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无忧】(通用版)2022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无忧】(通用版)2022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9 16:3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无忧】2022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 牡丹江)下列各项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潮起潮落 B.春华秋实 C.旭日东升 D.夏雨绵绵
2.(2022 潍坊)东亚飞蝗,又称蚂蚱,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更容易形成“蝗灾”
B.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
C.在东亚飞蝗的成虫期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更好
D.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3.(2022 广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与诗句中“草”和“豆苗”的关系相同的是(  )
A.水稻和稗草 B.猎豹和羚羊
C.蜜蜂和油菜花 D.跳蚤和猫
4.(2022 常德)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5.(2022 阜新)下列气体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2022 湖北)现在很多果农在果林中放养鸡,这种生态发展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图是果园生态系统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树、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主要成分
B.鸡和食草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
C.鸡粪被细菌、真菌分解,可为果树提供无机物和能量,收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D.果园鸡增重快、饲料投喂少,成本低,该发展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7.(2022 吉林)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青蛙→蛇 B.草→蝗虫→蛇→青蛙
C.阳光→草→蝗虫→青蛙 D.草←蝗虫←青蛙←蛇
8.(2022 恩施州)如图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C与生物E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有毒物质在C体内积累最多
C.图中A是生产者,B、C、D、E是消费者
D.该食物网不完整,还需添加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9.(2022 安徽)下列是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①~④中,通过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2 内蒙古)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魚,鱼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鱼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11.(2022 赤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的
12.(2022 黑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下列不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节水节电
13.(2022 贺州)优美的环境愉悦人的心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下列选项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植被 B.开发新能源
C.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14.(2022 河南)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随手关紧水龙头 B.绿色低碳出行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纸张双面使用
15.(2022 无锡)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的是(  )
A.林下养鸡的林果场 B.稻鸭共生的水稻田
C.多施化肥的麦田 D.蚕沙养鱼的桑基鱼塘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2 盐城)盐城被誉为“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生活在水域中的被子植物,体内有发达的气道为根输送氧气,稻谷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体内具有发达的气道体现了生物能    一定的环境。
(2)稻谷中的淀粉被食用后,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    才能被人体吸收。
(3)稻谷晒干后贮藏,这是为了抑制其    (选填“光合”或“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贮藏时间。
(4)水稻有高茎,也有矮茎。科研人员用高茎水稻和矮茎水稻进行遗传实验,结果如图:
由实验二可以判断水稻的    茎是显性性状。从理论上推算,实验二的子代中性状表现为高茎的概率为    。
17.(2022 重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如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    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    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    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
(4)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18.(2022 潍坊)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d通过     从e中摄取碳的速率与    (用图中字母表示)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动态平衡。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原因是    。
(2)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周而复始的特点,碳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形式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碳的含量迅速增加,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碳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请列举两项可行性措施    。
(3)流经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经a流入b体内的能量最终去向是    。
(4)为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现在社会上使用的部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可直接被降解,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图中[   ]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而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废旧电池应投入    (填颜色)垃圾回收箱内,然后进行集中处理。
19.(2022 吉林)某校生物学老师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生态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选取铜钱草、水葫芦等植物放入生态瓶中,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    者。
(2)放入植物时应注意互不遮挡,是为了使植物能充分进行    (填序号)。
(3)为防止滋生蚊虫,可放入孔雀鱼吃掉它们的卵和幼虫,孔雀鱼和蚊子的关系是    。蚊子的生殖方式是    生殖,其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   和成虫四个时期。
(4)生态瓶可视为小型的生态系统,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5)孔雀鱼和水葫芦都是外来物种,容易造成    入侵,请勿随意丢弃。
20.(2022 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稻蟹“共生种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立体种养模式,在稻蟹“共生种养”的环境内,河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通过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实现水稻和河蟹立体开发、互利共生、绿色高效,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水稻和杂草属于    ,它们之间是    关系。
(2)结合材料内容,将该食物链补充完整:杂草→   →人。
(3)此    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划线句中的内容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    循环。
【备考无忧】2022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 牡丹江)下列各项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潮起潮落 B.春华秋实 C.旭日东升 D.夏雨绵绵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的分类.
【解答】解:ACD、“潮起潮落”,“旭日东升”,“夏雨绵绵”,均属于自然现象,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春华秋实”,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2022 潍坊)东亚飞蝗,又称蚂蚱,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更容易形成“蝗灾”
B.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
C.在东亚飞蝗的成虫期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更好
D.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专题】坐标曲线图;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专题.
