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3.描述米勒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
4.通过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5.通过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6.通过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形成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观点;
7.通过举例说出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描述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建议播放视频:《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情境引入。生命是什么?最早的生命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的诞生。
二、讲授新课
(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
【教师】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起源的过程:
1.自生论:17世纪初,范·海尔蒙特把小麦、被人汗水浸湿的衬衣放入一个容器,经过21天,老鼠“自生”出来了。由此他提出了“自生论”。
2.17世纪,雷迪的“腐肉生蛆”实验:蛆是由蝇产在肉上的卵发育而来的。否认了“自生论”。
3.19世纪,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肉汤腐败是由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肉汤引起的,彻底否认了微生物可以“自生”的观点。(建议使用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巴斯德的实验)
【学生】了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早期探索和认识过程。
(二)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师】生命到底是怎样起源的呢? 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课件展示“原始地球表面想象图”,引导学生思考:(1)原始地球有什么特点?(2)地球上的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教师】原始地球上,火山频繁爆发,岩浆四处奔流,地壳不断运动,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等气体。在这样的原始地球环境下,有没有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呢?为此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或播放视频:【知识解析】米勒的实验):提问:(1)沸水模拟什么?(2)甲烷、氨、氢气等气体模拟什么?(3)火花放电模拟什么?(4)冷凝装置模拟什么?米勒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5)米勒实验能够说明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或观看动画,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明确米勒实验的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有机小分子。
【学生】听讲,理解米勒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教师】小结化学演化学说的基本观点。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无机小分子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生命起源的第二步: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生命起源的第三步: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渐形成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地区上的生物从此生机勃勃,不断进化发展。
课堂反馈
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原始生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B.生命起源与原始海洋无关
C.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D.原始大气中含有丰富的氧气
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中有氧气等成分
C.生命起源的过程是: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D.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四、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