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注健康(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4.学会设计家庭小药箱;
5.认同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搜集药品包装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疑:生活中遇到疾病或意外伤害时,你会怎样处理?你有没有不到医院看病而直接吃药的经历?这样做可以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药三分毒”,请解释这两句话中蕴含的用药常识。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由此可见,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对于保障身体健康、进行自我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课件出示千手观音演员因药致聋,用药不当导致牙齿永久性着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回答。
【教师】讲述:生病就要吃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全球因为药品使用不当而致死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口的1/3!
【学生】听讲,认识用药不当的危害。
【教师】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安全用药吗。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评价、小结: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建议使用【生物世界】药品的“慎用”“忌用”与“禁用”)
【学生】听讲,阅读卡片,认识安全用药。
【教师】课件展示药店药品分类摆放以及药品包装盒的图片,提问:药物有哪些分类呢?
【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回答。
【教师】讲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概念和区别: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OTC。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之前,都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不良反应、用法用量、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学生】听讲,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带来的药品包装盒上的信息。
【学生】讨论、分析,认同用药前了解药品基本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抗生素在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人类寿命的增加,约有10岁得益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抗生素也不例外,滥用抗生素使得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种类越来越多,抗药性也越来越强。引导学生讨论抗生素的作用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学生】讨论,明确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教师】现在,很多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需要,配备了家庭小药箱,你也给自己的家里设计一个小药箱吧!(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家庭药箱,或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
【学生】为自己的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
课堂反馈
1.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 D )
A. 闻闻药品的气味 B. 尝尝药品的味道 C. 看看药品的包装 D. 阅读使用说明书
2.小华同学在药店买药时,看到很多不同的药盒上标有“OTC”的字样,这些药属于( D )
A. 中药 B. 西药 C. 处方药 D. 非处方药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医师处方中开出的药都是处方药
B.患者可以根据说明书自行购买、服用OTC药物
C.“是药三分毒”,所以不少病症症状减轻时,可停止服药
D.止咳糖浆很甜,可以多喝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三节 关注健康(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
2.培养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问题并采取急救措施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急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急救漫画。陈述: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这时你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急救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三)急救方法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将患者仰卧平放,使其头部后仰,清除呼吸通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道畅通。一手托起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再对着患者的口部用力吹入。
每次吹气停止后,施救者将嘴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让气体从患者的口、鼻呼出。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患者出现自主呼吸的迹象。一般每分钟吹气15~20次。如果患者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微隆起,并且气体能从口、鼻呼出,则说明人工呼吸有效。
2.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患者心跳停止,那么必须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按压时,施救者应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胸骨的左侧下端,然后放松。一般每分钟按压80次左右,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患者的心跳恢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结合起来。施救时,需两人协同操作,其中一人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配合按压心脏。
3.紧急呼救
遇到情况严重的患者,在急救的同时,还应立即拨打“120”,寻求有效和及时的救治。拨打“120”时,要用精练、清楚的语言说明情况,如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病人所处的具体地点等。还需要说清楚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如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大出血等。如果还有时间,询问相关的急救方法。
4.其他急救知识
(1)触电:切断电源(关闭开关或用绝缘物体挑开电线),松开衣物急救(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溺水:清污物,倒水,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3)煤气中毒:开窗,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中暑: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平躺休息,喝含盐凉开水。
(5)农药中毒:立即催吐。
(6)骨折:不可立即复位。
(四)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仅仅理解为“不生病”,只有在生病时才感觉到健康出了问题,才去寻医求药。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在论述健康时提出,健康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这是健康的新概念。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1.身体健康:(1)人体的各器官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2)身体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正常。(3)无疾病或不处于虚弱状态。
2.心理健康:(1)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对待考试问题上,沉着冷静,灵活应对。(2)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很少发生冲突。(3)良好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4)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3.社会适应状态方面的健康:(1)能正确处理和亲属的关系。(2)能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与同事、同学的关系。(3)能正确处理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组织和社团活动。
身高和体重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评价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状况”活动,根据结果,讨论如何促进身体健康?
现在,人类的健康则主要受到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营养过剩和遗传性疾病的胁。引发疾病的因素虽然不同,但都与人们卫生保健知识的缺乏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头号杀手”。例如,暴饮暴食、多荤少素的饮食习惯可能引发胃病、糖尿病、肥胖等;吸烟、酗酒可能引发肺癌、肝病等;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体内激素分泌紊乱等。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拥有健康。
除了身体健康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由治疗身体性疾病发展到治疗心理性疾病。
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优美而洁净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受污染的环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接触过量的电离辐射可能会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
三、课堂反馈
1.急救知识是遇到突发病人时的一些常识,当你遇到人突然晕倒时,下列哪一种紧急求助的方法你认为最为合理( D )
A. 拨打“120”,等待急救车到来
B. 不用管具体情况,直接采取急救措施
C. 先拨打“110”,在急救车到来前,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D. 先拨打“120”,在急救车到来前,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2.作为中学生,同学们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D )
A.发现有人触电昏迷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B.发现路人昏倒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C.遇到煤气中毒患者的紧急情况时,应先开窗通风
D.发现有人溺水时,无论是否会游泳,都应下水急救
3.溺水是夏季青少年容易出现的意外事故。当溺水者被救后,在急救车到达前,若心跳、呼吸停止,必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技术的顺序应该是( A )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4.下列关于评价健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强,是健康的标志
B.没病没灾,是健康的标志
C.食欲好,吃的多,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
D.在身体、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是健康的标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