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2.1 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2.1 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30 17:31:0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具。
讲授新课
(一)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师】PPT展示课本中的常用的探究器具图,让学生进行辨认,教师加以说明、补充、归类。着重说明酒精灯、滴管的用法。
【教师】演示各种器具的用法:
1.观察器具:放大镜;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4.加热器具:酒精灯 、石棉网;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研钵、 滴管、药匙。
【学生】认真观看老师的演示,仔细听讲解。
【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称量的物体;加热时,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一滴水中究竟有什么吗?你知道我们人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吗?我们所说的细菌是什么样子?要看到它们,必须借助放大倍数更多的观察用具——显微镜。
【教师】出示早期的显微镜和观察到的细胞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图片。
【学生】认真观看,了解显微镜的历史。通过观看了解到微观世界的奇妙,认识到显微镜的作用。
(建议使用资源:【活动设计】显微镜的发展史)
【教师】讲述: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二)显微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1.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教师】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2. 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趣味观察
1.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上”字的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2.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思考并回答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实验室练习使用显微镜。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1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教学难点】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材料工具:显微镜、植物叶、清水、碘液、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
 2.小老师培训:课前对四名学生进行单独教学,并教会他们如何指导其他学生。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完成显微镜的装配。
【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显微镜的组装,在活动中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玻片标本类型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学生通过实验报告上的材料工具名称,认识所用到的工具。
教师对学生不熟悉的工具进行指导,并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师】今天我们选取的材料是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它是洋葱的茎。
3. 教师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强调每一步注意事项,每一步都让学生用一个动词概括出来。
【教师】第一步操作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学生】纱布。
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说这样做的好处。学生用一个动词概括此步为“擦”。
【教师】第二步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什么液体?
【学生】清水。
【教师】清水有利于细胞保持活性。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用一个动词概括这一步为“滴”。
【教师】对选取的材料怎样处理了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学生概括了连续三个动词“撕”、“浸”、和“展”。
教师边演示边强调:用到的工具……?(镊子)
要撕取的是洋葱的……?(内表皮)
撕得不要过大,大小和我们观察到的永久装片中的材料大小差不多。
如何展平?我给大家加了解剖针这个工具,操作起来更方便一些。但要注意安全。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给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教师】如何盖?(一端先接触水滴,另一端缓慢放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
这步的动词是……?(“盖”)。
【教师】我们选取的材料非常透明,我们能看到细胞吗?
【学生】不能
【教师】要是染上色呢?
【学生】可以看到。
【教师】我们要用碘液染色。在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碘液。
这一步是……?(“染”)
【教师】最后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动词是……?(“吸”)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4.最后把制作步骤用动词概括为:(学生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擦-滴-撕-浸-展-盖-染-吸。
5.制作:
(1)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动手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每四个小组有一名课后培训好的小老师给予指导。
(3)教师要巡视,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
(4)小老师做指导汇报。
(三)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1)让学生在低倍镜下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提醒学生严格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
(2)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
(3)学生交流:
1.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容易产生气泡,如何避免?
3.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练习。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教师】巡视实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并解决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2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