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敬业与乐业》,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五大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本紧扣中心“敬业乐业”展开论述。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阐明“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论述有业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收束全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初中阶段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达到的能力要求是: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九年级学生虽然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陌生,但对知识点的了解还不够系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目前学生学习的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亵渎”等词语;初步学会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味和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难点定为: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和质疑问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说,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老子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启发法。朗读法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启发法是逐步引导,逐步深入的方法。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和读书批注法,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使教学方法和手段行之有效地运用与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初步感知。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用多媒体给我的学生出示这样一幅图片:烈日当照,一位工人在工地认真的工作,流着汗水却面带微笑。配上音乐,看与思相结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这幅图片”从而,进入学生自由谈,进入了课文,再顺势而导,“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同志的《敬业与乐业》”这样就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上课前,我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准备两本笔记本,一本是记录本,一本是问题本。将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记录本里,如对作者的了解,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议论文三要素的了解等等。不懂的问题则记录在问题本里,问题一,问题二。其实这也就是我在学法里所说的读书批注法。
朗读是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这里,我将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听读,并运用轮读、默读、个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文章的意味。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诵读的过程中,我将带领学生读准字词,读通文意,理解“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亵渎”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形成对全文整体性的把握。
学生在身心主动的状态下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还应该抓住重点。于是就进入了我的教学程序的第二个环节:直奔重点,集中理解。为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此,我将分两步走:
第一步,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找出“总——分——总”结构,开头部分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与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能解决学生对文章的疑惑点,加强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
第二步,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朗读全文,我设置的问题是:
1.演讲开始时,作者就直接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章围绕这一主旨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敬业即是责任心,了业绩是兴趣” 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本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有哪些
鼓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自由发表观点,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因为有的问题这个学生不会,可能别的同学恰恰理解的比较到位。如果,同学们都无法理解,则由老师启发,点拨。
第3页 /(共3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完成了本环节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的环节:解决难点,品析内化。在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可以自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疑惑点提交小组,讨论思考。鼓励其他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适当引导。这种小组式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对学习难点的预设是:
1.作者所说的“业”是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3.品味“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表达效果。
接下来是我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提升感悟。教学应该注重读写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这里会设计一个小练笔作业,请同学们写一个小短文,谈谈自己心中的敬业和乐业应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程序,现在我来说一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全文的纲要,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应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因而,我的板书以业为中心,把敬、乐、事情和学习、责任心和趣味四大方面连接起来,充分表现了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最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作简要的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朗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教无定法,在面对实际课堂时,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状态,顺学而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 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论教养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说说利哈乔夫还有哪些代表作。
【交流】《俄罗斯思考》:书中开列了一张俄历史上的“不朽者名单”,罗列所谓各界精英一百多人。但在列举国家领导人时,他列出了包括伊凡雷帝在内的许多沙皇的名字,却只字不提改变了20世纪俄罗斯整个历史面貌的列宁;他把国内战争中白卫军将领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称为著名军事统帅,对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斯大林、朱可夫则不屑一提;在列举著名作家时,他不提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不提契诃夫,却列入列斯科夫、别雷这样的二流作家。
《论俄罗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不同意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下的定义,即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在书中说:“知识分子应是内心世界自由的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生活,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生活。在我看来,那些行动和对事物的评价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制度或党的要求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扼杀了自身按照完全不受客观环境、党派偏见、政治目的影响的独立信念行事的可能性。因此,具有严格党性的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不过是一个专门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那些在信仰上不受约束,不受来自经济、政党、国家的压力左右、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义务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三维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板书):
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
(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
(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
(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归纳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鉴赏语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教师小结语言特色: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讨论: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