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卷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按照单元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单元概述】
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至907年唐朝灭亡结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知识要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开通的条件: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三、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1、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意义: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4、科举制度诞生以前,选官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吏的权力在地方手中,科举制度诞生后,选官依据才学,选官权力在中央。
四、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2、表现: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士兵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首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严格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
(5)、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6)、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名相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合称“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唐太宗把他看做是一面镜子。
(7)、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
①任用贤才(姚崇,宋璟);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影响: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繁荣:1、农业方面:
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
①唐朝农民发明了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蜀锦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瓷器中的珍品。
3、商业繁荣:
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商业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方式:和亲、会盟、册封首领。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
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1、藏族的祖先---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因为仰慕中原文化,所以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对吐蕃实现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史称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李白—“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3、书法:唐代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
4、绘画: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1、唐朝实行开放政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2、唐朝对外交往三件大事:
①鉴真东渡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的贡献: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玄奘西行:
1、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唐朝繁荣的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权失
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时间:755年--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胜转衰,③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1、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给唐朝以致命打击,但结果失败
④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2、南方出现九国,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十国”
四、五代十国特点:
1、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3、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22邵阳中考4.) 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B )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2022恩施州中考2.)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C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3.(2022齐齐哈尔中考6.)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投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 A )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 C. 刺史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4.(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3.)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A )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5.(2022大庆中考6.)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C )
A. 都定都长安 B. 都出现盛世局面 C. 都实现制度创新 D. 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6.(2022福建中考 6.)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C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7.(2022泰州中考4.)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2022宜昌中考6.)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 推进科举取士 B. 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9.(2022绥化中考4.)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D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0.(2022怀化中考24.)流寓湖南的文学家及其描写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来往于今岳阳、长沙、衡阳、来阳之间,写诗近百首。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是( C )
A. 王维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11.(2022齐齐哈尔中考7.)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这位诗人是(B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2.(2022大庆中考7.)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B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3.(2022广东中考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D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14.(2022安徽中考2 .) 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A )
A.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 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15.(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3.)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D )
A.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6.(2022福建中考7 .)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B )
A. B.
C. D.
17.(2022绥化中考5.)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人是( B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班勇
18.(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4.)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B )
A. 先进的生产技术 B. 繁荣的中外交流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19.(2022河南中考6.)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C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20.(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3 .)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D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
21.(2022百色中考2 .) “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B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22.(2022郴州中考4.)“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C )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23.(2022德阳中考1.) 根据图中的信息,作为史料,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C )
A. 西周的封邦建国 B. 秦代的郡县设置 C. 唐代的边疆治理 D. 元朝的行省划分
24.(2022天津中考4.)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 )
A. 频繁战乱 B. 北人南迁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酷
25.(2022龙东中考2.)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C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6.(2022天水中考3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B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7.(2022达州中考2.)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A )
A. 《大唐西域记》 B. 《资治通鉴》 C. 《西游记》 D. 《牡丹亭》
28.(2022湘潭中考3.)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C )
A. 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B.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二.非选择题
1.(2022东营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家争鸣”本身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支出材料一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试从战国的“百家”中选一家并指出其治国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唐朝“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有哪些?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都市“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或社会制度变革)。墨子(墨家):兼爱,非攻,贤人治国,孟子(儒家):仁政;荀子(儒家):礼治;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法家):以法治国。
(2)繁荣的经济;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文化;开放的政策。
(3)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2.(2022怀化中考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材料三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
——百度百科《京师大学堂》
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创造,逐渐积淀而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务实求新,博学海纳、兼容并蓄,果敢自信、爱国奋斗等诸多鲜明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些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例隋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特点,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阅读材料四,写出两例近代中国湖湘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并说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案】(1)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
(2)鉴真、玄奘。
影响:鉴真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4)曾国藩、左宗棠,事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创始人,创办了洋务派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创立湘军;左宗棠是洋务运动创始人,收复新疆。
3.(2022聊城中考31.)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1)
体现的内容
图1 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图2 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图3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图4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前提;政治清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要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外开放交流有助于增强国力。
4.(2022眉山中考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晋绥边区流感、伤寒、疟疾、天花等伴随自然灾害和战争流行频繁,严重影响了军民健康和部队战斗力。为此,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展示中西药,宣传科学防疫知识。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还借鉴传统中医做法,实施交通阻断、隔离封村、打扫卫生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了疫情蔓延,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张荣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全民防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对当今国际社会抗疫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中医的认识。
【答案】(1)特点: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丰富和发展中医文化;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2)措施:普及防疫知识、预防疫病;阻断疫情传播;增加医疗资源;开发抗疫药物、弥补西医药不足;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患等。
影响:保护了军民生命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冲破了日本和国民党的医疗封锁;保存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作用:在无特效药情况下,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方案;“三药三方”为多国借鉴和使用;促进当代医学发展。
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5.(2022襄阳中考18.)【民本思想与民生措施】
下列是某班学生围绕“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这一主题创作的剧本。
