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描写对象是动物,不同的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中以对猫的喜爱为主题,从猫的“古怪”和“淘气”两部分描写了猫的性格特征。课文语言优美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猫》这一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学生更容易理解猫的性格特点,更容易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描写方法,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描写样貌,颜色,动作等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仿照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
2.默读课文,感受猫的可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说说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从那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
4.激发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走在校园里,看见一直小花猫懒洋洋的躲在大树底下乘凉,老师觉得它好可爱呀,同学们喜欢猫吗?同学们眼中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喜欢!
师:那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眼中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我家中就有一只小猫,它很可爱,他经常在我身边睡觉,还打着呼噜呢!
生 2:我眼中的猫是……
生3:……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老师发现每个人眼中的猫都是不一样的,有活泼好动的,有爱撒娇的,还有爱干净的。那么今天让我们去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三遍,教师进行板书)
2.作者介绍:
师:通过昨晚的预习,我相信同学们肯定对老舍先生有了一定的了 解,哪一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老舍的生平呢?
生1:……
生2:……
(学生分享完成,教师总结。老舍(1899—1966) 满族,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3.识字教学: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过程中将不会读的字用铅笔圈出来。
(默读前教师强调默读的要求:不出声音,不动嘴唇,不指读;圈点勾画)
师:现在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字典去查找不会认读的生字。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让各个小组分享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厉害)
师:老师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多音字,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发现了“屏,折”两个字。
师:同学们真棒,那谁来给大家区分一下呢?
(学生分享,教师进行补充并组词识记)
写字教学: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后生字表,将课后十五个生字按结构归类。
(“忧,职,蹭,稿,腔,解,蛇,殃,勃”为左右结构,“贪,盆”为上下结构,“虑, 屏,闷,遭”为半包围结构。)
(教师分析结构要点,在进行书写。教师加强对个别难字的指导:“蹭”和“遭”右半部分不一样;“贪”字上半部分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忧”的右边是“尤”)
4.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喜欢描写猫性格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给大家分享。
生1:我喜欢……
生2:我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话(或一段)呢?
(学生分享,教师补充,让学生抓住猫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恰当时机教师进行范读)
5.课后作业:
将新学的生字抄写在田字格本上,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描写对象是动物,不同的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中以对猫的喜爱为主题,从猫的“古怪”和“淘气”两部分描写了猫的性格特征。课文语言优美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猫》这一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学生更容易理解猫的性格特点,更容易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描写方法,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描写样貌,颜色,动作等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仿照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的特点;
2.学生能用默读的方式阅读课文,用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生能感受到猫的可爱,有观察动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 性格特点。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猫》这篇课文后面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竖起耳朵仔细听!
师:忧虑,贪玩,尽职……
师:现在请各组组长收齐练习本,下课交给我。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刻画猫的性格特点呢?
生:从猫性格的古怪和小猫性格的淘气两个方面来刻画猫的性格特点的。
师: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啊!
默读课文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时老师有两个要求需要同学们注意。第一,默读时同学们要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第二,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猫淘气的句子。并分析猫是如何古怪,如何淘气的呢?(板书:猫)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默读时很认真,做到了圈点勾画,那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生1:我找到的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有:说他老实吧,他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这一句描写猫的老实。“可是,他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他也不肯回来。”而这一句又描写了猫的贪玩,我认为它的性格很古怪。(板书:老实,贪玩)
师:你找到的句子真不错。
生2:我找到的有: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这一句描写出猫很胆小,但又很勇猛。我认为它很古怪。(板书:胆小,勇猛)
师:你找的也不错。还有同学找到吗?
生3: 我找到了这两句: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我认为这两句中猫的心情变幻多端,让人觉得很古怪。
生4:我从“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这个句子中看到了猫的淘气。
生5:还有“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这一句中我也能看到猫的淘气。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呀,找到的句子都很正确。
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文中用“古怪”和“淘气”来刻画猫的性格特点,老舍先生是不是讨厌猫啊?
生:不是!
师:那“古怪”和“淘气”是贬义词呀,同学们怎么认为呢?你们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吗?
生: 我觉得在“我在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一句中,作者将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说明作者很爱猫。
师:嗯,你分析的很对。其实这段话中还有几个动词也突出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蹭,伸,跳,踩”四个动词,突出作者很喜欢猫。
师:对,一个 “蹭”字表现出猫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猫的动作温柔可亲,似乎像一个孩子给大人撒娇,看来老舍先生喜欢猫就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板书:明贬实褒)
生:在“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句中,老舍先生看机猫踩坏花草也不生气,还说猫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说明老舍先生很爱猫。
师:对呀,老舍先生也非常爱护花草,但面对小猫的踩踏,老舍先生既没有生气反而觉得猫很可爱,说明老舍先生真的很喜欢猫呀!
师:还有同学找到作者非常喜爱猫的句子吗?
生:我认为“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句话也能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对猫的叫声观察的很仔细,如果作者不喜爱猫,又怎么会观察的这么仔细呢?
师:嗯,你说的真棒!(板书:喜爱之情)
拓展延伸
师:老舍先生在全篇文章里并没有写出喜欢猫,但句句却在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这就是老舍先生写作的高超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比一比,不同作家在表达对猫的喜爱的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舍先生通过描写猫的性格,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通过对猫的外貌及神情描写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夏丐尊通过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总结的可真好!老师也要写下你们的答案。
师:那同学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呢?
生: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