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3.6.2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3.6.2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30 16: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目标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 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学生】思考问题。
讲授新课
(一)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教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
(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与同学交流。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卫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二)探究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素,也要用对照实验法来研究。怎样用有(或无)叶绿素的叶片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呢?
【活动目标】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并推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场所。
【材料器具】盆栽银边翠、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等斑叶植物、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
1.从一种或几种斑叶植物上摘取一片叶,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将小烧杯置于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2.叶呈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3.清水漂洗,把叶片上的碘液冲掉,观察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将实验观察结果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结果 植物 用碘液检验叶片
绿色部分 白色部分
银边翠
银边天竺葵
彩叶草
【讨论】
1.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呈白色的原因是什么?
2.该实验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包含了对照实验?如何体现的?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
4.根据实验结论推测叶肉细胞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除叶片外,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
6.叶片里的叶绿素含量是稳定不变的吗?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总结】植物体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光的作用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三)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培育出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讨论哪些因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并在上本节课时以组为单位自选实物证据。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探究活动的中心是假设的提出。促生假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显示几组各种绿色植物图片)
【教师】绿色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深思与遐想,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学生】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教师】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推理、分析,各组同学依据实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说出本组的观点,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一组:(展示青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绿色,埋在土中没见光呈白色,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阳光下能够形成。
第二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够形成,比如:有的商场窗户都被挡住了,室内用灯光照明,在里面养的花也长的非常茂盛,花的叶也能够呈现绿色,所以我们组认为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形成。
第三组: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了,我们小组觉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哪一种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阳光,还是灯光,我们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光下能够形成。
第五组: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我们认为土壤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探究实践、共同发展
提出问题:你们如何证实本组的观点?
重现实验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培育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
各组从教师处领了三种种子:萝卜、黄豆、麦种。
第一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二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三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两盆均在室内用同亮度的灯照射,一盆放在室温下,一盆放在低温下。
第四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阳光下。
第五组:用两个烧杯,每个都放置了三种种子,其中一个放土壤,一个是营养培养基。两个烧杯都放在阳光下。
展示幼苗,得出结论
第一组:阳光下幼苗呈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阳光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二组:灯光下幼苗呈浅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灯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三组:适温培育幼苗呈绿色,较粗壮,低温培育幼苗呈黄或白色,很弱小。
结论:适宜的温度才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四组:灯光下幼苗与阳光下幼苗相比较,绿色略浅些,茎叶略弱些。
结论:光线的强弱影响叶绿素形成。
第五组:两个烧杯的幼苗均呈绿色,较粗壮。
结论:土壤不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总结:
1.种子萌发后,子叶、叶片和茎的表皮都会产生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2.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拓展创新,回归生活
要求学生回家用蒜瓣为家里培育蒜苗,这样既可以为家里增添一抹绿色,还可以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学生品味着生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探究下列问题:
1.叶绿素的形成还与哪些条件有关?
2.不同颜色的光会不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