对话一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梁惠王:卿对治国有何良策?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贼敛。 对话二 唐太宗与魏征议政魏征:本朝立国初始,中原地区人烟断绝,陛下如何与民休息?唐太宗:首先,从我做起,去奢节俭,轻徭薄赋;其次,不夺农时,不误农事,发展农业生产。
对话三 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论中国革命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中国?毛泽东: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对话四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国会议员的对话议员:在目前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工人失业人数逐渐增多。对此,总统先生有何对策?罗斯福:我准备采取两大措施:①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②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对话一,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主张。指出对话二中唐太宗践行孟子民本思想的具体措施。
(2)举一例史实并说明毛泽东的思想主张。
(3)根据对话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社会和实质三个方面对罗斯福两大措施进行评价。
【答案】(1)基本主张:仁政(或省刑罚,薄赋敛)。具体措施:①提倡节检;②轻徭薄赋(或减轻人民负担)③发展农业生产。(答出两点即可)
(2)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③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改总路线)。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或1953—1956年)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完成了对农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答出一点即可)
(3)①经济:美国经济发展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济危机。②社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或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③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或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生产关系调整)。
6.(2022台州中考7.)政治制度的废除和创立始终是中外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部分)
史料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
制度 A B C
朝代 西周 隋朝 元朝
影响 确立了周王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 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效统治了广阔的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写出表中A.B、C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简要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部分)
由于查理一世等守旧势力对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阻挠……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权力,使英国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改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国王路易十六等势力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最终以人民广泛参与的彻底革命,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改编自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2) 材料二中英法两国革命后分别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分析两国革命的共同原因。
(3) 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创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小题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题2】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小题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等。
7.(2022龙东中考24.)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和杰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唐太宗即位后,总结隋亡的教训……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
材料四: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上,他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他为总司令。
材料五: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工人、士兵、农民的代表聚集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选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请写出“秦王”统一全国后创立的政治制度。
(2)请写出材料二中盛世局面的名称。
(3)材料三“走自己的路”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谁首先提出的?
(4)材料四中的“他”领导了哪次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5)材料五中提到的是俄国历史上的哪次革命?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
(2)贞观之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
(4)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
(5)俄国十月革命
8.(2022桂林中考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成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提取两个信息,并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为推动区域发展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答案】(1)提取两个信息进行分析,作用与信息相对应。
示例:以洛阳为中心,临近长安,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
余杭位于富庶的江南地区,有利于将该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
(2)背景:苏联经济落后;急需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成就: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措施: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关注:注重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根据国情制定发展策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9.(2022宁波中考10.)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开凿、疏浚、连通而成,至今仍发挥着水路运输等作用。
材料二: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是通往外海的重要口岸,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 请指出图1所示的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2) 比较图1图2,大运河发生了“裁弯取直”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请分析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 在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时,小宁与小波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运用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答案】【小题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小题2】朝代:元朝。原因: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了便利南粮北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缩短运输路程,更加快捷;实现有效的统治与管理等。
【小题3】小宁: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中国大运河是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是贯通南北的运输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品和杰出成就;日前很多河段仍在使用,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保护等。
小波:宁波濒临东海,拥有深水良港:通江达海(三江汇流,水系发达,汇入东海),海河联运;“港通天下”,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或既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卷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按照单元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单元概述】
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至907年唐朝灭亡结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知识要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开通的条件: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三、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1、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意义: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4、科举制度诞生以前,选官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吏的权力在地方手中,科举制度诞生后,选官依据才学,选官权力在中央。
四、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2、表现: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士兵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首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严格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
(5)、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6)、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名相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合称“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唐太宗把他看做是一面镜子。
(7)、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
①任用贤才(姚崇,宋璟);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影响: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繁荣:1、农业方面:
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
①唐朝农民发明了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蜀锦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瓷器中的珍品。
3、商业繁荣:
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商业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方式:和亲、会盟、册封首领。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
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1、藏族的祖先---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因为仰慕中原文化,所以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对吐蕃实现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史称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李白—“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3、书法:唐代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
4、绘画: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1、唐朝实行开放政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2、唐朝对外交往三件大事:
①鉴真东渡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的贡献: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玄奘西行:
1、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唐朝繁荣的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权失
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时间:755年--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胜转衰,③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1、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给唐朝以致命打击,但结果失败
④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2、南方出现九国,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十国”
四、五代十国特点:
1、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3、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22邵阳中考4.) 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2022恩施州中考2.)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3.(2022齐齐哈尔中考6.)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投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 C. 刺史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4.(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3.)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5.(2022大庆中考6.)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定都长安 B. 都出现盛世局面 C. 都实现制度创新 D. 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6.(2022福建中考 6.)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7.(2022泰州中考4.)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2022宜昌中考6.)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推进科举取士 B. 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9.(2022绥化中考4.)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0.(2022怀化中考24.)流寓湖南的文学家及其描写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来往于今岳阳、长沙、衡阳、来阳之间,写诗近百首。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是( )
A. 王维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11.(2022齐齐哈尔中考7.)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2.(2022大庆中考7.)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3.(2022广东中考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14.(2022安徽中考2 .) 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A.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 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15.(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3.)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6.(2022福建中考7 .)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 B.
