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乡村生活的闲适与美好,激发自身对大自然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PPT展示乡村有关的图片,逐步引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教师板书课题
2.教师导入语:同学们刚刚看过了乡村的图片,乡村,是一幅自然的水墨画,花红柳绿,禾苗细芽;乡村,是牧童的短笛,吹出宁静的乐趣;乡村,是可触可感的真实,在我们的眼中,也在诗人的笔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宿 sù
组词:sù 住宿 宿舍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徐 xú
组词:徐徐、姓徐
篱 lí
组词:篱笆
疏 shū
组词:稀疏、生疏、疏远
杂 zá
组词:复杂、杂乱
稀 xī
组词:稀疏、稀少
蜻 qīng
组词:蜻蜓、蜻蜓点水
蜓 tíng
组词:蜻蜓、蜻蜓点水
茅 máo
组词:茅草、茅屋
檐 yán
组词:屋檐
翁 wēng
组词:老翁
锄 chú
组词:锄头、锄草
赖 lài
组词:依赖、无赖
剥 bō
组词:bō 剥莲蓬、剥削
bāo 剥皮、剥花生
(开火车读,指名读,直至全班会读)
2.摘苹果小游戏,检查掌握
三、学诗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意
4.悟诗情
四、初读古诗
1.解诗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
2.知作者
范成大: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明诗意
听示范朗读标出停顿,再自己读古诗,结合注释,分析诗句意思。
肥:果肉饱满
稀:稀落
第一句意思:梅子金灿灿的挂满了枝头,杏子也变得饱满而肥大;荞麦花都开了,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日长:白天渐渐变长 篱落:篱笆
惟:只有 蛱蝶:蝴蝶的一种
第二句意思:夏天,白天渐渐变长,篱笆旁边没有人走过,显得非常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悟诗情
这首诗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这首古诗用字清新自然,表现出初夏江南的宁静乡村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景物的喜爱之情。
五、再赏古诗
1.课件播放《宿新市徐公店》朗读动画,指导学生为古诗划分停顿
宿新市徐公店
(解题: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了解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诚斋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诗。
六、小结
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关上书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结合老师的朗读,一起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画面,播放音乐《Rain blue》,开始朗读。
朗读结束,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怎样的画面?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了,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书写《爱写字》第一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清新、田园、宁静、 安逸、闲适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小组分享
1.分享结果
第一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新长出的叶子还不是很浓密,没有形成树荫。
第二句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金黄色的菜花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2.成果汇总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春天乡村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清平乐·村居》
1.解诗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补充知识:词,又称“词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2.知作者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
写作背景: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贫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民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3.明诗意
茅檐:茅屋的屋檐 媪:年老的妇女①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诗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不知是谁家的一对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我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在河边趴着剥莲蓬玩。
重点: ①谈谈你对“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诗中“卧”字的理解。
这句诗中“卧”字使用巧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②体会白描手法的作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除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读后感受: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4.悟诗情
在作者笔下,乡村宁静的生活多么美好呀,你能看出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最喜”表达了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词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要读出景物的美,还要读出老夫妇的互相关爱以及其乐融融之情;下部分要读出三个儿子的忙碌,歌颂农家生活的悠闲与平静。比如“最喜”可以运用重音的形式,流露喜爱之情。
四、整体感知
《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词中通过茅檐 、青草 、小溪 、鸡笼、莲蓬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让同学们完成填空)
五、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是宋代词人( 辛弃疾 )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 田园风光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朗读时要读出( 喜爱愉悦之情)。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并翻译诗句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顽皮
诗句意思;我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在河边趴着剥莲蓬玩。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物: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世外桃源
人物: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 悠然自得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教学反思】
课程安排较为紧凑,结构稍显不清晰,但不影响讲课,课程中还要增加大量学生自己练习朗读部分,让学生自我感悟诗意、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