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一位文 人: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 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 开玩笑的人。”
的确,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可与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伟大文学家,宋代的诗、文、词、书、画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巅峰。然而如此多的"头衔",都是他的一段如乐曲旋律变化般跌宕起伏的人生产生的副产品而已。
苏东坡
(1036—
—1101), 名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眉山
人。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 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春风得意的考试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家是当地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家庭,也算是书香门第。祖父叫苏序,聪明而怪诞,好饮酒,东坡很尊重他,他的叔父是个"进士",他的父亲苏洵早年放浪不羁,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而且屡试不第。而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天资聪颖、在父亲的影响下,饱读诗书,简直就是两个读书天才。后来他们父子三人被人尊称为"三苏"。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三苏"准备进京应试,他们先到成都,和成都官员张方平交好,张方平向欧阳修举荐了苏洵。然后来到汴京,在赶考前谒见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文坛领袖、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是苏轼的伯乐,当时"西昆体"、"太学体"大肆盛行,为欧阳修所反对。苏轼应试的文章别出心裁、见解独到,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欧阳修读完苏轼的考卷,大加赞赏,使其怀疑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遂取了第二名。但从此苏轼名震京师,连皇后也成了他的粉丝,被欧阳修誉为可以接任自己成为文坛领袖的人。
同时,其弟苏辙也中了进士,兄弟二人实现了其父多年来的梦想,就这样,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可是正当"三苏"春风得意时,家里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三苏"只得回家丁忧三年,苏轼回到了家乡眉州,这段时间,其表妹,也是青梅竹马王弗成为了他的妻子。
王弗与苏轼是少年夫妻,结婚后,夫妇俩才子佳人,琴瑟相和,以后王弗努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了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比如王弗经常会提醒苏轼做官性情不要嫉恶如仇,要提防小人,比如后来陷害苏轼的章惇,在当初和苏轼交往时就很不被王弗看好,这些都是后话。
大起大落的仕途
服完丧之后,苏轼、苏辙两兄弟都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地方任职,苏轼首先去的是陕西凤翔,去那个唐肃宗起家的地方,实现自己不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济世救民思想,也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在任上确实实行了一些改革、强兵和得民心的措施。
然而当时正值欲有所作为的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苏轼反对变法中的一些过激措施,因而站到了王安石的对面,这使得曾经诗酒唱和的朋友,变成了敌人,终于在苏轼移职湖州时,被变法者抓住了把柄:认为他的上表用语暗藏讥刺新政,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弹劾,苏轼因此被逮捕,受到陷害。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的苏轼甚至写好了绝命诗:"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但神宗惜才不愿杀他,将他贬至山高水远的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来到黄州的苏轼是寂寞的,满怀着的一腔政治热情平淡了许多,不仅开垦了一块坡地,美其名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亲自躬耕打理,做起了烹饪"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周游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
英雄在政治上是寂寞的,好在生活上又有一 位温柔的贤妻王润之陪着他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嫁给苏轼后的王弗,在生下长子苏迈六年后去世,大概是对王弗不能忘怀,后来还写了千古名词《江城子·记梦》来悼念她。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王闰之其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堂姐王弗,但她性格柔顺贤惠,善于开导苏轼,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对苏轼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好运即将到来,然而却是昙花一现,在神宗驾崩之后,王安石早就被贬回了江宁。九岁的哲宗即位,由于皇子年幼,宋太后把持了朝政,反对变法的人又纷纷得到了任用。一向就仰慕苏轼的皇太后,直接把苏轼从副科级干部黄州团练副使,提拔为副国级的翰林学士、
知制诰,就像火箭式的上升。之后苏轼申请调任杭州太守,专心治理治理杭州,清理运河的淤泥,在西湖筑造苏堤,赈济灾民等,苏轼终于找回了做官的滋味。杭州的呢喃风情也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不禁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在杭州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苏东坡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高太后和妻子王闰之,在元祐八年先后去世,支撑他生活和工作的支柱轰然坍塌了,他很快从天堂坠入地狱。保守党上台,苏轼遭到贬谪,受到牵连的除了一直和他共患难的兄弟苏辙外,还有曾经众星拱月般围在他周围的朋友如"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他们都遭到了贬谪、流放。
越来越远的贬谪
由于苏轼对变法既赞成又反对态度,加上自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性格,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不论变法者还是守旧者上台,作为文坛领袖的苏轼都是首先被贬谪的对象,他的"朋友"章惇当了宰相,连贬苏轼三次,从河北定州到广东惠州,最后在晚年,再到海南儋州,从内地贬到天涯海角,东坡受尽苦难,九死一生。
然而,苏轼似乎非常豁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以佛家超越时空的平常心看待这一切,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在贬到惠州时,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写自己吃荔枝的悠然自得生活。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岛的儋州:他"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调侃自己。
