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诗两首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篱笆(ba)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邂逅(xiè)
B.沉淀(diàn) 漫溯(shuò) 泥古(nì) 巷道(hàng)
C.浮藻(zǎo) 斑斓(lán) 长篙(hāo) 踟蹰(chí)
D.颓圮(pǐ) 笙箫(shēng) 满载(zǎi) 徜徉(chá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惶惑 箫瑟 城垣 金碧辉煌
B.枯槁 豌豆 凄惋 蔚然成风
C.啁啾 塑像 彷徨 夜谰人静
D.藻饰 荒谬 烦躁 绿草如茵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B.他马上召集常委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C.对两院院士历年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D.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去年夏天,长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B.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C.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的吟咏中,更使诗人的感情凝重隽永,意犹未尽。
D.正因为现当代小说数量多,流行广,必然存在鱼目混珠、高下难辨的现象,所以,什么才是好小说,怎样鉴赏现当代小说,很值得讨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 b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选文可划分为两层,这两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7.由诗中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怎样的内心感受?
8.“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的梦还是昔日的梦?
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为人们所喜爱,试从选文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0.诗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有什么作用?
11.诗中的“雪花”象征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12.“她”是诗人美好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13.仿照下面句子的表达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体现反复手法,句式、字数与例句基本一致。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
14.《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参考答案
1.A(B.溯—sù;C.篙—gāo;D.载—zài。)
2.D(A项中“箫”应为“萧”;B项中“惋”应为“婉”;C项中“谰”应为“阑”。)
3.D(A项,“着力于”与后面“抓紧抓好”杂糅。B项,“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法“安排”,应将“以及”改为“强调了”。C项,对“重大贡献”没法“慰问”。)
4.B(B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正确。A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意思还没有全部表达出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项,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B(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⑤与之对照呼应。)
6.选文前三节为第一层,写景,描写金柳、青荇、清潭等景物,渲染康桥的静美。后两节为第二层,抒情,抒发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7.悲伤、遗憾、苦闷。
8.昔日的梦。
9.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时光。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10.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作者对自由、美好的执着追求。
11.诗一开头第一行“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点明了雪花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全诗借一朵“雪花”的言语、行动,写出它认清方向寻觅中的专注,认清目标飘落时的快乐。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热情、勇敢、执着的追求精神。
12.诗人借雪花来表达他向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表明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13.(示例)南国的红豆啊,红得热烈,像朝霞的飘舞,让人陶醉。
(示例)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珍珠的闪烁,让人痴迷。(句式是“南国的红豆啊,红得……,像……,让人……”,要注意比喻贴切。)
14.(示例)小村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乐曲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缕缕金辉洒在河面上,微波里荡漾着金光,河边的柳树也笼罩在金色的波光里,柔嫩的枝条随风飘拂,青草里的夏虫啁啁啾啾地唱着它们的歌儿,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美好。(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第2课 诗两首
雨 巷
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找出《雨巷》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体会《雨巷》的意境美。
3.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体会《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1课时
课前活动区
1.字音积累。
彷( )徨( ) 寂寥( ) 彳( )亍( )
颓圮( ) 篱( )墙 雨巷( )
2.字形积累。
yōu( )长 凄wǎn( )
chóu chàng( ) 生死yōu( )关
Qǐ( )人忧天 芳草qīqī(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 ,是与 相对而言的。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 ,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课堂活动区
一、学生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
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3.同学们,试着找一首背景音乐来朗诵《雨巷》。
二、品读《雨巷》。
(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
再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
1.什么叫做“意象”“意境”?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中“我”撑着的为什么是“油纸伞”?
4.“雨巷”“篱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丁香姑娘”“我”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三)探究《雨巷》情感的含蓄美。
1.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兰花”“菊花”行不行?
