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刘禹锡也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huánglièchíyǔkānyǐchùxīcīliáochuàngsuì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
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大约
可以,能够
清凉
冷清,凄清
玉环
环绕
因为
相当于“而”
作为
成为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B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用译文回答问题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小石潭周围的植物怎样?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潭的源头如何?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觉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忧伤悲哀。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见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清澄。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侧面描写
水的清澄潭
中
景
物动静结合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抓住溪流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流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比喻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情?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寻潭址
观潭景
望潭源
感潭境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远近交错情景交融实写虚写的映衬
动景静景的组合
正面侧面的搭配
修辞手法 的选择写景方法整体局部的安排尝试写景创作生活中
美丽风景无数
留存在记忆里的
已然触动了我们的灵魂
路边偶拾一株青草
庭院仰望一朵白云
外出登临一座高山
游园掬起一汪清泉
在特别的今天
你瞬间的心动即将化为笔端的永恒
用 原 文 回 答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闻水声,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心乐之因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底卷石底以出岸青树翠蔓边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 往来翕忽鱼水空游 下澈明暗乐清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景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情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小石潭记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