【解答】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更容易形成“蝗灾”,A正确。
B、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B正确。
C、在幼虫期,飞蝗的翅还没有发育好,不能飞行,只能跳跃,运动能力差,所以灭蝗的最佳时期就是幼虫期,C错误。
D、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由题图可知,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D正确。
故选:C。
【点评】关键是把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3.(2022 广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与诗句中“草”和“豆苗”的关系相同的是(  )
A.水稻和稗草 B.猎豹和羚羊
C.蜜蜂和油菜花 D.跳蚤和猫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水稻和稗草之间也是竞争关系。猎豹和羚羊属于捕食关系,蜜蜂和油菜花属于互助关系,跳蚤和猫属于寄生关系。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2022 常德)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专题】生产 生活 环保类开放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面积,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利用风能,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利用清洁能源,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利用清洁能源,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等,可以减少碳排放是解题的关键。
5.(2022 阜新)下列气体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故选:C。
【点评】掌握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6.(2022 湖北)现在很多果农在果林中放养鸡,这种生态发展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图是果园生态系统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树、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主要成分
B.鸡和食草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
C.鸡粪被细菌、真菌分解,可为果树提供无机物和能量,收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D.果园鸡增重快、饲料投喂少,成本低,该发展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果树、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主要成分,A正确。
B、鸡以食草昆虫为食,鸡和食草昆虫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草昆虫以果树、草为食,鸡同样也以果树、草为食,所以鸡和食草昆虫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B正确。
C、鸡粪被细菌、真菌分解,可为果树提供无机物,不能为果树提供能量,C错误。
D、果园鸡增重快、饲料投喂少,成本低,该发展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结合实际来切入。
7.(2022 吉林)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青蛙→蛇 B.草→蝗虫→蛇→青蛙
C.阳光→草→蝗虫→青蛙 D.草←蝗虫←青蛙←蛇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草是生产者,第二环节食草动物蝗虫,第三个环节肉食性动物青蛙捕食蝗虫,第四个环节蛇捕食青蛙,A正确
B、从常识可以知道蛇捕食青蛙,青蛙不能捕食蛇,剪头被由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而不是非生物能量阳光,C错误
D、食物链的箭头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箭头方向错误,D错误
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对食物网的概念的认识,及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8.(2022 恩施州)如图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C与生物E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有毒物质在C体内积累最多
C.图中A是生产者,B、C、D、E是消费者
D.该食物网不完整,还需添加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A、生物C捕食生物E,生物E和生物C又都以生物B为食,所以生物E和生物C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A错误。
B、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图中食物链有:A→B→C,A→B→E→C,A→D→B→C,A→D→B→E→C,共4条。B错误。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A是生产者,B、C、D、E都是消费者。C正确。
D、食物网是由食物链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由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所以食物网也是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2022 安徽)下列是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①~④中,通过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专题】过程示意图;类比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等是非生物成分。图中①表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②和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④代表着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故选:A。
【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0.(2022 内蒙古)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魚,鱼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鱼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A、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桑树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级被各种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所以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桑树,C错误。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富集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1.(2022 赤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的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生物圈专题.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错误。
B、草原上的牛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C、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错误。
D、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的,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2.(2022 黑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下列不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节水节电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
【解答】解:A、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美化环境,通过光合作用调节碳﹣氧平衡。A符合。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B符合。
C、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去砍伐树木,造成森林面积减少。C不符合。
D、节水节电,能够节约能源,是低碳生活的表现。D符合。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做法和意义。
13.(2022 贺州)优美的环境愉悦人的心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下列选项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植被 B.开发新能源
C.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A、植被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植被,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环境。
B、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可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C、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可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保护环境。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打破当地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4.(2022 河南)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随手关紧水龙头 B.绿色低碳出行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纸张双面使用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A、随手关紧水龙头,可减少水的浪费,利于保护水资源,做法恰当。
B、绿色低碳出行,可减少碳排放,利于保护环境,做法恰当。
C、废电池含量大量有毒物质,随意丢弃废电池,会污染环境,做法不恰当。
D、纸张双面使用,可节约资源,利于保护环境,做法恰当。
故选:C。
