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29 10: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写作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应和( ) 薄烟( ) 酝niàng( ) 抖sǒu( )
黄晕( ) 卖弄( ) 软绵绵( )
2、了解作者:
朱自清,字 ,号 ,江苏扬州人,现代 家,诗人代表作有 等。
3、作者按照__ _春、__ _春、_ __春的顺序描绘春天。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 ___ 、
__ ____ 、___ ____ 的特征。
4、文章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迎接春天的句子:
描绘春天的句子(全面观察):
歌颂春天的句子:
5、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6、质疑: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并试着回答。
质疑:
解答:
【合作探究】
7、阅读课文第3—6小节,回答问题:
①春草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草的特点的?春草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②春花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花的特点的?春花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③春风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特点的?春风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④春雨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雨的特点的?春雨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⑤“一切景语皆情”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这就是 的表现手法。
⑥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踏花归来马蹄香(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处处闻啼鸟 (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学习反刍】

苏雪林
  ①记得法国作家曹拉的约翰戈东之四时曾以人之一生比为年之四季,我觉得很有意味,虽然这个譬喻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说过了。但芳草夕阳,永为新鲜诗料,好譬喻又何嫌于重复呢?
  ②不阴不晴的天气,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是习习和风,一会儿是蒙蒙细雨,春是时哭时笑的,春是善于撒娇的。
  ③树枝间新透出叶芽,稀疏琐碎地点缀着。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郁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毯了。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他转瞬间会化为如纱的轻烟,如酥的小雨。新婚燕尔,屡次双双来拜访我的矮椽,软语呢喃,商量不定,我知道它们准是看中了我的屋梁,果然数日后,便衔泥运草开始筑巢了。
  ④远处,不知是画眉,还是百灵,或是黄莺,在试着新吭呢:强涩地、不自然地、一声一声变换着,象苦吟诗人在推敲他的诗句似的。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你听不见么?我是听得很清楚的。她们打扮整齐了,只等春之女神揭起绣幕,便要一个一个出场演奏。现在她们有点浮动,有点不耐烦。春是准备的,春是等待的。
  ⑤几天没有出门,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怒绽着红紫,到处隐现着虹光,到处悠扬着悦耳鸟声,到处荡飘着迷人的香气。蔚蓝的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流水却瞧不过这小姐腔,他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地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⑥春光如海,古人的譬喻多妙,多恰当。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机。
  ⑦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不工作又怎么办?但春一面在工作,一面也在游戏,春是快乐的。
⑧春不象夏的沉郁,秋的肃穆,冬的死寂,她是一味活泼,一味热狂,一味生长与发展,春是年轻的。
8、第一小节的这个譬喻指的是 。
9、文中哪里写出春草的特点?春草的特点是什么?
10、第五小节从那几个角度写出了“眼前新的世界”?
11、“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能够让你想到哪句古谚?
12、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你能摘录几句形象生动的语言,谈谈它们的精彩之处吗?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魅力,了解济南冬天的一些景物,明白济南冬天的特点。
【自学引导】
走进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写作背景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 着( )落 发jì ( )
  镶( )上 zhù( )蓄 chéng( )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__人。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 、
_____ 等。
  (2)课文紧扣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 之情。
【合作探究】
 活动1:朗读展示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情,然后组内分工,各组员自选一段,合作朗读,最后进行班级展示。(接力读、齐读、领读等形式不拘,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活动2:初步感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在刚才接触全文的基础上,想想你阅读后得到的有关济南的感觉,并以“冬天的济南像 ……”句式来谈谈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先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两句,然后班级展示)
 活动3:整体感知,深入文本
  (1)思考:
①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自己动手:
   这些景物能构成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笔将之画出来,并给图画起一个别致的名字。然后让其他的同学看着你的宇画说出其内容。
【学习反刍】
1、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3、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       B.(乙)
C.(丙)        D.(丁)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
4、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14.《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自学引导】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 、 、 。原名 ,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 背( ) 竹( ) 芦( ) 蟋( )
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
寥阔:
清洌:
梦寐:
枯涸:
3.填空。
《秋天》选自 ,作者是 。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方法链接: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生自由朗读课文。
5.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合作探究】
(一)把握主旨
1.这首诗诗画和谐统一,营造了一个清远、清净、清甜、清柔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秋,给人以深刻印象。请说说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二)品味语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方法链接:
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用词的贴切、准确(2)修辞的运用(3)句式特点(4)表达的感情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饱食”用了拟人的修辞写丰收之景。


3.品析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链接:
如何体味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三)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学习反刍】
比较阅读:读课后的《秋景》,与《秋天》比较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重点、难点】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自学引导】
1、曹操(公元155年-220年,65岁),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家中长子,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因家庭的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2、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3、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其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学习反刍】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