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血液和血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视频图片素材。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致富先修路,条条交通运输线满足了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其实,在我们人体内也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它们将我们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呼吸系统中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提问:你知道这条运输线是什么?里面流动着什么吗?
(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血液和血型)
二、新课讲解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讲述: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我们知道血液一流出血管就会发生凝固,那么怎样观察血液的成分呢?
请学生展示课下完成的有关于血液分层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观察并回答讨论题,从而总结出血液的组成。
小实验:将一定量新鲜的鸡血分别放入1号和装有抗凝剂的2号试管,静止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
1.为什么加柠檬酸钠?
2.观察时,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教师】总结。1.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2.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细胞组成的。
提问:血液能不断地流动,你认为这与血浆的成分有关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提问:请你推测血浆的功能。
【学生】思考、总结。(血浆起到了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气和养料的作用。)
【学生】认真聆听。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血细胞。(建议下载视频:【教学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提问:1.哪种血细胞数量最多?2.各种血细胞分别有哪些形态特征?
【学生】思考。
【教师】出示血细胞特征比较图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教材P43~44相关内容并进行填表。
【学生】小组讨论、填表。
【教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补充、辅以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讲解。(建议下载视频:【知识解析】血液的组成部分)
红细胞:
1.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圆饼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红细胞图片)
2.含血红蛋白,呈现红色,能运输氧气。(播放视频:【知识解析】红细胞的流动)
3.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会得贫血症。(介绍贫血有缺铁性和营养性两种)
白细胞:
1.体积比红细胞大。
2.有核,种类繁多。(展示白细胞的形态图片)
3.有的能吞噬病菌。
血小板:
1.体积最小,没核。(展示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的图片)
2.可以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建议播放视频:【知识解析】血细胞板和巨噬细胞的作用机理)
【学生】观察、聆听。
【教师】提问:你做过血常规化验吗?注意过检查项目有哪些吗?为什么化验单上的数据能作为医生为你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原来血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些指标发生异常变化,人体就可能患病。那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医生,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展示血常规化验单数据)
请同学先阅读正常成年人血细胞的数量,填写教材P44的血常规检查表。
讲解: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请同学们主要分析A、B两位患者,猜测一下他们患有什么病?
【学生】猜测。
【教师】评价,总结。A患者贫血,B患者有炎症。D患者贫血。C患者血小板减少,常见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血液系统造血疾病,二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要求掌握)
提出问题: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血红蛋白增多等各种情况又说明我们身体处于怎样的状况呢?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三、课堂反馈
1.血浆是由抗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C )
A.血浆蛋白 B.水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2.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依次是( D )
A.止血和凝血功能、防御功能、运输氧的功能
B.运输氧的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防御功能
C.防御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运输氧的功能
D.运输氧的功能、防御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
3.血液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答案:血浆 血细胞
4.血液的功能:运载__________,运输人体所需的________和体内产生的___________。
答案:血细胞 养料 废物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1节 血液和血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视频图片素材。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并宣读报纸报道,由于意外事故,有大量人员受伤,其中部分伤员因失血过多,救治无效死亡。
提出问题: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进行急救?
二、讲授新课
(二)输血和血型
【教师】交通事故后,伤者被送往医院,需要紧急输血。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失血≤血液总量的10%(400 mL),对健康没有影响;失血≥血液总量的30%(1200 mL),影响人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学生】听讲,认识到血液的重要性。
【教师】课件展示:输血技术的探索。
【学生】直观地发现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教师】提问:你知道上述事件中提到的ABO血型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教师】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教师】课件展示: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
【学生】聆听。
【教师】课件展示:红细胞凝集成团。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教师】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
实验:模拟“血型鉴定”。(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模拟血型鉴定)
介绍背景知识:
血型 A型标准血清 B型标准血清
A 不凝集 凝集
B 凝集 不凝集
AB 凝集 凝集
O 不凝集 不凝集
结果:由于要求同学们把血液样本 “赵”模拟B型血, “钱”模拟AB型血,“孙”模拟O型血, “李”模拟A型血,所以全班实验结果应是一致的。
总结:输血的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异型血。
【学生】填写输血关系图。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缺血病人。提问:对于不同的病人,输血时输入的血一样吗?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
【教师】展示无偿献血照片,请同学们谈谈对义务献血的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义务献血的知识。
小知识1: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该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公民自愿献血。
小知识2: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常献血更有益于健康。实践表明: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
【教师】点评、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 D )
A.1200~1500毫升 B.800~1000毫升
C.500~700毫升 D.200~300毫升
2.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A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3.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A )
A. O型血的人 B. AB型血的人
C. A型血的人 D. B型血的人
4.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B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