2.诗人刻画“我”及“丁香姑娘”,寄托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1.下面是一些关于“露水”的文字,结合这些材料,你能说说“露水”的象征意义吗?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再别康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含蓄性,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这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本课教学要力求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举一反三。
1.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体会诗歌的“三美”。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反复诵读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3.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绵绵深情,引发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1课时
课前活动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荡漾( ) 青荇( ) 揉碎( )
浮藻( ) 沉淀( ) 笙( )箫
泥( )古不化 三年五载( ) 满载( )
悄( )寂 长篙( ) 漫溯( )
朔( )风 揶( )揄( )
破绽( )
2.根据拼音组词。
róu( )lìn( ) xiá( )不掩yú( )
斑lán( ) 无耻lán( )言
diàn( )蓝 灯火lán( )shān(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项是( )
A.这部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B.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C.这些遗老遗少,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仇恨一切变革,甘做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D.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4.文学常识填空。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 、 。
5.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活动区
一、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一)听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朗诵,配乐范读。
二、分组探究《再别康桥》的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1.探究诗歌的建筑美。
同学们,当你朗诵的时候,你看出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2.探究诗歌的音乐美。
(1)这首诗押什么韵?如何用韵?
(2)这首诗使用了很多叠词,把它们找出来,感受一下叠词的作用。
3.探究诗歌的绘画美。
(1)复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
(2)诗歌里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与传统的送别诗歌相比,《再别康桥》在告别的对象上、感情氛围上有何不同?
材料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材料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探究诗歌的语言的修辞美。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使用了哪些修辞?把它们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第2课 诗两首
课文相关资料
1.《巷》(摘选自《柯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走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2.《丁香》(节选自阿来《草木理想国》)
中国人未必都认识丁香,却可能都知道一两句丁香诗。远的,是唐代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就这么两句十四个字,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后人再写丁香,就如写梅兰竹菊之类,就不必再去格物,再去观察了,就沿着这个意义一路往下生发或者有所扩展就是了。
于是近的,就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一个女人,如果有了诗中一路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就是一个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虽然,我们如果在仲春时节路过了一树或一丛丁香,那么浓重热烈的芬芳气味四合而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或者怀着诗中那种薄薄的哀愁在某个园子中经过了一树丁香,可能会想起丁香诗,却未必会认识丁香;也许认识,但也不会驻足下来,好生看看那树丁香。我甚至想,如果有很多人这么做过的话,这样的丁香诗就不会如此流传了。
抛开眼前的丁香花暂且不谈,还是说丁香的诗,这种象征性意义的固定与流传,在李商隐和戴望舒之间还有一个连接与转换。那就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璟的多愁善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但是,丁香花却并不是真的这么愁怨的,花期一到,就一点都不收敛,那细密的花朵攒集成一个个圆锥花序,同时绽开,简直就是怒放。我在植物园拍一株盛花的火棘时,突然就被一阵浓烈的花香所淹没了,但我知道,火棘是没有这样的香气的。抬头,就见到一株纷披着满树白花的丁香!说纷披,确实是指那些缀满了顶生与侧生的密集花序的枝子沉沉地弯曲,向着地面披垂下坠。那么繁盛的花树,是怎么引起了古人的愁怨的?待我走到那树繁花的跟前,那么多蜜蜂穿梭其间,嗡嗡声不绝于耳,我只在蜂房旁边才听到过这么频密的蜜蜂的歌唱——同时振翅时的声响。这么样子的热闹,这么强烈的生命信息,怎么和一个“愁”字联结起来?
