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文档属性

名称 赤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29 18: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作品简介 这首诗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地理位置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这首咏史诗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时。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识记生字①折戟(zhé jǐ)
②销(xiāo)
③朝(cháo)
④雀(què)解释字词①戟: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
②销:毁坏。
③将:拿起。
④认前朝: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⑤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件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沙里深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这句诗的理解?)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 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 势的重大影响。这两句诗是说,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 周瑜以方便,取得胜 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
将被改写。 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历史将要重写。同时,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
全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两句,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
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
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
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赤壁的写作特色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③用典,借古讽今 小结:
这首咏史怀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感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桥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是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有功。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总结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启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吴、蜀一边。因为有这倾向,也便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 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
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
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
史论有如此气魄,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
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面;铜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把如此重大的历史大事件写得如此蕴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他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便表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此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子,它本身也蕴藏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深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 后二句为议论,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历史将要重写。同时,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
告诉我们: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同时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诗人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