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填空题(共4小题)
1.照样子,先给下面的字组词,再换偏旁变成新字,然后组词。
例:坪(草坪) 评 (批评)
纪
据
境
峰
2.看拼音,写词语。
果实léi léi cháng é jí 妒 cí 盘
3.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2)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3)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4)望着三妹的狂样儿,我的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
4.写出你积累的带有“月”字的四字词语。
、 、 、 、
、 、 、 、
二.选择题(共7小题)
5.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
A.满,充满。 B.多余,多出来。
6.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
A.清清楚楚 B.亮亮堂堂 C.模模糊糊 D.清清晰晰
7.选出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B.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C.菜市场上正在出售菠菜、黄瓜、韭菜……等蔬菜。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B.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
C.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D.一只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9.读了课文《月迹》,你认为月亮是谁的?( )
A.我们每一个人的。 B.“我”和弟弟妹妹的。
10.下面句子的标点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奶奶”,我说:“那月上是什么呢?”
B.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C.“谁”我们都吃惊了。
D.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记。
B.文章运用了很多叠词,如“玉玉的”“累累的”,使文章符合儿童口吻,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C.文中的奶奶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D.本文情节荒诞,语言朦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困惑。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12.按要求写句子。
(1)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2)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缩写句子)
(3)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仿写句子)
我想:月亮里,
13.(《月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这句话写作的妙处是: 。
14.(《月迹》)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中的奶奶是个怎样的形象,以及她在文中的作用。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5.读一读,连一连。
袅 cháng
嫦 é
娥 niǎo
嫉 cí
妒 jí
瓷 dù
五.默写(共1小题)
16.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不要写课文《月迹》中出现的诗句。)
①
②
六.排序(共1小题)
17.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内容排序。
我们到院子里、河边找月亮。
中秋夜,我们在中堂里盼月亮出来。
我们在穿衣镜前看见月亮了。
我们坐在沙滩上谈着寻找月亮的感想。
我们到院子里欣赏月亮。
七.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8.阅读。
①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面文段的大意。
(2)“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9.阅读。
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辉”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辉”的意思有:①闪耀的光彩;②照耀。在“光辉”一词中,“辉”应取第 种解释。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糙﹣
灿烂﹣
(3)“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
(4)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遗,请找出一句试作分析。
20.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笋……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者,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的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①“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 。
②“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 。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4)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请用“ ”画出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月迹(节选)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
(1)写出结构相同的词语。
白光光:
大呼小叫:
相依相偎:
(2)上文对孩子们“饮月”“寻月”描述中,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童心?
(3)“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找出一处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用横线划出。并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24*月迹(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4小题)
1.【解答】故答案为:
纪念 记 日记
根据 剧 电视剧
环境 镜 镜子
山峰 锋 锋利
2.【解答】答案为:
累累 嫦娥 嫉 瓷
3.【解答】(1)争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故近义词为“争吵”,反义词为“和睦”。
(2)明显:分明,清楚明白。故近义词为“分明”,反义词为“模糊”。
(3)新鲜:出现不久,还不普遍,少见的。故近义词为“清新”,故反义词为“陈旧”。
(4)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故近义词为“嫉恨”,反义词为“欣赏”。
故答案为:
(1)争吵 和睦;
(2)分明 模糊;
(3)清新 陈旧;
(4)嫉恨 欣赏。
4.【解答】结合积累可知,带有“月”字的四字词语如:日月如梭、花前月下、长年累月、日积月累、披星戴月、寒冬腊月、经年累月、日新月异。
日月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海底捞月:比喻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尊敬爱戴的人。
花前月下: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
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寒冬腊月:指的是寒月,冬月,腊月。即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即农历中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经年累月: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故答案为:
日月如梭 海底捞月 众星捧月 花前月下 长年累月
日积月累 披星戴月 寒冬腊月 经年累月 日新月异
二.选择题(共7小题)
5.【解答】“满”充满。
故选:A。
6.【解答】A.清清楚楚:清晰明白有条理。
B.亮亮堂堂:指光线很明亮。
C.模模糊糊:意思是思想上不清楚或看不清事物的状态。
D.清清晰晰:形容非常清楚明晰。
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清清晰晰”。
故选:D。
7.【解答】A.正确。
B.有误,奶奶说的话应用引号。
C.有误,省略号和等重复。
D.有误,逗号在引号外。
故选:A。
8.【解答】A、B、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没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9.【解答】《月迹》一文记叙了山村的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结合文中“正像奶妈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可知月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故选:A。
10.【解答】A.有误,提示语在中间,“说”后用逗号。
B.有误,提示语在前,“说”后用冒号。
C.有误,“谁”独字成句,后面加问号。
D.正确。
故选:D。
