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 ) 的方式传播的。
A.热传导 B.对流 C.辐射
2.关于热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会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B.冬天手摸到金属比摸木头感觉更凉,是因为木头比金属传热快
C.太阳能热水器玻璃管大多是黑色的,是因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较强
3.做“造霜”实验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 )。
A.0℃ B.0℃以上 C.0℃以下
4.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间发生热传导现象的条件是( )。
A.不能接触 B.必须接触 C.接不接触都行
5.热传递的方式有( )种。
A.1 B.2 C.3
二.填空题(共5题,共18分)
1.不同物体的传热( )不一样,容易传热的材料叫( ),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 )。
2.太阳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 )。
3.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4.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的物体吸热能力( ),反光能力( )。
5.液体或气体受热( ),遇冷( ),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只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才能发生热传递。( )
2.金属条的一段浸在热水中,那么露出水面的一段不会热起来。( )
3.热只能在同一物体中传递,不能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 )
4.冬天天气寒冷,盖上棉被就暖和了,这是因为棉被能产生热量。( )
5.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四.连线题(共1题,共10分)
1.
五.简答题(共1题,共12分)
1.请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
(1)倒在不锈钢杯里的开水比倒在陶瓷杯里的开水凉得快。
我的解释:
(2)钢铁造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
我的解释:
(3)地球上有昼夜交替。
我的解释:
六.综合题(共3题,共34分)
1.
图1 图2
在“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的实验中,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图1、图2),A处表示酒精灯的火源。
(1)图1中B、C、D三处凡士林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2)图2中B、C、D三处凡士林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2.热水瓶的研究
(1)热水壶能较好的保温,主要是因为( )。
A.外壳坚硬,热量不易散失
B.内胆真空,热量不易传递出去
C.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效果好
(2)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软木这种材料来制作热水壶塞子。这样选择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软木是(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绝缘体
(3)往热水壶中倒入半壶开水,塞上塞子,过了一会儿,塞子突然自动“跳”了出来。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塞子受热膨胀,把自己“挤”出去
B.内胆受热膨胀,把塞子“挤”出去
C.热水壶中上半部分空气受热膨胀,把塞子“挤”出去了
(4)判断:如果经常用热水瓶装冷水,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会越来越差。( )
3.下表是保温效果实验记录表,请分析实验数据后填空。
编号 控制条件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20分钟后温度
1 无盖的杯子 95℃ 65℃ 50℃
2 杯子外包毛巾无盖 95℃ 73℃ 62℃
3 杯子外包毛巾加盖 95℃ 81℃ 74℃
4 杯子嵌人塑料泡沫加盖 95℃ 85℃ 80℃
注:以上几个杯子材料和大小以及水量都相同。
(1)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号。
(2)如果要研究杯子不同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选择( )号和( )号;如果要研究有无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选择( )号和( )号。
(3)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要提高保温效果,可以这样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C
二.填空题
1.速度;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2.热辐射
3.热传导
4.强;弱
5.上升;下降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连线题
1.
五.简答题
1.(1)不锈钢比陶瓷传热性能好,散热快
(2)改变形状,浮力改变
(3)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六.综合题
1.(1)D;C;B
(2)C;D;B
2.(1)B
(2)B
(3)C
(4)错误
3.(1)4;1
(2)3;4;1;2
(3)将物体密封,并在物体四周加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