但是,诗人们不管这个,只管按照某种意思一路写下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这么按照某种意思一路写下去。
所以,李璟写下“丁香空结雨中愁”时,不仅接续了李商隐的愁绪,而且请来了雨,让丁香泛着暗暗的水光,在长江边的霏霏细雨中了。这位皇帝还把这种写愁的本事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煜,他写愁的诗句甚至比其父更加有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李姓父子身逢乱世,却不是曹操父子,文有长才,身怀政治韬略与军事禀赋,所以强敌环伺时,身在龙廷却只好空赋闲愁,只好亡国,只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只好“自此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就说到成都这个城市了,李璟李煜写出那些闲愁诗也是亡国诗的时代,也是我们身居的这个城市产生“花间派”的时代。是那些为成都这个城市的历史打上文化底色的词人们用“诉衷情”、“更漏子”、“菩萨蛮”和“杨柳枝”这样轻软调子的词牌铺陈爱情与闲愁的时代。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看看,那时候长江南北战云密布,偏安一隅的成都就很休闲,那时他们还赋予了丁香后来在中国人文化观念中固定流行的爱情的意义:“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什么意思?一来是诗人格了一下物,看到丁香打开花蕾(所谓丁香结),花瓣展开,这种两性花露出的花蕊,也就是雄蕊与雌蕊的组合都是那么相像——“同心”,并从此出发联想到了爱情(也是同心)。但是,这么一种地方性流派审美生发出的意义,却在后来浩大的诗歌洪流中不甚显著,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从来不能顺利进入或上升为全国性的主流,当然,李白们、苏东坡们是例外,因为他们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视野上都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所以,后人评花间词说:“嗟夫!虽文之糜,无补于世,亦可谓工矣。”
再后来,好多很好地描写了成都的诗文都是外来人的杜甫们所写下的了,成都太休闲,不要说修都江堰这等大事,连写诗这样不太劳神费力的事,都要外地人代劳了。
以上,是我说丁香顺便想到的,对成都努力让自己符合休闲城市这个定位时,关于文化方面一点借古喻今的意见。
3.胡适《追悼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①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残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的。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志摩之所以能使朋友这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地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这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心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②,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了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在这信里,任公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12年1月2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渡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汙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我今天发表这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因为这几封信最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牺牲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残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的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他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头。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他说:“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下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一只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他。
但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
飞来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现在难道都完了?
决不——决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冈》剧本里,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时,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二十年,十二月,三夜,胡适(同时在北平《晨学园》发表)
注:①本文选自《新月》4卷1期。胡适曾与徐志摩一起创办过《现代评论》周刊、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两人有着浓厚的情谊。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所乘飞机失事遇难,12月3日,胡适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追悼文章。②梁任公先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4.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课件12张PPT。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第2课 1.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和诗 歌的“三美”。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反复诵读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3.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绵绵深情,引发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重点品析新月派诗歌的“三 美”,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比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导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每当读起林徽因的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就会想起徐志摩,那个充满了爱,充满了暖,充满了自由的灵魂。徐志摩是一个如四月天的男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是温和的,即使是离别,在他的笔下也不是呼天抢地地顿足,他的《再别康桥》让我们看到了离别的另一种存在。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品读这首《再别康桥》。课堂探究——建筑美课堂学习 同学们,当你朗诵的时候,你看出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总结: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都是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这种美就是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之一——“建筑美”。课堂探究——音乐美课堂学习 1.这首诗押什么韵?如何用韵?
提示:这首诗每节押韵,韵脚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用韵时,是逐节换韵,有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课堂学习 2.这首诗使用了很多叠词,把它们找出来,感受一下叠词的作用。
提示:使用的叠词有:轻轻、油油、悄悄。第一节的三个“轻轻”,实写只身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油油”写出了“青荇”在水中随水摇动时的自然,和水流过叶片时的流畅,写出了水波的清澈、细腻,充满了柔情蜜意,有一种质感美。“悄悄”在第六、七节出现,渲染了一种轻柔静谧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和热爱,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课堂探究——绘画美课堂学习 1.诗歌里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提示: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水草、清潭、星辉、夏虫等。诗歌里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有股“仙味”美,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思,清新、飘逸。课堂学习 2.与传统的送别诗歌相比,《再别康桥》在告别的对象上、感情氛围上有何不同?
