不同态度,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做出笔记。
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当时三方形势
学生说出相关的历史成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根据图片分析战后三方势力变化,得出结论三方大致势均力敌的结论。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所看到的东汉末年形势图以及三国形势图分析并得出结论。
通过课前《曹操》及三国人物图片把下课后处在兴奋状态的学生引入本课的历史情境,激起学生的联想,加速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从学生思考的问题入手引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与期待。
通过简单的知识回顾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本节课的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在认知上出现一个断层。通过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曹操诗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势及感受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及百姓生活造成深重的灾难,为学好下一节内容作铺垫。
通过对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自然地引入了官渡之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情况,把官渡之战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使学生已有的零碎的知识片段得到一个系统的重组。
通过所设置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战争的情况作出大胆的预测,通过动态地图了解战况,紧接着师生一起归纳战争的要点,再通过历史情景剧总结出战争失败的原因,环环相扣,呈现出了一场完整的战争,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
通过形势图直观地分析出当时的形势,指出当时曹操南下还有阻碍,通过故事反衬出处于弱势的刘备决心自强的意志,肯礼贤下士,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也起到了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作用。诸葛亮给刘备出谋划策也显示出了一代军事家、政治家的聪明才智,突显出正确的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生结合活动地图对战争的大致经过作简单介绍,再加上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形象地突出了战果,加强了学生的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影像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赤壁之战的要素,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回顾知识,突出重点
拓展: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史实对比分析的能力,落实态度价值观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学生对考试中材料分析类题目中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暂露头角
背景:东汉末年社会状况
开始崛起
官渡之战
严重挫折
赤壁之战
壮志未酬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