【点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5.(2022 无锡)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的是(  )
A.林下养鸡的林果场 B.稻鸭共生的水稻田
C.多施化肥的麦田 D.蚕沙养鱼的桑基鱼塘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解答】解:ABD、林下养鸡的果林场、稻鸭共生的水稻田、蚕沙养鱼的桑基鱼塘,都符合生态农业特点,属于生态农业。
C、多施化肥的农田,会造成水土的污染,不属于生态农业。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农业的特点。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2 盐城)盐城被誉为“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生活在水域中的被子植物,体内有发达的气道为根输送氧气,稻谷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体内具有发达的气道体现了生物能  适应 一定的环境。
(2)稻谷中的淀粉被食用后,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  葡萄糖 才能被人体吸收。
(3)稻谷晒干后贮藏,这是为了抑制其  呼吸 (选填“光合”或“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贮藏时间。
(4)水稻有高茎,也有矮茎。科研人员用高茎水稻和矮茎水稻进行遗传实验,结果如图:
由实验二可以判断水稻的  高 茎是显性性状。从理论上推算,实验二的子代中性状表现为高茎的概率为  75%(3/4) 。
【专题】文字叙述型图表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解答】解:(1)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水稻体内具有气道,使其适应水生生活。
(2)淀粉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形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完全分解成葡萄糖。
(3)贮藏农产品可采用低温、减少水分和氧气含量等方法,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延长贮藏时间。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若子代中出现了亲代中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由实验二可知,亲代都是高茎×高茎,子代中出现了矮茎,矮茎的基因组成是aa,其中一个a一定来自亲代,而亲代是高茎,因此亲代高茎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子代可能的基因类型有:AA(1/4),Aa(2/4),aa(1/4),其中AA和Aa均为高茎,占比75%(3/4)。
故答案为:(1)适应。
(2)葡萄糖。
(3)呼吸。
(4)高;75%(3/4)。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遗传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7.(2022 重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如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呼吸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分解 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  光合 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  氧气 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  自动调节 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
(4)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D 。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1)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化学燃料的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从而将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因此我们要保护绿色植物,应该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用新型能源,节约用电等等。
(4)ABC、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大量利用植物,不利于减少碳排放。
故答案为:(1)呼吸;分解。
(2)光合;氧气。
(3)自动调节。
(4)D。
【点评】此题考查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正确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答题的关键。
18.(2022 潍坊)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d通过  光合作用  从e中摄取碳的速率与  abce (用图中字母表示)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动态平衡。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原因是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2)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周而复始的特点,碳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形式是  二氧化碳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碳的含量迅速增加,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碳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请列举两项可行性措施  植树造林、节能减排 。
(3)流经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经a流入b体内的能量最终去向是  环境 。
(4)为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现在社会上使用的部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可直接被降解,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图中[ c ] 分解者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而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废旧电池应投入  红色 (填颜色)垃圾回收箱内,然后进行集中处理。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jie: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室效应随全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难度适中。
19.(2022 吉林)某校生物学老师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生态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选取铜钱草、水葫芦等植物放入生态瓶中,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 者。
(2)放入植物时应注意互不遮挡,是为了使植物能充分进行  ② (填序号)。
(3)为防止滋生蚊虫,可放入孔雀鱼吃掉它们的卵和幼虫,孔雀鱼和蚊子的关系是  捕食关系 。蚊子的生殖方式是  有性 生殖,其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 蛹 和成虫四个时期。
(4)生态瓶可视为小型的生态系统,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
(5)孔雀鱼和水葫芦都是外来物种,容易造成  生物 入侵,请勿随意丢弃。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1)铜钱草、水葫芦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放入植物时应注意互不遮挡,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使植物能充分进行②光合作用。
(3)孔雀鱼吃掉蚊子的卵和幼虫,孔雀鱼和蚊子是捕食关系。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蚊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蚊子的生殖方式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4)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孔雀鱼和水葫芦都是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生产。
(2)②。
(3)捕食关系,有性,蛹。
(4)生物圈。
(5)生物。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灵活作答。
20.(2022 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稻蟹“共生种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立体种养模式,在稻蟹“共生种养”的环境内,河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通过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实现水稻和河蟹立体开发、互利共生、绿色高效,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水稻和杂草属于  生产者 ,它们之间是  竞争 关系。
(2)结合材料内容,将该食物链补充完整:杂草→ 河蟹 →人。
(3)此  农田 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弱 。
(4)划线句中的内容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  物质 循环。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水稻、杂草属于生产者,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资料中的食物链:杂草→河蟹→人。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人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简单。
(4)河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说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1)生产者;竞争。
(2)河蟹。
(3)农田;弱。
(4)物质。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试卷第4页,总7页
试卷第3页,总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