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课件(共21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课件(共21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22: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阅读
关于书名:儒林 外史
1.“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2.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关于作者: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
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第1部分:
自第2回起至30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qú]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揭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整本书结构简介:(需做笔记,材料上无)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其余分为3个部分:
第2部分:
自31回起到46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结构简介:
第3部分:
自47回至55回止,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结构简介:
小说主要内容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再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
如书中的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竞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材料无,需做笔记)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小说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1.连环短篇的结构方式。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类似于人物传记,以一个或几个章回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讲述故事,相对独立。
2.至高境界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达到了至高境界。鲁迅最为称赞这部小说委婉含蓄的讽刺风格,称“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它的讽刺手法极富变化,综合运用了夸张对比、白描、典型细节和语言(反语)等手法来强化讽刺效果。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3.体会批判精神(2种模式)
(1)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又如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给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小说人物(一)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1有心艳功名富责而媚人下人者;
2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3不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4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
小说人物
“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有心艳功名富责而媚人下人者;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不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即:那些没有得到功名富贵,却对功名富贵艳羡不已的士人,他们通过阿谀、谄媚等手段讨好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企图得到或接近功名富贵。
如:牛浦郎是势利熏心之人,而这一点在其和牛玉圃的交往中彰显无遗。牛玉圃外出坐船时带着四个长随,每日的饭食也极为丰盛讲究,并处处讲究排场,还打出“两淮公务”的官府灯笼,所有这些都让只能以萝卜干下饭的牛浦郎私心艳羡。因此,在两人见面后,牛浦郎就立刻向他作揖、下跪,并心甘情愿地将原本素不相识的牛玉圃认作叔公。
2.“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即:那些自以为已经得到了功名富贵,因此趾高气扬,处处傲视、欺压他人的那些士人。
相对于只是童生的周进,身为秀才的梅玖以及贵为举人的王惠,在科举阶层上自然要更高,这也使得他们以成功者自居,鄙视已然六十多岁却连一个秀才也考不中的周进,并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之进行欺侮。
从梅玖、王惠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这些倚仗功名富贵之人的骄人、傲人之态。
3.“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即:他们远离科举考试,往往被称为山人或名士,所做的事情也都是诗酒唱和之类的雅事。但这是由于他们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做山人、做名士,以及诗酒唱和等行为获得期许中的功名富贵。
从他们看似超脱的表象中,我们往往更能看到他们沉溺于功名富贵的本质。《儒林外史》中写及的莺脰湖名士以及西湖名士两个群体中的士人都属于这一类。
附:①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娄三娄四公子,杨执中,牛布衣,权勿用,张铁臂,蘧公孙,陈和甫)
②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匡超人,赵雪斋,景兰江)③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杜慎卿,季苇萧)
4.“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王冕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其为人“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求“文行出处”。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以作者自己为生活原型的杜少卿,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这些人物,在吴敬梓笔下,都是理想人物。
季遐年 写得一笔好字;王太 下得一手好棋;
盖宽 画得一手好画;荆元 弹得一手好琴。
(二)四种典型人物分析(见复习材料)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