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 一 课 邓稼先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2min)
邓稼先是谁?他有什么样的事迹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邓稼先,来共同了解他吧!
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文题解说
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安徽怀宁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章题目点明了文章记叙的对象,表明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对传主的生平事迹、精神、生活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样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对人物和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速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重点)
3.分析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难点)
小组讨论
1、速读课文,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2、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3、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速读课文,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答案:1.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答案: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小标题的作用
本文采用的是小标题的结构方式书写,小标题的模式有以下几点作用: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的意蕴。在本文中6个小标题叙述了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十分醒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社会环境:
狭义上,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广义上,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考查形式: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这句话运用……描写,有什么作用
(3)答题模式:运用……描写,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下文的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开篇内容的作用
结构上:1 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4与下文形成对比;
内容上: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3渲染气氛,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 一 课 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两弹的爆炸成功,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历史,而邓稼先就对这一国防武器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这位科学巨人——邓稼先。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坚定的信念,勇于克服困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讨论,模拟教研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2、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的“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对比
作用: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答题模板:通过对比写出了··· 的···特点,突出了······,更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作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3、文章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的“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答案: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了“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侧面展现邓稼先的远大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之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
引用的作用
引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往往有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文学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答题模板:文中引用···,其作用是······。
拓展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炼,铿锵有力,是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1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13、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14、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2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8、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①强调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等。
②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明。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
③充当线索,前后呼应,过渡等,使思路更加清晰。
独句成段的作用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泛的标点符号,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本课结尾几段中的破折号表示分项列举。
【标点符号的用法--破折号】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标示插入语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 在一个人身上。
标示话题的转换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 ”赵七爷低声说道。
标示声音的延长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破折号的用法:
思路导图
邓稼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三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
感谢观看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