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谒(yè) 振慑(shè) 戮没(mò) 箕踞(qī)
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nuò)
C.瞋目(chēn) 拊心(fǔ) 淬火(cù) 猝然(cù)
D.创伤(chuàng) 目眩(xuàn) 忤视(wǔ) 铁杵(ch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处于困境)
C.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D.使使以闻大王(听说)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而乃以手共搏之 B.太子迟之
C.群臣怪之 D.箕踞以骂曰
4.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楚人有涉江者
D.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深重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C.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重金征求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臣
乃得有以报太子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C.偏袒扼腕而进曰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为之奈何
7.从后两段文字的内容看,下列对荆轲的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 造:拜访
B.却行为道 却:后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
愿图国事于先生
B.田光俯而笑曰
遂自刭而死
C.愿太傅幸而图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
D.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
11.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
B.
C.
D.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14.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15.生活当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比如节假日出门挤公交车、商场打折促销等,请选择一个场面加以描绘,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B(A.箕jī。C.淬cuì。D.创chuāng。)
2.D(闻:使……知道。)
3.A(B.“迟”为意动用法。C.“怪”为意动用法。D.“箕”为名词作状语。)
4.D(题干及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A(深:刻毒。)
6.A(A.两个“乃”都是副词“就”。B.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D.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
7.D(“心狠手辣”“诱使”的说法错。)
8.(1)即使太子不说(这番话),我也要请求行动了。不过现在到秦国去,如果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2)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9.D(过:拜访。)
10.B(A.于:在/和。B.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C.之:这件事/的。D.以:因为/来。)
11.B(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中的人物的能力,要抓住有关描写“对号入座”。A.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C.②写田光尊重荆轲。D.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12.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田光、荆轲是通过别人招来的,并未亲自去拜访;太子丹也未拜访鞠武。)
13.(1)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唯恐灾祸来临。太子丹心里十分忧虑。(且:将要。以:通“已”,已经。患:忧虑。)
(2)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逮:达到;愿:希望。)
参考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唯恐灾祸来临。太子丹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鞠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考虑考虑。”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如果它再用武力胁迫韩、魏、赵,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想要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太子进内室,由臣来为太子谋划一下。”
…………
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可以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您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好吧。”于是鞠武去见田光,并且介绍太子丹的事,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的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请先生考虑考虑啊。”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
(田光)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私下里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您举荐给了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
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14.(示例)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因他的选择而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注意句式保持一致,所选人物要突出其悲剧命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屈原、项羽、岳飞等都可以考虑。)
15.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上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地一下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车满了,一位胖大嫂仍使劲往上挤,只见她的右脚刚踏上车门的台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但任凭她怎么努力,还是差一点,结果那屁股被车门狠狠地挤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本文篇幅较长,但疑难字词不多,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完全可以读懂课文。因此,本学案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一是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学,整理文言知识。知识整理包括以下内容:重要字音、通假释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二是围绕“刺秦”来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要抓住荆轲在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分析。
1.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虚词(而、以等)和其他文言知识。
2.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3课时(连案)
课前活动区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
4.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本书“课堂探究”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翦( ) 谒( ) 樊於期( ) 戮没( )
骨髓( ) 揕( ) 拊心( ) 淬火( )
濡缕( ) 忤视( ) 变徵( ) 瞋目( )
厚遗( ) 陛( ) 慑( ) 卒起( )
惶急( ) 夏无且( ) 提( )
创伤( ) 箕踞( ) 目眩(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秦王还柱而走( )
(5)卒起不意(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2)将军岂有意乎( )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6)持千金之资币物( )
(7)愿大王少假借之( )
(8)秦王还柱而走( )
(9)诸郎中执兵( )
(10)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11)断其左股( )
(12)左右既前,斩荆轲(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秦王购之千金( )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3)而右手揕其胸( )
(4)终已不顾( )
(5)比诸侯之列( )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7)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9)被八创( )
(10)拔剑,剑长,操其室( )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13)秦王还柱而走( )
(14)图穷而匕首见( )
(1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17)以次进( )
(1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19)箕踞以骂曰( )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法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 )
(2)函封之 ( )
(3)其人居远( )
(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5)前为谢曰( )
(6)使使以闻大王( )
(7)发尽上指冠( )
(8)群臣怪之( )
(9)箕踞以骂曰( )
(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群臣侍殿上者( )
(5)嘉为先言于秦王( )
(6)燕王拜送于庭 ( )
(7)见燕使者咸阳宫 ( )
(8)使毕使于前( )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7.名句及文学常识填空。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刘向(约前77—前6),原名 ,字 ,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 体历史著作,长于议论和叙事,善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 ”“ ”“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课堂探究
1.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2.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和“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他的什么性格?
