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是折线统计图,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2. 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3. 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读懂图意,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推断。
【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与知识衔接
1.学情分析
老师:同学们近几年,疫情一直困扰着我们,每天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疫情的数据,关于疫情,你想了解哪些数据?
生:——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最先研究那些数据呢?我们可以先做个——现场调查统计——现场统计
老师: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先研究那里的数据?
生:xxx人数最多,我们先探究 xxx那我们怎样才能才能知道世界各国确诊人数呢?(引导学生电脑查)
生:网上搜一搜
老师:网上查,聪明!收集数据有方法,马上查一下
【设计意图】借助信息技术现场收集数据,根据学生的反馈现场做学情分析,并且基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让学生进行现场查找数据,数学与计算机学科融合,数据源于当下疫情最新数据)
2.复习旧知
老师:这个统计表能看懂吗?确诊人数从哪里看?
生:看累计那一列
老师:现在能一眼看出哪个国家最多吗?怎么办?
生:把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描述出来
老师:现在能看出来那个国家最多了吗?哪个国家?条形统计图能帮助我们直观的看出哪个国家确诊人数最多,那个最少
老师:你最想和那个国家比较?好——出示中国数据——现在再来看一下哪个国家最少?老师:看到中国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
(借助条形统计图回顾统计的方法,为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迁移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点
老师:除了世界各国的数据你最想想研究哪里的数据?
生:——我们老家烟台
老师:这是烟台从 4月 25日,到 5月 4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统计表,借助数据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绘制成——
生:条形统计图
老师:借助条形统计图我们能一眼看出——
生:27日新增最多,5月 3日新增最少
老师:条形统计图不仅能看出谁多谁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多少!27日新增多少人?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上面有数据老师:好!(隐去数据)现在你还能知道 4.27日有多少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他的最高点
老师:那如果老师把条形变成点,你能说一说这个点表示多少吗?
生:39
老师:为什么是 39都认为是 39,为什么?
老师:那你们知道这个点是哪一天的新增吗?(拖动日期到线上)
老师:(另外一个条变成点)这个点表示多少?怎么看出来的?表示的是哪一天的新增人数这个点没有正对纵轴数据有点难度?
生:在心中平均分成 5份——老
师:现在再来看,条形统计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点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数量的多少(板书)
老师:再来看一下这些点,他们的位置有——高,有——低——表示他们的数量
老师:哎,通过刚才的绘制轨迹,你能把这些线段分分类吗?
生:上升,下降,平的
老师:有想法,老师按照你的想法,把他们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红色线上升表示数量在增——多,绿色的线下降的表示数量在减——平的——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一下线的三种情况,可以概括为,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老师:再来请同学们再来观察折线统计图中四条红色的线段,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在下降
老师:下降表示数量都在减少。那他们减少的速度一样吗?谁能具体说一说?哪一天到?哪一天减少的最快?哪一天到?哪一天减少的最慢?
生:不一样——
老师:为了方便观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角度。老师,把这四条线段放到一起。什么样的线下降的快?
生:角度越大越快
老师:倾斜角度,真会思考,角度越大表示减少的越快。角度越小,表示减少的越——
老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减少的快慢。
生:线越长下降越快
老师:同意吗?谁在来说一说什么样的线减少的快?什么样的线减少的慢?
生:老师:看来看线的长短,可以判断增加的快慢,看线的角度。更能让我们判断出
增加的快和慢。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线可以表示减少的快慢。而且还发现了什么样的线减少的快,什么样的线减少的慢。同学们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先分段研究线,发现线的增减变化规律,并且把相同的线放到一起发现什么样的线减少的快,什么样的线减少的慢,再整体看线的变化趋势)
3.初步预测
老师:刚才我们是一段儿,一段儿来分析的,现在是把它变回一个整体。再来看一看。伸出你的手。我们一起来描绘一下这条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趋势。从 4月 25日开始。走——
老师:整体趋势怎么样?
生:下降
老师:了解了他的整体趋势,你能大胆的预测一下明天新增无症状病例可能多少人吗?
生:(可能上升,可能下降——说自己的理由)
老师:有可能上升,有可能下降,有可能不变。哪种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生:下降的可能性最大
老师:你希望他上升还是下降?
