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9 21: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邓稼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这些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以细读、积累。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
1.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显得简洁精练、铿锵有力。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同时,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三、教法与学法:浏览法 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几代热血男儿的奋勇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傲骨铮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脊梁”。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话语激情导入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屈辱历史的回想,激起学生民族的自尊心。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快速浏览 , 整体感知内容 ,理解传记写法
1、学生浏览课文,利用提示,关注小标题,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思考: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整理传记一些特点: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4、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歌曲《中国男儿》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串联标题,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感知能力】
(三)合作学习 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2、友情提示,参考学习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
(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4.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
例如: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5.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
(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一个鲜为人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智超群、意志坚强,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自选内容,是因为课文内容多,课堂时间紧,无法全顾,只好以点带面;自主又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探究又板书,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精读课文细节,体会写作意图
学生细读某一章节,写出你阅读时的发现,并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
内容上: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从“倍感屈辱”到“扬眉吐气”,在读者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而突出邓稼先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
结构上:承上启下 ,开启对邓稼先的生平的介绍。
【示例】作者为什么拿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敦厚儒雅,两则比较,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而这种气质和品格是他领导众人做出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示例】本文分段较多,一两句就一段,为什么这样叙述呢?
这样的分段,使文章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如开篇的几段:“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这些句子简短整齐,一句一段,仿佛是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过目难忘。
文章的最后几段,每句话都是赞扬邓稼先的,更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感情,表达更
有力。
归纳作者的写作意图: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心灵,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生动地细节展现人物品格的手法,把握人物鲜活的品质】
(五)缅怀英烈,撰写颁奖词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3.学生给邓稼先写“颁奖词”。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 音乐的感染,有三日不绝的效果,名人名言,让人刻骨铭心,而撰写颁奖词,则是对人物的一生总结,让同学再一次沉浸在对邓稼先的缅怀之中,感受人物的高度形象。】
五、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