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新课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为…所: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题目解析
作者简介
杜 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à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注释翻译
1、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八月秋高风怒号①,
卷我屋上三重茅②。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注释翻译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①。
公然抱茅入竹去②,
唇焦口燥呼不得③,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1、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为,做。
2、入竹去:进入竹林。
3、呼不得:喝止不住。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注释翻译
俄顷①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②。布衾③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⑤,雨脚如麻⑥未断绝。
自经丧乱⑦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⑧!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1、俄顷(qǐng):不久,顷刻之间。
2、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3、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4、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5、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6、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7、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8、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注释翻译
安得广厦①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④,吾庐⑤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2、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3、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4、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5、庐:茅屋。亦:一作“意”。
足:值得。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6、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第二节赏析
1、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
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2、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盗茅
3、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第三节赏析
下雨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3、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 很脏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这样,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辛遭遇的痛苦,更表现了他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破屋漏雨
5、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愿得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
4、第四节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秋风卷茅 — 群童盗茅 — 破屋漏雨 — 愿得广厦
画面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抒忧国忧民之情
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