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课题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代诗歌三首》,一起来了解。
相关链接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内容详解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内容详解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皑皑的白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诗歌前两句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比喻
思考:
内容详解
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
(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
内容详解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与“燕山”:前者空旷荒凉,后者高拔险峻。“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颜色,还从触觉上写出寒冷的感觉。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冷兵器的典范。在众多文人的诗篇中,“吴钩”已经超越兵器本身,成为驰骋沙场,立志报国的精神象征。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渴望为国战斗的意思。
品读诗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内容详解
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诗句翻译
内容详解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详解
这两句诗借马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快走”写出马矫健的风姿,但“何当”即“何时”之意,说明美好的期盼遥遥无期。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品读诗句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内容详解
这首诗诗人以马自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主旨感悟
托物言志
景—沙如雪、月似钩→思战
志—金络脑、踏清秋→受重用
板书设计
以马喻己
企望受到赏识、建功立业
内容详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情操。
内容详解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内容详解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内容详解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句翻译
内容详解
1.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两个词中你们感受到了石灰的什么品质?
2.“若等闲”说明了什么?
品读诗句
内容详解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品读诗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内容详解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诗句翻译
内容详解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不怕”运用拟人的手法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石灰的颜色,又喻高尚的情操。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品读诗句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整体感悟
借物喻人→若等闲
石灰吟
直抒胸臆→要留清白
板书设计
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内容详解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尔:你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内容详解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内容详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内容详解
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诗句翻译
内容详解
这两句说明了竹子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
说明竹子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内容详解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品读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内容详解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诗句翻译
虚指
内容详解
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写出了竹子坚韧从容,乐观无畏的品格。
品读诗句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这首诗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内容详解
竹 → 咬定 坚劲 任
人 → 顽强 刚直 无所畏惧
展开想象说一说
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这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深入探究
《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
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