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阅读分析(或情景剧表演)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3.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肺的结构和作用)。
2.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教学难点: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世间?空气是怎么样被吸入体内的?进入体内之前经过了怎样的处理?
二、讲授新课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自学讨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到58页的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2)为什么称“咽喉要道”?这个“要”是指的什么?嘴巴是发声器官吗?
(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4)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畅通外,还有哪些作用?
(5)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侵害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6)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1)①鼻腔内的鼻毛可以阻挡吸入空气中的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②鼻腔内的黏膜分泌黏液,能粘住吸入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并使空气变的湿润;③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口腔不具备这一点。总之,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滤过、湿润和温暖作用,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2)咽是食物和气流的通道,喉是气流的通道,这两个入口通道堵塞,人将无法生存。所以把重要军事通道形容为咽喉要道,要,就是重要。发声器官是喉,口腔是协助发声的,是为发声的准确性服务的。
(3)气管内表面有黏膜,黏液腺分泌黏液,粘住灰尘;湿润、清洁空气。同时,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纤毛向喉部摆动,通过咳嗽排出灰粒、病菌和黏液,这就是痰。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呼吸系统的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4)呼吸道除了有保证气流通畅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清洁。
(5)不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6)北欧人的鼻子的形状既细又高,而赤道地区人的鼻子既宽大又扁平。北欧地区含量,又细又高的鼻子可使冷空气有更多的时间被加温。
学生:根据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完成课本剧(如特殊的清洁工、呼吸道的阻截行动)。
教师:结合肺的模型讲解肺的结构与功能,并对呼吸系统的功能作总结。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细支气管的末端形成许多肺泡。
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泡数目多(约3亿个);
(2)肺泡总面积大(约100 m2);
(3)肺泡壁很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4)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三、课堂反馈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D )
A.鼻腔、气管和肺
B.口腔、气管、支气管和肺
C.呼吸道和气管
D.呼吸道和肺
2.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时都经过的器官是( A )
A.咽 B.鼻 C.口 D.喉
3.下面关于呼吸道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B.呼吸道可以使空气温暖
C.呼吸道可以使空气湿润
D.呼吸道能够清除空气中的所有有害物质
4.下列对肺泡结构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肺泡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壁有平滑肌,故肺泡能舒缩
C.肺泡外面包被着毛细血管
D.肺泡数目极多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2.说出肺活量的概念。
3.尝试使用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4.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运动;再深深地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运动。思考: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
二、讲授新课
(二)呼吸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呼吸运动模型,请学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观察肋骨的位置、胸廓的大小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胸廓的变化和呼吸有什么关系?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由于没有物理基础,多数学生会认为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引导: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你能说出胸廓扩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吗?
演示实验:教师利用自制模型——模拟膈肌的运动(模型制作方法:将大雪碧瓶去底,套上橡皮膜,分别代表胸廓和膈肌,在瓶口处套上一个彩色小气球,并把小气球内陷瓶中,代表一个肺。操作时,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反之胀大)。
学生观察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总结: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三)肺活量
教师讲解:肺活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
学生实验:尝试用肺活量计或自制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教师指导实验要点:算体积、作标记、深呼吸、集气量、最大值。
三、课堂反馈
1.肺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 B )
A.肺扩张引起呼气 B.肺收缩引起呼气
C.吸气引起肺扩张 D.呼气引起肺扩张
2.当膈肌收缩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膈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B.膈顶部上升,胸廓的前后径缩小
C.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D.膈顶部上升,胸廓的前后径不变
3.某同学体检时,测得3次肺活量的数值分别为3600 mL、3400 mL、3800 mL,则他的肺活量为( B )
A.3400 mL B.3800 mL
C.3600 mL D.10800 mL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教师点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智慧和勇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