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公转一、自转和公转比较地轴太阳自西向东
(南北极看不同)自西向东恒星日
太阳日恒星年
回归年角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侧视自西向东 自转方向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在图上标注经线E和C的度数:地球上东经度数和西经度数的增减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顺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加,西经度数减小90°E135°W角速度线速度——地球表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地球表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自转速度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 15°/h,南北极点为0.线速度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
同一纬度,海
拔越高,线速
度越大。
地球公转轨道1月初7月初2.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少与太阳高度有关,与日地距离年变化的关系不大。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如何确定太阳直射点?●地球运动自转公转绕轴运动绕日运动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3.21春分6.22夏至9.23秋分12.22冬至次年3.21春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DABC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23°26′N0°23°26′S1、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公转轨道上用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2)判断ABCD相应节气:
(3)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4)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大致位置。练习冬至春分夏至秋分A——C2.在由上海向东开往旧金山的海轮上,船员
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
A、为一个太阳日 B、比一个太阳日短
C、比一个太阳日长 D、为一个恒星日3.我国发射在赤道上空地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A、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B、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C、运动方向不同,线速度不同
D、运动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AB4.在南极上空看,甲机沿南极圈作逆时针方向飞行;在北极上空看,乙机沿北极圈作顺时针方向行,两机的飞行方向:
A.都自东向西
B.甲机向东,乙机向西
C.都自西向东
D.甲机向西,乙机向东A地球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能够解释其运动规律;
2、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并能解释昼夜现象及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并注意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图、文、模型结合,利用刺激感官,通过合理想象理解并记忆知识。
2、正确认识地球自转、公转及其运动规律,正确认识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
三、课堂学习研讨:
1、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人们对地球运动的认知经历了从 到 的过程,现在通过各种手段和经验,我们得到地球的运动形式有 和 两种。
2、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记住其运动规律;
3、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经历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的过程(即昼夜交替现象)呢?
4、读课本P10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何规律吗?
5、人们以一天为单位做;为起居和休息时间,这与什么有关呢?
四、课内训练巩固:
1、
?
方向
周期
形式
地球的运动形式
?
?
?
?
?
?
?
?
2、 差异——规律: 现象
3、地球自转的影响(意义)
五、课后拓展延伸: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B.地球本身不发光
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
A.自西向东 B.自南向北 C.自北向南 D. 自东向西
3、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12小时 B、24小时 C、1年 D、36小时
4、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交替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某地有时气温高有时气温低
5、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6、乌鲁木齐的买买提与黑龙江佳木斯的小明打电话,小明向买买提问候“早上好。”那么,买买提应如何问候( )
A、早上好 B、中午好 C、下午好 D、都可以
六、课后习得反思:
同学们,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有哪些内容还未掌握,赶紧记录下来吧?
?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地球是个 的球体,任何时候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
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不停地 转,地球表面的某一地点,一会儿进入 半球,一会儿进入 半球。
昼半球与夜半球之间的界线叫 线,阳光与此线总是保持 角。
由于地球的自转,从夜半球至昼半球之间的交线是 线,而昼半球至夜半球之间的交线则是 线。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12小时
24小时
1年
36小时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昼夜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变化
太阳东升西落
假设地球不自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
同一地点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全球各地都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同一地点有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
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9.毛泽东七侓《送瘟神》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人坐在赤道上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你认为有可能吗?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 时: 3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
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
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
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
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
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
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
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
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
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
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
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 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
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
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
(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
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
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
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
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
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 昼夜更替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
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
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
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
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
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
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
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
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
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
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
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
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
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
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
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让学生了解时
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
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
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
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
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
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
8点钟。
地球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能利用图说明各个季节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2、能利用图说明,各个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能比较二分二至日是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知道五带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二、课前预习导学:
图、文、模型结合,利用刺激感官,通过合理想象理解并记忆知识。
三、课堂学习研讨:
探究获知一: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读图1.19,掌握北半球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时间,太阳直射哪里;四季所包含的月份。
2、读课本P11图1.19,讨论四个节气对应的北半球、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并记住如何判断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四个节气对应的位置。
3、地球从春分日到夏至日、从夏至日到秋分日、从秋分日到冬至日、从冬至日到春分日的运动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是怎样移动的,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
4、地球公转的影响: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划分。
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6、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7、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获知二: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分界线及特点
1、读图1.20,地球上分为哪五带?范围如何?分别有什么特点?
