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说课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教法与学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是高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属于概念与基础理论部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对初中教材中涉及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实验事实的深化学习。
启下:为后面元素化合物和电解质溶液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析
知识储备
能力基础
情感基础
逻辑思考能力有待发展
溶液导电性
好奇心较强
2.学情分析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电离理论”化学史的学习,了解酸、碱、盐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建立对电离的初步认识。
(3)通过概括总结,形成酸、碱、盐及电解质的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电离理论”化学史的学习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水平。
(2)通过对导电现象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电离的认识水平。
(3)通过对酸碱盐的电离过程分析和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酸碱盐概念及电解质的认识水平。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
2.探究、归纳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1.用化学史认识电离的概念。
2.用实验解决问题。
3.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及电解质的概念,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的电离过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视角理解电离的概念。
01
02
03
04
用化学符号表征电离的过程
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学习“电离理论”化学史,认识电离
五、教学过程
引入电解质概念
(一)学习“电离理论”化学史,认识电离
播放视频:人体内的电解质
提问:氯化钠晶体中有离子,氯化钠溶液中也有离子,他们都能导电吗?为什么?
史实依据:科学发展史中的两种观点。
设计实验: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再发现:通过史实“电解熔融苛性钾”获得物质产生带电微粒的另一种途径。
电离的表示方法
微观动画模拟示意图:氯化钠溶于水的电离过程
(二)用化学符号表征电离的过程
提出问题:根据氯化钠的电离过程,推测硫酸、氢氧化钠、氯酸钾、氯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并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
根据学生书写的电离方程式强化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原理。
引出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三)引入电解质概念
提问:酸碱盐是电解质,如何定义电解质?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分享心得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完成写一篇“电解质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的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实质
自身电离
(酸、碱、盐)
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 Na++Cl-
电解质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离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