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备课资料包】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课件+同步练测+课文相关资料(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维备课资料包】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课件+同步练测+课文相关资料(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30 13:44:09

文档简介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牌坊(fānɡ) 棒槌(chuí) 神祇(qí) 肆无忌惮(sì)
B.卑鄙(bǐ) 厚薄(báo) 供应(gōng) 与人为善(yǔ)
C.剔透(tī) 戍守(shù) 对峙(zhì) 无济于事(jì)
D.宫阙(quē) 枯槁(ɡǎo) 抻面(chēn) 敝帚自珍(b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失其所与,不知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郑人盟 盟:结盟
B.既东封郑 封:封地
C.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D.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③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两个“且”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且”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C.两个“且”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且”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7.与“夫晋,何厌之有”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
B.时人莫之许也
C.是寡人之过也
D.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的是郑国灭亡了,秦国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
B.如果郑国灭亡了,领土肯定被晋国侵占,晋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会相对减弱,这是“邻之厚,君之薄也”的意思。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典型事例。
D.“阙秦以利晋”虽然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使秦穆公对晋国的野心有了警惕,这是他解除“秦军围郑”局面的重要原因。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xù):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yú)人:众人。⑦褚:储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论执政 以其无礼于晋
B.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吾其还也
C.子之爱人,伤之而已 臣之壮也
D.其谁敢求爱于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5.下面是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播音员的几句开场白。
听众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是2012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晴,最高温度20摄氏度,最低温度11摄氏度。
请你根据上面的内容,为电台的气象专职播音员拟一条富有人文关怀、人情味十足的播音稿,不少于50字。

16.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下起了雨,顿时场面开始骚动不安。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上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 ”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17.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 ①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 ②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 ③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 ④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参考答案
1.C(A.槌chui;B.薄bó;D.阙què。)
2.C(A.“说”通“悦”;B.“知”通“智”;D.“共”通“供”。)
3.B(使……成为疆界。)
4.B[B项“斟酌”古今义相同,都是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A项“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夫人”,指“那人”;今义指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项“东道主”,古义(句中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5.D(A项介词,向,对;B项表假设,假如;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一个“其”为代词,后一个“其”为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6.D(①句中的“且”是连词,相当于“又”。②句中的“且”是连词,相当于“况且”“再说”。③句中的“为”是动词,相当于“做”。④句中的“为”是动词,相当于“作为”。)
7.A(题干和A项中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不译。B项是代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莫之许”即“莫许之”。C项是结构助词“的”。D项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8.C(这句话是说晋过去背信弃义的做法,现在也不一定会讲信用,动摇秦、晋联盟。)
9.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想得到的土地呢?
10.C(“贿”的意思是“财物”。)
11.C(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来/连词,因为;B.指示代词,那/语气副词,还是;D.介词,被/介词,对。)
12.C(①写子产劝范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的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不能体现以民为本,故排除B;⑥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性。)
13.A(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以偏概全,还有依据“其所善者”施政的一面。)
14.(1)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来防止怨恨。(以:目的连词,来。作威:依仗权势。)
(2)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不吾叛也”即“不叛吾也”,宾语前置。夫:代指尹何。治:治理。)
(3)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而:表假设,如果。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嗣:继承。之:代词,代子产。)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的施政措施。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流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到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好像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进贡的财物很多,郑国的人把这件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到晋国去,子产把书信委托给子西,让他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在晋国为政,四周的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您向诸侯索取的贡品很多,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大家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少了诸侯进贡的财物。
子产让京城和边邑有秩序,让在上者和在下者服饰有差别,使田地边界分明,把房屋和耕地加以编制。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纵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第三年,人们又歌唱道:“我有子弟,是子产教诲的。我有土田,是子产让它丰收的。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15.(示例)今天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又是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老年节。连天公也十分知礼,为老年朋友们送来一个十分晴好的天气。今天天气晴朗,气温不高不低,最高气温只有20摄氏度,最低气温也有11摄氏度。老年朋友们尽可以在子女们的陪伴之下出游。(联系材料中的“重阳节”“温度”等基本信息以及题干中“富有人文关怀、人情味十足”的要求,自然能联想到“尊敬老人”“出游”等内容。)
16.(示例)关牧村的动情歌声,把自己的眼睛唱湿润了,把老区人民的眼睛唱湿润了,也把老天爷的眼睛唱湿润了……(巧妙地把雨水比作眼泪,并借以表达演员的心声,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其他答案连贯得体、符合语境也可。)
17.(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内容,同学交谈可运用口语,使用商量的语气。)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导学案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2课时(连案)
课前活动区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
4.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课堂探究】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贰( ) 函( ) 氾( ) 佚( )
缒( ) 鄙( ) 共( ) 瑕( )
阙( ) 杞( ) 逢( ) 戍(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行李之往来( )
(3)共其乏困(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实词: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3)又欲肆其西封( )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5)以乱易整,不武( )
(6)失其所与,不知( )
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焉
子亦有不利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3)其
吾其还也( )
君知其难也( )
共其乏困( )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是寡人之过也( )
夫晋,何厌之有( )
许之( )
(5)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 )
(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 )
(2)且贰于楚也(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5)越国以鄙远 ( )
(6)既东封郑( )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
(2)何厌之有(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4)以其无礼于晋( )
(5)敢以烦执事( )
课堂探究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请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4.文章虽短,但叙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请结合内容简析。