C. D.
17.(2022绥化中考5.)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人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班勇
18.(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4.)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 先进的生产技术 B. 繁荣的中外交流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19.(2022河南中考6.)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20.(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3 .)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
21.(2022百色中考2 .) “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22.(2022郴州中考4.)“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23.(2022德阳中考1.) 根据图中的信息,作为史料,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
A. 西周的封邦建国 B. 秦代的郡县设置 C. 唐代的边疆治理 D. 元朝的行省划分
24.(2022天津中考4.)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
A. 频繁战乱 B. 北人南迁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酷
25.(2022龙东中考2.)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6.(2022天水中考3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7.(2022达州中考2.)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 《大唐西域记》 B. 《资治通鉴》 C. 《西游记》 D. 《牡丹亭》
28.(2022湘潭中考3.)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A. 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B.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二.非选择题
1.(2022东营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家争鸣”本身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支出材料一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试从战国的“百家”中选一家并指出其治国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唐朝“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有哪些?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都市“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2022怀化中考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材料三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
——百度百科《京师大学堂》
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创造,逐渐积淀而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务实求新,博学海纳、兼容并蓄,果敢自信、爱国奋斗等诸多鲜明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些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例隋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特点,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阅读材料四,写出两例近代中国湖湘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并说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3.(2022聊城中考31.)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4.(2022眉山中考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晋绥边区流感、伤寒、疟疾、天花等伴随自然灾害和战争流行频繁,严重影响了军民健康和部队战斗力。为此,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展示中西药,宣传科学防疫知识。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还借鉴传统中医做法,实施交通阻断、隔离封村、打扫卫生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了疫情蔓延,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张荣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全民防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对当今国际社会抗疫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中医的认识。
5.(2022襄阳中考18.)【民本思想与民生措施】
下列是某班学生围绕“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这一主题创作的剧本。
对话一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梁惠王:卿对治国有何良策?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贼敛。 对话二 唐太宗与魏征议政魏征:本朝立国初始,中原地区人烟断绝,陛下如何与民休息?唐太宗:首先,从我做起,去奢节俭,轻徭薄赋;其次,不夺农时,不误农事,发展农业生产。
对话三 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论中国革命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中国?毛泽东: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对话四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国会议员的对话议员:在目前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工人失业人数逐渐增多。对此,总统先生有何对策?罗斯福:我准备采取两大措施:①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②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对话一,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主张。指出对话二中唐太宗践行孟子民本思想的具体措施。
(2)举一例史实并说明毛泽东的思想主张。
(3)根据对话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社会和实质三个方面对罗斯福两大措施进行评价。
6.(2022台州中考7.)政治制度的废除和创立始终是中外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部分)
史料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
制度 A B C
朝代 西周 隋朝 元朝
影响 确立了周王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 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效统治了广阔的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写出表中A.B、C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简要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部分)
由于查理一世等守旧势力对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阻挠……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权力,使英国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改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国王路易十六等势力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最终以人民广泛参与的彻底革命,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改编自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2) 材料二中英法两国革命后分别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分析两国革命的共同原因。
(3) 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创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7.(2022龙东中考24.)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和杰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唐太宗即位后,总结隋亡的教训……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
材料四: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上,他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他为总司令。
材料五: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工人、士兵、农民的代表聚集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选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请写出“秦王”统一全国后创立的政治制度。
(2)请写出材料二中盛世局面的名称。
(3)材料三“走自己的路”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谁首先提出的?
(4)材料四中的“他”领导了哪次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5)材料五中提到的是俄国历史上的哪次革命?
8.(2022桂林中考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成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提取两个信息,并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为推动区域发展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9.(2022宁波中考10.)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开凿、疏浚、连通而成,至今仍发挥着水路运输等作用。
材料二: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是通往外海的重要口岸,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 请指出图1所示的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2) 比较图1图2,大运河发生了“裁弯取直”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请分析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 在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时,小宁与小波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运用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