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 (word版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一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为 ;若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2.早晨,太阳光以与水平面成30°夹角射到平静池塘的水面上,则太阳光的反射角是 ,随着太阳的升起,反射角将 (填“增大”“减小”“不变”),正午太阳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反射角是 。
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2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6cm,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A的像,他再取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B与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实验最好在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4.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 (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 .
5.一个晴朗周末的午后,小明陪同妈妈在西溪河边散步,只见水中的鱼儿在“云”里欢畅的游动.实际上小明看到的鱼儿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而水中的“云”则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
6.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 ,而忽略了光的亮度、 (写出一条即可)等其他性质.一束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角是 °.当镜面绕入射点转过15°,则反射光线转过 °.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在白纸上竖立的G是 ;实验时,小高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通过调节跟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果他将点燃的蜡烛在像与物的连线上往后移动2cm,要使像物再次重合,他的正确操作是 .
8.人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5m处,若人向平面镜移动2m,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m,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其中19题20题为双选题)
9.下面关于光学现象和光学知识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B.水中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黑板反光——光的折射
D.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漫反射
1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密林中的阳光
B. 手影戏
C. 海巿蜃楼
D. 小孔成像
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12.如图11所示,两块平面镜相交成30°角,一束光线AO射到平面镜MP上,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是( )。
A.30° B.45° C.60° D.90°
13.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虚像
C.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14.猴子看见水井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15.夜晚,某人从路灯下向着远离路灯的方向走去,他在地面上的影子( )
A.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长 B.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短
C.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长 D.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短
16.在沙漠里行走的人,经常看到前面出现一片湖泊,但走到近处,却发现依然是干涸的沙地,关于这种现象正确的是( )
A.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B.人看到的水面中的倒影是沙漠中物体的虚像
C.离地面越近的空气中光传播速度越慢
D.离地面越远的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越慢
17.下列物理现象中,有一个形成的原因与另外三个不同,这个现象是( )
A.人站在太阳光下就有影子
B.对镜梳妆时能看到镜中的“自己”
C.黑板反光
D.河水中映出了岸边的树的倒影
1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该实验最好选平面镜进行实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该处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不能与A的像重合
19.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江面上的“倒影”
C.阳光下的“影子”
D.雨后的“彩虹”
20.如图所示,港珠澳大桥由“水上桥面”和“海底隧道”两部分组成,隧道内壁釆用了让人视觉舒适的新型装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隧道内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光在装饰材料上发生漫反射
C.我们能看到大桥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水面海浪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画图题(每题2分,共4分)
21.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锐角,小聪想用一个平面镜把太阳光竖直反射到井底,请在图中帮小聪画出平面镜,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22.S为平面镜前一点光源,A为平面镜前一点,由点光源S射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经过点A,试作出此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3.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
(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较 大小关系.
(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 ,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24.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分解太阳光的实验中,三棱镜的作用是 .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 (能/不能)得到“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这一结论.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
①小华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现象,其中B是跳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C是一张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绘有相同方格的纸,OO′是方格纸的中线.由此现象得出的下列实验结论中,说法不可靠的是: .
A.像的大小与物体不相同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像与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
②小明将一枚跳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后,镜面、物和像的位置如图(b)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补救的措施是:按图中箭头 (甲/乙)的方向适当转动镜面.
25.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
(1)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入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
②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 (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答案
1.60°;140°
2.60°;减小;0°
3.12;较暗
4.空气;40°
5.折射;反射
6.方向;颜色;0;30
7.玻璃板;未点燃的蜡烛在像与物的连线上向后平移2cm(或玻璃板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前平移1cm)
8.6;不变
9.D10.C11.C12.C13.C14.D15.C16.C17.A18.D19.A,C20.B,D
21.
22.
23.(1)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像与物
(2)垂直
(3)虚
(4)能
24.(1)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2)把各种色光分散开来;不能
(3)A;平面镜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乙
25.(1)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
(2)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重合;A;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