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宋陵——麦田守望者
河南巩义宋陵不复往昔,七帝八陵散落在不同的村镇,
穿过已经收割的麦子地和成片成片的玉米地,曾经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墓,如今与田地紧密共生。
那么当时的宋代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探索。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时间轴
916 960 1005 1038 1069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60 1271 1279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绍兴和议
蒙古统一
忽必烈即位
蒙古改国号元
元朝统一
课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目录
壹
贰
叁
肆
解弊之法
循弊偏安
新弊渐生
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
壹
一、防弊之政
(一)弊从何来—背景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涞水记闻》
思考:唐末五代有哪些历史遗留问题?该怎样解决?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加强对地方控制
集权中央
集权君主
崇文抑武
“杯酒释兵权”+士大夫政治
分散机构权力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简表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时间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907-923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923-936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936-946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947-950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951-960
一、防弊之政
(二)如何解决—措施
1.收权(强化中央集权)
(赵普答:)“此非他故……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事)
四监司,地位平行,监控地方
设通判(文人)监督知州
监督
军队
财政
刑狱
仓储
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一、防弊之政
(二)如何解决—措施
2.加强皇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唐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行政:设立同平章事,并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权,统调分离。
分 权
一、防弊之政
(二)如何解决—措施
3.崇文抑武
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枢密院长官皆用文臣,作战不设主帅,将从中御。
崇文: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范浚《五代论》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扩大科举规模
一、防弊之政
(三)效果如何—影响
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思考:“防弊之政”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制度僵化,降低行政效率,造成地方贫弱。
消极: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材料3: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宋太宗
新弊渐生
贰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1005年,宋真宗在位期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辽太宗
宋太祖
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太宗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①战: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和:庆历和议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赵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用宋人的话来说,“天下大势分为南北”,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宋朝来说,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邓小南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观点一:屈辱求和,财政受损——不可取
观点二: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
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
二、新弊渐生
(二)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解弊之法
叁
三、解弊之法
(一)庆历新政(1043—1044)
一曰明黜陟
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
四曰择官长
五曰均公田
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
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
十曰重命令
核心宗旨:整顿吏治
原因:
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思考:范仲淹的变法为何失败?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育才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培养革新人才
宣传革新思想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作用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
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思考:反对派的言论说明王安石变法具有什么局限性?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变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循弊偏安
肆
1.靖康之变
3.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2.南宋建立
4.宋金和议1141年
5.南北对峙
1141年绍兴和议:
①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
②南宋送“岁贡”
阅读教材第四目南宋偏安,依据图片简述南宋发展脉络
岳飞指挥的
岳家军战绩
卓著,但岳
飞被南宋朝廷
逮捕杀害。
宋高宗赵构
四、循弊偏安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对峙
四、循弊偏安
探究: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杭州岳飞墓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延续祖宗之法:削弱武将、守内虚外
四、循弊偏安
防弊之政
新弊渐生
解弊之法
循弊偏安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