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信息窗2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信息窗2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能够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筒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简单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在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周放假同学们有没有去逛超市啊?没时间去的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帯大家去商店看一看,看看运用人民币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师:首先,我们来到了学习用品区(出示情境图),这么多的学习用品你想买什么?师:哇,同学们想买那么多的东西啊,小丽也和大家的想法一样,想买一个文具盒和一袋水彩笔,她需要给售货员阿姨多少元钱?
三、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1、解决钱够不够的问题:
(1)明确研究问题师:请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表扬:你真聪明,懂得用加法计算。)
板书:9+6=15(元)
师:可是妈妈只给了小丽 20元钱,够吗?
(课件出示问题:拿 20元买一个文具盒和一袋水彩笔够吗?)
师:哪位同学可以来完整地读一下这道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
(2)探究方法谈话: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想到,我们已经算出一个文具盒和一袋水彩笔一共花多少钱,再跟20元比较大小追问:
①6+9算的是什么?(一个文具盒和一袋水彩笔一共花多少钱)
②为什么用加法?
③15元表示什么呢?(表示要花的钱)
④20元表示什么?(表示带的钱)15<20,也就是说要花的钱少于带的钱,所以够了。同学们同意吗?和他想法一样的小朋友举手。师:再请位同学说说完整想法,生说的过程中,师板书算式。同位两个再互相说一说想法,然后师再请两位学生说一说。
追问:如果正好带了 15元,够吗?
小结:在解决钱够不够的问题时,要先求一共要花了多少钱,然后再用所花的钱和带的钱比较大小。这时所花的钱少于带的钱,所以是够的。那如果所花的钱大于带的钱,是不够;要是所花的钱正好等于带来的钱也是够的。
2.教学买东西,还剩多少钱的问题: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师: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同学们都是很棒的售货员。现在老师还想再买个文具,拿 1元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学生可能回答:用 1元减去 8角。
追问:1元和 8角能直接相减吗?(不能)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那该怎么办呢?
(2)探究方法,建立模型有的同学已经举手了,还有同学皱着眉头,没关系,我们和周围小伙伴互相商量一下,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
谁来展示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两名同学上台板书)
结果交流:
①1元=10角,10-8=2(角)
②1元-8角=2角10角
小结: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把单位换成一样的再进行计算,对吗?看来在遇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单位统一了才行。把 1元换成 10角,再用 10-8=2(角)(课件展示过程)老师指着课件边板书:1元=10角,10-8=2(角)谁能再来说一说,遇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
(3)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单位相同:直接算;单位不同:化单位)
总结:刚才我们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了两种类型的题,一种是买东西钱够不够的问题,首先要求出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所花的钱和带来的钱作比较,就知道够不够了。另外我们还解决了买东西还剩多少钱的问题,遇到单位不相同时,要先把单位统一,再进行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四、自主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这节课听得这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一下大家,带同学们去你们最爱的零食区去逛逛,想不想去?(课件展示零食区)
1、我有 10元钱,买一个果冻和一袋五香豆,够不够?准能把问题读给大家听一听?唉?同学们想到怎么做了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10元-2元=8元
5元+3元=8元
2、我带了 10元钱,想买一包山楂片,售货员阿姨应找回多少元?(应找回是什么意思呢?)
10元-2元=8元
3、我带了 13元钱,可以买哪些零食?
巧克力 五香豆 10元+3元=13元
五、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的知识,自己去商店买一次东西,体验一下购物的乐趣。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不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1)情景教学还可以再多样化。培智学生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课堂的环节: “超市购物”情景教学环节,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也由此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更多样的情景,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强调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2)注重过程的指导,从直观到抽象。因为学生在这节课中是第一次接触对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进行计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注重对计算过程的细致指导,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完成计算。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加、减法时,在计数(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数(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由 1元—8角,使学生产生矛盾冲突:1怎么减 8?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单位,让学生意识到它们的单位不同,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就需要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单位换算。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多听学生说.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生成资源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表达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孩子思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