生:下降
老师:老师也希望疫情早早过去,让数据都归零。为了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我们应该怎么做?
4,画折线统计图
老师:同学们,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把数据串起来,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并合理的做出决策,你喜欢折线统计图吗?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折线统计图?
生:想
老师:先请大家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想一想这些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如果要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可以分哪几步来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交流
老师:。下面是某位新冠患者发病初期的体温数据,(出示数据)你能把它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吗?
老师:下面同学们先自己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同桌两个交流一下,把你们两个都认为对的统计图上传到公平。拿出任务单开始绘制吧
生:开始绘制(学生完成,上传到屏幕,然后完成互相评价)互相评价
老师:说一说给他不完美的理由——
预设 1:描点不对,评价一般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 2:没写日期
预设 3:没写数据
老师:抽取一个完美评价,看一下评价合理吗?
生:合理
老师:有情做得好的这一小组分享一下他们是怎样画的?
预设生:我是这样画的。横轴表示天数,纵轴表示温度,一个格儿表示 5度,我先描出第一天的体温——
老师:会问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你们有问题要问他吗?
预设
生:第三天的 37.2这个点你是怎样找到的?——等问题
老师:这位同学不但画的好,表述的也很清晰。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老师:我们再互相评价中,发现了问题解决秒点的问题,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在画折线统计图时,一般先——描点,再——标数据,最后——连线。这三个过程哪个最重要?对描点(板书)
老师:刚才有描点位置错的赶紧修改一下吧。
【设计意图】借助上传照片与学生互评,让学生在创作与互相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互评,集体评价实现真正的全员深度参与的互动课堂。
5,分析预测
老师:修改完了请坐好,同学们观察这个体温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体温呈上升趋势
老师:想一想,他应该怎么办?
生:积极配合治疗,带好口罩,调整好心态相信医学老师:对同学们,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积极面对,相信科学的力量根据这位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你能预测一下第 7天他的体温情况吗?
生 1:39 还可能是?
生 2:50老师:可能是 50度吗?体温能无限高下去吗?
生:不能老师:体温最高 41度左右就会对大脑器官造成损伤,还有可能是?
生 3:37度
老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病情好转了
老师:有道理。想不想看看这位患者第 7天到 18天的体温情况?——出示 18天体温
老师:看着这位患者的 18天治疗情况,你能帮医生跟患者的家属说一说患者的情况吗?
预设生:患者刚患上新冠时经历了几天低烧时期,然后慢慢的发高烧,在患者的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及时抢救下,患者的体温逐渐得到控制,并慢慢的进入恢复期,已经好了老师:你真是一个不错的小医生,一副不会说话的折线统计图,让你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了解到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会分析数据,让数据说活,并作出预测,掌声送给他。(板书分析,预测)
三、对比深化
老师:如果把患者的体温用条形统计图描述出来,可以吗?
生:可以老师:如果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你能看出什么?
生:第几天体温最高第几天体温最低
老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吗?
生:能但是没有折线统计图那么明显
老师:是的,虽然也能,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折线统计图更能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比一下两种统计图,你能说一说他们各自的优势吗?
生:条形统计图,直观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数量变化趋势
老师:谁在来说一说!
老师:那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国确诊人数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一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老师:这些增减有什么含义呢?
生:没有含义
老师:是的,像这样不同的个体,我们收集的目的只是为了比较多少,所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看来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四,应用拓展
老师:同学们,借助疫情的数据,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只有疫情的数据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呢?请看这条折线再讲什么事呢?(把标题和内容换一下)现在这条折线在讲什么事呢?(隐去标题,横轴,纵轴内容只留折线)你觉得这个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什么事情?想象力真丰富,其实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再请出小虎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五.回顾整理
老师:好了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思维导图)你都掌握了吗?
六,课堂检测老师:下面进入激动人心的课堂检测环节,老规矩,前三名抽奖,准备好了吗?(进行游戏检测)检测完成后
1. 根据结果进行激励
2. 根据题目正确率进行讲解
3. 抽奖
【设计意图】借助课堂互动,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里突破了以前的课堂互动只能两个人参与的模式,借助平板互动实现全员参与互动游戏,游戏通过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会自动生成游戏排名与学生每一题的答题情况,便于教师做正确的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薄弱点进行讲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课堂中的学生学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