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6 将相和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至上古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
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将”指谁?“相”又指什么人?“和”是什么意思?
丞相(xiànɡ)
相信(xiānɡ)
将 相 和
jiànɡ xiànɡ
相
将相 和氏璧 大臣 蔺相如 强逼
允诺 划归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击缶 上卿 战袍 请罪
zuì
jiànɡ
bì
chén
lìn
qiǎnɡ
nuò
huà
lián
dǐ yù
cí
rǔ
fǒu
qīng
páo
学认字
将
(将领)
(将来)
例:他勤学苦练,希望将( )来像父亲一样成为出色的将( )领。
多音字
(将会)
(将帅)
jiànɡ
jiānɡ
jiānɡ
jiànɡ
强
(强大)
(倔强)
例:他是一个倔强( )的孩子,即使你用再强( )大的力量,也别想勉强( )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坚强)
qiánɡ
jiànɡ
jiànɡ
qiánɡ
qiǎnɡ
(勉强)
(强迫)
qiǎnɡ
完璧归赵
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9自然段)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请过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蔺相如看这情形,心里会想什么?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随机应变
识破秦王的诡计
聪明机智,反应快
说一说,你从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结果
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0——14自然段)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视死如归
秦王拒绝击缶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秦王被迫击缶
蔺相如以性命相逼
不畏强暴,大智大勇
这一部分中两次提到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有什么作用?
秦王放回赵王
为下文做铺垫
廉颇作好准备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
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廉颇:
蔺相如:
负荆请罪——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连忙出来迎接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
知错就改
宽容、大度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