同时他对爱情也是很执着,在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又将王朝云侍女改为侍妾。这位红颜知己朝云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惠州两段艰难岁月,朝云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但不幸的是,她在惠州染了瘴气而病亡。苏轼填了《西江月梅花》一词,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着力写出了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终于赦免归来
在苏轼被贬海南岛时,徽宗即位,仰慕他的向太后垂帘执政,才把他从蛮荒的儋州调回来,他才得以"北归",而不至于死在贬谪之地,一个宋代最伟大的天才,最后在江苏常州陨落。而在他去世后二十六年,他心爱的北宋就在金人的金戈铁马声中灭亡了,而苏轼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解题
①念奴娇 词牌名
②赤壁怀古 标题,蕴含写作内容
③怀古 咏史怀古,借对史事的评论, 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抱负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 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 阙
所见:
所想:
赤壁壮景
千古人物
赤壁豪杰
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下 阙
所忆:周郎赤壁
所慨:人生如梦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题目中的”怀古“。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而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点明了什么?
点明了豪迈奔腾的赤壁古战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思考:描绘出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通过夸张、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观眼前之景 如画江山
大江(东去)
故垒(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千堆雪(卷起)
意象
豪迈奔腾的
赤壁古战场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 “壮美”。
你是否能抓住最关键(最富有表现 力)的几个字来分析赤壁之景?并 用一个词形象地概括它的特点。
渲染磅礴 宏伟的气势
乱: 岩石山崖险怪
穿: 山崖陡峭高峻
惊: 江水之汹涌
拍: 惊涛力度之大
卷: 波涛气势之大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过渡句。“江山如画”承上,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与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着重咏赤壁,即景抒怀,引起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上阕:
“赤壁江山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
下片主要写人
直接写周瑜的是哪几句?
(1)说明周瑜当时非常年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2)以美人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3)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周瑜和君主的姻亲关系,是他得到重用的重要表现。
提问:
1、写“小乔初嫁了”有什么特别含义?
你想到了吗?
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命曹植撰《赋》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字公瑾,年轻有为,24岁拜为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战役。
美女 配 英雄
儒将风度: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将略和豪迈的气概。
2、“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什么风度
小乔初嫁:年纪——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外貌——俊朗非凡
羽扇纶巾:气质——儒雅倜傥
谈笑间: 个性——自信从容
樯橹灰飞烟灭:才能——破敌奇功
总结
作用:
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的赞颂与敬仰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 的诸葛亮)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 武的曹操)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思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 偏偏就选择了周瑜呢?
苏轼富有戏剧的“不幸” :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多处。
哲宗立:废新法,信旧党,苏轼被召回,
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
因而再次遭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
州、湖州任地方官。以后新党再得
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海南岛)
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召回,途中病死于
常州,终年65岁。
写作背景简介:
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为被贬两年后所作。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仕途坎坷年老无为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
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 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 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 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 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 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 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多情神游
华发早生
人生如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思瑜叹己
叹 自 己
感伤人生,壮志未酬 豪放中略见苍凉(对比)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你怎么看
讨论:
难点释疑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下阕: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
雄姿英发
谈笑克敌
我:
早生华发
结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比
照应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豪放”表现的三个方面:
1、描绘壮丽之景。
2、刻画豪迈之人。
3、抒发壮志豪情。
(豪放中略见苍凉。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___,___,___.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