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走一步
再走一步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莫顿·亨特
1945 年的一天,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最终他完成了。在接受嘉奖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故事一则
一、趣读·故事讲述导入
莫顿·亨特(1920—2016)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默读
二、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默读要求:六不、两到、三注意
(1)六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不停顿
(2)两到:眼到、心到(认清文字,不能一目十行,边读边想 )
(3)三注意:生字词猜读或跳过去 、一气读完、注意速度
标注段落序号,默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层次划分
二、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1)冒险:
(2)遇险:
(3)脱险:
(4)感悟: 第29段
第1-6段
第7-17段
第18-28段
速问速答
二、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2.故事发生在哪个月份?
七月。
1.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费城。
4.爬悬崖是由哪个孩子先发起的?
内德。
3.故事中孩子们寻觅到一件好玩的事是什么?
爬悬崖。
5.故事中哪个男孩心眼最好?
杰里。
6.故事的最后是谁解决了难题?
父亲/作者
概括课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童年时的“我”随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时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的故事。
( )——( )——( )
冒险
遇险
脱险
冒险
入险
脱险
第1-6段
第7-17段
第18-28段
感悟
第7-17段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根据“阅读提示”,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勾画标志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关键语句。
请用波浪线进行勾画并批注。
任务二:
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被友怂恿,“我”爬悬崖
游戏玩腻,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我”下悬崖
下到崖底,获得成就感
复述课文
56年前的那一天,是在酷热的七月,我和一群小伙伴相约去爬悬崖。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很少尝试冒险,但我又不想当胆小鬼,所以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悬崖边。悬崖虽然只有60英尺左右,但对我来说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小伙伴们一个接着一个爬上了悬崖,可我却被困在了悬崖上,动弹不得。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爬下了悬崖。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任务三:
复述课文:根据表格内容,选出一位小组代表作为莫顿·亨特先生,来分享一下关于他的那段“一小步”的特殊经历。
(注意用第一人称)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父亲指引,爬下悬崖
七月里的一个酷热下午
美国费城
“我”、父亲、内德、杰利等小伙伴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酷热 灼人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耸立 臭椿 滑稽 嘘声 安慰 挪动
抽噎 畏惧 哄堂大笑 参差不齐 气喘吁吁
读准生字
wù
pēng
xuàn
qì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jī
xū
wèi
kù
zhuó
juàn
hè
nuó
yē
jù
hōnɡ
cēn cī
xū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然后他们出发了……我犹豫了……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我趴在岩石上……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三、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再一次,我做到了。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莫顿·亨特(1920-2016)是美国作家,也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善于洞察人心的职业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就有所体现,而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这些精彩的心理描写。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1.勾画查找,感受心理变化:
在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中,莫顿的心理是在不断变化的。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用“______”划出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
用“△△”标在直接体现心理状态的词语下方。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1.勾画查找,感受心理变化:
胆小自卑——恐惧紧张——逐渐放松——开始尝试——自信勇气
用“______”划出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
用“△△”标在直接体现心理状态的词语下方。
用关键词总结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胆小自卑——恐惧紧张——逐渐放松——开始尝试——自信勇气
“我”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再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指引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2.明确写法,体会描写方法:
文章中作者的心理变化仅仅只是心理描写体现的吗?
所谓人物的外在行为表现,就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行为举止和神情反应。
“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使用了_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的心理。”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2.明确写法,体会描写方法:
文章中作者的心理变化仅仅只是心理描写体现的吗?
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动作、神情、语言描写等。
写环境也可写出心理状态。
间接的心理描写
1
2
3
4
5
6
△△
77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小组合作,找出间接描写角度及表现的心理状态。
表现“我”心理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间接表现“我”心理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恐惧
环境描写
第6段“从底部杂乱的岩石……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第7段“我犹豫不决……我努力往上爬着”
心理、动作、细节描写
胆怯、恐惧、紧张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间接表现“我”心理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第17段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无助、煎熬、恍惚、麻木
恐惧、不自信
语言描写
第20、22段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词语概括,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四、跳读·感受心理变化
间接表现“我”心理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第26段“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我照做了”“我做到了”
动作描写
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激动、自豪、成就感
动作、心理描写
第28段“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类似骄傲的感觉”
分角色演读·感受脱险情境
父亲大声喊到:“现在,下来!(安慰的口吻)要吃晚饭了。”
我大哭着说:“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父亲安抚地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怒吼着:“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父亲鼓励地说:“听我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看到了吗 ”
我小声地回答:“看到了。”
四、演读·感悟人物形象
父亲坚定地说:“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父亲继续鼓励说道:“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语气冷静略带欣慰)
分角色演读·感受脱险情境
父亲坚定地说:“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父亲继续鼓励说道:“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语气冷静略带欣慰)
为什么父亲非要让“我”自己爬下悬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只有教“我”自己爬下悬崖,才能培养“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才会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面对困难,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或逃避心理。这刻画了一位充满智慧与爱、遇事从容淡定、善于教育孩子的父亲形象。
理解父亲做法,分析题目含义
请结合原文《悬崖上的一课》,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1945年1月,我驾机滑行在跑道上。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风门杆,此刻,我所想的只是起飞,升到25000米的高空,航向正东。前方就是北海。我告诚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飞越过荷兰的素汶岛。这我能做到。
飞过素汶岛后,领航员告诉我改变航向125度然后保持这个航向10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下一个侦察目标。这样做并不难。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我们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原标题是“悬崖上的一课”,编者编入教材时将标题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将原标题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呢?
理解父亲做法,分析题目含义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1)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对待父母的告诫的态度)
“严禁”指不被父母允许,“不可能”是“我”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之前母亲时常警告“我”是个病弱的孩子,不能冒险,所以别人能做到的事,对于“我”来说是不被允许的,也根本做不到。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启示:当我们贸然行事前,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告诫,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时有发生。父母的告诫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险境。文中的“我”就是不顾母亲的告诫,才身临险境的。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2)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对待朋友的态度)
我会在朋友陷入险境时,陪在他身边,语言安慰,帮他想办法渡过难关,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会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决不会丢下他。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启示:对于同学、朋友,在他们能力较弱时,不应该嘲笑他们;当他们陷入险境时,应该帮助他们。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3)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
“下面的路还很长”?(从面对困难的角度)
父亲希望“我”只着眼于眼前的小目标,不要去想后面的大困难,使“我”有达到小目标的信心。体现了父亲的智慧。
结合批注,思考启示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启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学会将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步步解决小困难,这样终究会战胜大困难。
朗读感悟,体会主旨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①齐读最后一段,重温课文主旨;
②师生配乐朗读下方现代诗,感受“每一步”的意义;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折与磨难,但也正是在战胜困难的经历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六、研读·探讨人生启示
必做:
1.《讲练考》P48 1-2题
2.随笔:你是否有过
课外阅读莫顿·亨特的《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体会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