第一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第二组: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课堂学习 提示:第一组重在研究告别对象,第二组重在感受离别氛围。一般的送别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而《再别康桥》告别的对象却是康桥,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这样的意象自然给人一种脱俗的画面之美,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而这正是徐志摩诗歌与众不同的味道。
一般的送别诗离别时或是叮咛的,或是啼哭的,气氛或是沉重,或是混乱,多是凄凉的,比如《南浦别》中的一个“断”字,把古今离别的“肝肠寸断”写透了,这是一种泪流满面的离别;而《再别康桥》却是一种静静地、淡淡的告别,有种宁静的忧伤美。在离别的时候,真挚的情感是静默的,无声胜有声的,这是一种于无声处见真情的离别,《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支忧伤的小夜曲,它是要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离别的印记的。课堂探究——修辞美课堂学习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使用了哪些修辞?把它们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①比喻。将“金柳”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把无生命的景物比喻成有生命的新娘,温润可人,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将“悄悄”比喻成“笙箫”,“沉默”比喻成“康桥”,这样写,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可以看出诗人怕惊动了心爱的康桥,只是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曲,将离别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②拟人。“招摇”使用了拟人修辞,将“青荇”拟人化。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诗人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真挚的爱,和他回到母校时思想的自由奔放。课堂小结 离别是真情的依恋,默默中充满了爱的祝福,对康桥,对心中理想的追求是无怨无悔的,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细腻的情感流动于字里行间、唇齿之间,给人以心灵的陶冶。这就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徐志摩,这就是徐志摩留给世人的《再别康桥》。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课件15张PPT。雨 巷教学目标:
第2课 诗两首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了解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找出《雨巷》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雨巷》,感悟诗韵、诗境、诗情。
2.体会《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导入柯灵曾经这样描述中国江南的小巷:“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当戴望舒走进这寂静的小巷,当小巷与雨相逢,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故居课堂学习朗读·思考提示:孤独、忧伤、惆怅。
提示:舒缓、低沉的基调。
二、配乐朗诵《雨巷》。
(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
品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提示:叶圣陶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音节舒缓悠扬;押ang韵,形成了悠扬的旋律;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品读·探究课堂学习(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1.什么叫做“意象”“意境”?品读·探究提示: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课堂学习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提示:油纸伞、雨巷、篱墙、丁香姑娘、我。课堂学习 3.诗中“我”撑着的为什么是“油纸伞”?提示:油纸伞本身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能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时间是暮春,在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油纸伞的人就有了一种黯然销魂的韵味。诗人没有用任何修饰词语来修饰“油纸伞”,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品读·探究课堂学习 4.“雨巷”“篱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提示: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孤寂,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篱墙,颓圮,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品读·探究5.“丁香姑娘”“我”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提示:“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两个意象的共同点是:调子都是压抑、低沉、凄迷的。
这两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课堂学习品读·探究(三)探究《雨巷》情感的含蓄美。课堂学习1.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兰花”“菊花”行不行?品读·探究课堂学习提示: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象征“美丽、高洁”;丁香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象征“愁怨、忧郁”。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丁香”多为“惆怅”的代表。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芳香清幽,象征“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象征“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象征“孤傲”。与诗歌“愁怨、忧郁”的格调不符,此处只能用“丁香”。
课堂学习2.诗人刻画“我”及“丁香姑娘”,寄托了他什么样的感情?补充内容1:
戴望舒(1905—1950),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表现出孤独、抑郁的特点,意象朦胧、含蓄。
补充内容2:
象征手法:文艺创作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的艺术手法。品读·探究课堂学习提示:我表面上是在寻姑娘,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象征美好理想;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飘然离去,象征理想的幻灭。总之,“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象征美好、高洁却易逝的理想。缠绵的细雨,颓圮的篱墙,幽幽的小巷,一把油纸伞,一个彳亍的“我”,一个惆怅的丁香姑娘,一个美好却易逝的理想,构成了一首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雨巷》,透过《雨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碰撞中的心路历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下面是一些关于“露水”的文字,结合这些材料,你能说说“露水”的象征意义吗?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