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曹冲想出办法的原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办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课件显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曹冲称象》
二、课文朗读,课件显示,带读
三、读一读
听课文朗读,在认准字音、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读通文章,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操的儿子、官员们
齐读第2自然段:
1.说说大象的样子。
2.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大象的样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的既生动又形象。
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官员们想出了什么方法称象?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方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大象。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为什么?
办法不可行的原因: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曹操的态度:直摇头
秤称 →→
还有什么办法呢?
齐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比较句子: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才”是仅仅的意思,说明曹冲这么小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强调了他非常聪明、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的特点。
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第一步: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第四步:
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思考: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因为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同。
填一填:
把大象( 赶到 )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 沿着 )水面,在船舷上( 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 赶上岸 ),往船上( 装石头 ),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 1 )赶象上船
( 3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 2 )在船舷上做记号
( 4 )称石头的重量
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微笑”“点一点头”说明了什么?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操觉得曹冲的办法非常好,所以“微笑”“点一点头”,表示对曹冲的赞许。
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觉得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的人。
我长大了,要做一个 的人。
三、.曹冲才七岁,就这么聪明,你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吗?找同学说一说,看看谁的办法好!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