11.【解答】《月迹》是贾平凹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山村儿童追踪月迹的描写,体现了秋月之美以及童心的天然创造力,意蕴深远,情味深长,全文展示出一种静虚的禅境。“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文中的奶奶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文章运用了很多叠词,如“玉玉的”“累累的”,使文章符合儿童口吻,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课文通过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真无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选项A、B、C说法正确,选项D说法有误。
故选:D。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12.【解答】(1)本题考查了造句的能力。无边无际:无边无际: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造句:暑假,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2)本题考查了缩句的能力。去掉修饰语“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小小的”去掉。留下主干,即:我看见了月亮。
(3)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对“月亮”里面的景象做了大胆的想象,因此可以根据日常的观察或积累,想象一下填空是什么样的或者大海里面是什么样的。例如:天空是处处飘香的,地面是一尘不染的,那么干净的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内心最纯洁的人。
故答案为:
(1)暑假,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2)我看见了月亮。
(3)天空是处处飘香的,地面是一尘不染的,那么干净的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内心最纯洁的人。
13.【解答】《月迹》主要内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这句话写作的妙处是:这句话通过月光下的河沙与日光下的河沙对比,写出了月光下的河沙的洁净光滑耀眼,突出了月光的静谧美好。
故答案为:
这句话通过月光下的河沙与日光下的河沙对比,写出了月光下的河沙的洁净光滑耀眼,突出了月光的静谧美好。
14.【解答】《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阅读可知,奶奶童心未泯,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故答案为:
奶奶童心未泯,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5.【解答】故答案为:
袅﹣﹣niǎo
嫦﹣﹣cháng
娥﹣﹣é
嫉﹣﹣jí
妒﹣﹣dù
瓷﹣﹣cí
五.默写(共1小题)
16.【解答】①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②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故答案为: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排序(共1小题)
17.【解答】按照课文内容排列,先是点明时间——中秋夜,我们在中堂里盼月亮出来;接着是我们在穿衣镜前看见月亮了;紧接着是到院子里欣赏月亮;然后是找月亮,最后是我们坐在沙滩上谈着寻找月亮的感想。
故答案为:
4 1 2 5 3
七.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8.【解答】(1)考查了对内容的概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来概括。从“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突然觉得”等概括出大意为:我们在河的上湾和下湾寻到了月亮,并有所感悟。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只要你愿意”可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在理解本句时要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可知: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时间,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我们在河的上湾和下湾寻到了月亮,并有所感悟。
(2)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3)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时间,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19.【解答】(1)考查了查字典的能力。“辉”读音为“huī”,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H”,它的部首是“光”,用部首查字法,应选查“光”,“光辉”在文中指月亮照耀下在水上、沙上闪耀的光彩。故选①。
(2)考查了写反义词的能力。粗糙:不精细;不光滑。反义词可为:细腻。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反义词可为:暗淡。
(3)考查了对句子理解。孩子们通过寻找月迹,发现了美。结合“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可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4)考查了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孩子童真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H 光 ①;
(2)细腻 暗淡;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4)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月亮明明挂在天上,而天真的弟弟妹妹却在水湾里那样仔细地找,找到后又是如此兴奋,怎能说这不是天真?
20.【解答】(1)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通过阅读短文本题可填空回答为:①“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莱特兄弟。
②“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笋……
(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幻想变为现实的实际例子是指“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可文中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指“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
(3)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莱特兄弟由追赶风筝产生了“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幻想,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后。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个现实就是“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4)考查从短文中找出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莱特兄弟是如何努力的句子。通过阅读短文,描写莱特兄弟努力的句子是: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5)考查对知识的拓展情况。通过学习本文,深受启发。莱特兄弟的学科学,爱科学,认真研究科学的精神很打动人心,从今往后,我们要向莱特兄弟学习,
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有不达目的世不罢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理想总会变成现实。
故答案为:
(1)①莱特兄弟。 ②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笋……
(2)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
(3)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4)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5)莱特兄弟的学科学,爱科学,认真研究科学的精神很打动人心,从今往后,我们要向莱特兄弟学习,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有不达目的世不罢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理想总会变成现实。
21.【解答】(1)考查了词语仿写。“白光光”是ABB式的词语,据此仿写。
“大呼小叫”是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据此仿写。
“相依相偎”是ABAC式的词语,据此仿写,
(2)考查根据具体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孩子们“饮月”“寻月”的描述,体现了孩子们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童心。
(3)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可知,这句话是说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4)考查了对修辞的辨析与仿写句子。“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无疑而问,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即可。
故答案为:
(1)光秃秃 冷冰冰 笑哈哈;
大惊小怪 大同小异 大材小用;
一心一意 无依无靠 自言自语;
(2)体现了孩子们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童心。
(3)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4)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