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9 22: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单元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含意,把握文章思想内涵,体会庄重、凝练、含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特点,体会作品的厚重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理解情景交融,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的写法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课时:建议2课时
总督府前车马稀,
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
细雨蒙蒙霸权离。
诗句描述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了此文,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
背景知识
预习检查
新闻基本知识
1. 基本特征
选材上,真实性
时间上,时效性 及时性
表达方式上,叙述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强烈的主观倾向性)
语言上,客观,准确,兼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情感倾向
2. 新闻构成:
标题—导语(时间地点人物结果)—主体(事实)—背景(历史、现实、人物)—结语(意义)
新闻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按事实轻重安排,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
2.金字塔结构: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安排,采用事实性导语,一段比一段具体,事件的结果在最后一段。
3.并列式结构:将同等重要的事实平行排列,又称双塔式结构。
4.延缓兴趣结构:导语中不交待具体事实,引导读者非读完全篇不可。
5.时间顺序结构:又称编年史结构。它有一个归纳性导语,全部材料按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有清晰、概括的描述,总体上形成一个既完整又生动的过程。
6.提要式结构:又称一二三四结构,是一种把倒金字塔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结合起来的写作形式,适用于综述性新闻。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
理解标题方法:1、关键词语含义
2、揭示修辞手法传达的含义、情感。
(象征 双关 句式倒装 意味深长 重在突出、强调)
①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字面含义)
②另一方面,运用借代手法,“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深层含义)
③通过倒装的句式,表达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如何理解本文导语作用
导语部分点明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视角:英方撤离
新闻标题作用
(1)内容上,概括新闻的主要事件
(2)主旨上,表达对新闻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
(3)效果上,运用某种手法,具有某种效果,激发读者兴趣
新闻导语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结果
②主旨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结构上,引出下文
④效果上,给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或渲染了……氛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模板
在主体部分,课文选取了哪几个重要场景来报道这一香港回归重大历史事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新闻主体
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3自然段)
第二个场景
(第5自然段)
晚6时15分/7点45,添马舰东面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个场景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
(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全文分析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时间 主要事件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时间 主要事件
主体部分这样密集精确的时间描述具有什么作用?
1.对于时间的精确记录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使用如此密集而精确的时间描述,凸显了新闻事件的意义重大和庄严。
3.密集的时间记录其实也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急切地关注,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面对国家日益强盛的骄傲。
最后一分钟,第一分钟
深度探究

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有哪些独到之处?
一、材料剪辑、安排
二、情感抒发
这则新闻是如何将新闻现实和新闻背景融合在一起的?
1.背景资料的穿插与新闻现实之间关系密切相关,今昔对比特色十分鲜明。
2.背景的穿插极为灵活,分散各处,自然妥帖。
新闻背景作用
(1)补充新闻内容,交代……具体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发生的原因、发展的来龙去脉
(2)丰富文章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方面的内容,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品质
(3)突出新闻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4)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使新闻更有可读性与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
(5)历史背景:今昔对比,揭示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作品的历史感、文化感、纵深感
适当的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4段)
156年前,英国在香港首次升起英国国旗(7段)
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11段)
作用: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历史纵深感、厚重感、丰富度,还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镜头交错展现主旨—— 历史与现实镜头
剪辑了四个有关国旗的镜头
作用:典型镜头剪辑、交错,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还有重要突出点。还层层深入的表现主题——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镜头交错展现主旨——典型镜头运用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
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3、“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
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4、“日落仪式”一词的出现。
殖民地人类命运改变的自豪感。总之,隐深情于字里行间,文章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什么会获得如此荣誉?它成功在何处?
1.角度新颖: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对以上五个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2.表达技巧: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有机融合,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3.语言庄重、凝练、含蓄。
写作特点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此时将你的身份转换一下,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主持人,你只能简洁播报这则新闻。那么请你先将新闻内容压缩到200字左右。
新闻语段压缩方法:提炼导语或提炼主要信息,基本原则是删次留主。
次要信息主要包括:
1、重复信息 2、比较信息 3、原因、背景信息 4、描写信息 5、影响、意义、作用信息(有时也是重要信息,要慎重分析) 6、举例信息 7、解说信息 8、句子的次要附加成分 9、 补充信息。
注意:如果是偏正复句(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要关注其正句。
考点链接——新闻压缩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1997年7月1日。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米宇旗降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撤高香港”。下面为您播送来自香港的具体报道。
英国的告别仪式于6月30日下午在港督府开始。4时30分,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落。4时40分,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晚6时15分,正式的告别仪式在距高驻港芙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西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了芙国女王的赠言。7时45分,进行每天一次的降旗仪式。当晚11时59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米字旗第三次降旗,而在0时0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在广场上和添马舰营区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驶高维多利亚港湾。芙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从此开启“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考点链接——新闻压缩(参考答案)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
理性与情感交织的表达
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别了,不列颠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