2、我们是依据什么划分出了这五带呢/
3、参照图1.2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12页活动题的第2题
四、课内训练巩固:
五带名称
纬度范围
特点
?
?
?
?
?
?
?
?
?
?
?
?
?
?
?
五、课后拓展延伸:
1、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昼夜交替
C、二分至二至日的产生 D、四季交替
2、一年中,赤道有几次阳光直射:( )
A、一次 B、两次 C、没有 D、3次
3、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昼现象。
4、下列日期中的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
A、元旦 B、夏至日 C、冬至日 D、春分、秋分日
5、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下列节日中,符合“太阳直射点正在南移,但仍直射北半球”这一事实的是( )
A、国际劳动节 B、中国建军节 C、国际妇女节 D、中国国庆节
7、我们平常所说的春季包括 、 、 月,夏季包括 、 、 月,
秋季包括 、 、 月,冬季包括 、 、 月。
六、课后习得反思:
同学们,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可能会发现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比较难懂,也正说明你的挑战来了,那么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有哪些内容还未掌握,赶紧记录下来吧?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日心说”是 世纪,伟大的 (国)天文学家 提出的。它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的支柱——“地心说”。
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 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
每年的 和 (节气),太阳光射赤道。
南半球的冬季是 月,秋季是 月。
地球公转产生了( )
昼夜交替
太阳的东升西落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
根据表中的内容,填写下表空格: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旋转中心
产生的现象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中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在地球所处的四个不同位置旁的方框里,分别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 。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引起一年中 的变化和 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面得到 的多少不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每年3、4、5月为北半球的 季,9、10、11月为南半球的 季。
读“地球上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数码号填写地球上的五带名称:
A 带;B 带;C 带;D 带;E 带。
在图中适当位置注上各带的分界线名称,并写出其纬度。
填出下表所要求的内容:
一、读下列资料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完成绕地球飞行14圈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载人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在图是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我国发射“神舟”五号卫星时,地球正位于图 (填数字)位置附近。
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时,居住在英国伦敦的华人和华侨从电视上收看卫星发射状况的当地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1时,该时间与资料中的北京时间不同,产生这种时间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地球绕地轴的自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有一交角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 (选择填空)。
四川省境内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甘肃省境内
当地球位于图中②位置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有 (选择填空,多选)。
北京的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夏季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值一年中的多雨季节
二、读“某地冬季和夏季的日照状况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②两幅图中,代表夏季的是 (填数字)图,代表冬季的是 (填数字)图。
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要使该房屋获得最好的光照条件,则窗户应该开在房屋的 (选择填空题)。
南墙上
北墙上
西墙上
东墙上
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图①所代表的月份是 (选择填空题),图②所代表的月份是 (选择填空题)。
3月
6月
9月
12月
图中房屋内的影子是该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刻吗?为什么?
三、为什么早晨比较凉,而中午又比较温暖呢?读“阳光直射和斜射图”,回答问题:
阳光直射,即光线与地面的角度为 ;斜射,即光线与地面的角度小于 。
照射面积小的是 射,地面气温 (高、低)。这是由于光线 ,单位面积上得到的 多。
早晨的太阳光线与地面平面的夹度较 ,中午的太阳光线与地面平面的夹度较 。所以早晨的气温比中午低。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
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
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
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
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
项目
假设性演示
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一年)
(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
(直立)
(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
(无)
(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
(无)
(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
(无)
(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
(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
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
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
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
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
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 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
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
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
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
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
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
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
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
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
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
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3
半球
北半球
节气
冬至
春分
秋分
夏至
时间
12月22日前后
3.21
9.23
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
南回归线(23.5°S)
赤道
北回归线(23.5°N)
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
过渡
最高
白昼时间
最短(昼短夜长)
昼夜平分
最长(昼长夜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最少,气温最低
过渡
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
冬季
春季
秋季
夏季
月份
12、1、2
3、4、5
9、10、11
6、7、8
半球
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