5.本课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课堂小结
我的困惑:
我的收获: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相关资料
1.重耳过郑(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2.郑、楚结盟(“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3.秦立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4.惠公背约(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课件18张PPT。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第4课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积累“陪”“易”“以”
“之”“焉”“与”“微”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课文整体把握、
文言知识梳理第一课时导入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撤军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知识介绍课堂学习1.《左传》及相关资料。
(1)《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传:解释经文的文字),因此,《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四年,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左传》长于叙事记言,记事精确清楚,详略得当;对话从容委婉,意味深长。语言艺术高超,往往寥寥数句,便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相关知识介绍课堂学习(2)史书常见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相关知识介绍课堂学习2.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能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实际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一)听录音,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贰( ) 函( ) 氾( ) 佚( )
缒( ) 鄙( ) 共( ) 瑕( )
阙( ) 杞( ) 逢( ) 戍( )
èr hán fán yì
zhuì bǐ ɡōnɡ xiá
quē qǐ páng shù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二)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已”同“矣”,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2.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
(3)共其乏困(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倦。
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 增加
恩惠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替代
结交,亲附 3.重点词语
实词: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3)又欲肆其西封 ( )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5)以乱易整,不武 ( )
(6)失其所与,不知 ( )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焉
子亦有不利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连词,因为
介词,拿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何
疑问代词,哪里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3)其
吾其还也( )
君知其难也( )
共其乏困( )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是寡人之过也( )
夫晋,何厌之有( )
许之( )
(5)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 )
(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指示代词,那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指这件事
介词,依靠
副词,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
(2)且贰于楚也(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5)越国以鄙远(

(6)既东封郑(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为疆界梳理文言知识课堂学习5.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2)何厌之有(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4)以其无礼于晋( )
(5)敢以烦执事( )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学习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带着问题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故事梗概: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伯之命,只身前往秦营,说服了秦伯,免去了一场战祸。
文章层次: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国退兵。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重点梳理了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的必要步骤。希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并思考全解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布置作业
1.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前两段。课件11张PPT。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4课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下面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在诵读中回忆一下全文内容。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唯利而已”,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课文,看一看本文叙述的这场战争是否如此。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课堂学习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提示:(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形势危急。(2)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均与晋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3)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课堂学习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提示:(1)交代了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2)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3)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课堂学习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请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提示:第一步:开门见山,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唯君图之)。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课堂学习4.文章虽短,但叙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请结合内容简析。提示: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晓之以理(一场虚惊)。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课堂学习1.本课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1)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课堂学习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2)是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自己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课堂学习3.其他人物(本文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情况处理。)要点提示:郑伯:(1)自我纠错难能可贵;(2)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
秦伯:(1)弃义背盟;(2)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1)贪得无厌,争夺霸权;(2)头脑冷静,一派政治家的风范。 课堂小结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领略了劝说的力量。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劝说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是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方法。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2.背诵课文后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