6.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这里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7.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8.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9.我们应怎样认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行动。
课堂小结
我的困惑:
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课文相关资料
1.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
2.《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荆轲的部分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行意。……(以下为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课件13张PPT。 荆轲刺秦王第5课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和虚词(而、以等)。
2.重点赏析“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二两部分。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英雄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位英雄就是荆轲。他的歌声透露出只身赴强秦的无限的苍凉和悲壮,也透露出一去不返的生之留恋。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的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荆轲刺秦王课堂学习相关知识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辑整理而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课堂学习相关知识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除“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樊於( )期 戮( )没 揕( )其胸
拊( )心 淬( )火 忤( )视
变徵( ) 陛( )下 瞋( )目
遗( )赠 卒( )起 夏无且( )
创( )伤 提( )目 眩( )课堂学习检查预习根据故事的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组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2):故事的开端,交代刺秦原因。
第二部分(3-9):故事的发展,交代刺秦准备。(求取信物、准备
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10~17):故事的高潮,交代刺秦经过。(计见秦王、顾
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18):故事的结局,交代刺秦结果。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 研读课文1、2段1.重点词语:
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略:掠夺,夺取。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微:没有。 谒:拜会,前往。
信:信物,凭据。 亲:接近。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穷困:(古义)困厄,处于困境;(今义)贫穷。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之人。
更:改变。品读探究课堂学习 2.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品读探究3.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提示: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写太子丹“不忍”,反衬了荆轲的非凡智谋和处事决断。课堂学习品读探究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理清了课文层次结构,并且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希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并预习下一部分的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第一部分的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2.预习第二部分的内容。课件12张PPT。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第5课
探讨人物形象特点,对荆轲的人物形象进行评析。课堂学习讨论交流
一、出示问题,明确要求。
问题一:我们该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问题二:我们应怎样认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行动?
二、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课堂学习研读课文三、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交流成果。
问题一: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他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性格:深沉,刚毅,义愤。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视死如归。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课堂学习研读课文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其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问题二:我们应怎样认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行动?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史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其舍生忘死、不畏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荆轲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荆轲以暴制暴,是“莽夫”,其行为不值得称道。那么,在你的心目中,荆轲是英雄吗?
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辩论词,阐述你自己的看法,或驳斥对方的观点。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材料一 :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荆轲刺秦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肯定荆轲抗暴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是一回事,检讨燕太子丹的决策失误是另一回事。至刚易折,政治中的退让、等待、忍耐比勇猛的义无反顾有用得多。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性的艺术,《周易》中讲“灭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坚韧的耐力方可成事。凭着血气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者本人造成劫难,又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材料二: 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材料三: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材料四 :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课堂学习课堂小结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暴秦的正义行为,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我们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课堂学习话题拓展
精彩片段展示:
正方: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荆轲明知道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必死无疑,依然义无反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是伟大的英雄行为。 当时诸侯纷争,强秦不断袭扰其他诸侯国。烽烟滚滚,骨肉分离,百姓苦不堪言。荆轲弃生命于不顾,毅然一去不返,这是怎样的精神?这就是英雄的精神。
反方:历史之所以叫历史,是因为它是过去了的。对于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我们不能主观猜测。我们必须根据已掌握的历史资料进行合理地推断。 是的,荆轲是个不怕死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人。他只是一个为主效忠的奴隶,为他的主子也就是太子丹效忠。他并不具有真正的英雄精神。 布置作业2.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荆轲的部分。1.把片段描写或辩论稿进行修改润 色,整理到笔记本上。课件8张PPT。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第5课 1.赏析“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把握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课堂学习研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师生齐读第3~9段。
2.课文串讲。
重点词语:
涕:眼泪。 顾:不过、只是。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善:好好地。 把:握,抓住。揕:刺。 见:被。陵:侵犯、欺侮。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拊心:搥胸,形容非常痛心。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濡:浸湿、沾湿。
忤:逆。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迟缓。
反:通“返”。 竖子:对人的蔑称。
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 辞决:辞别,告别。
研读课文课堂学习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阐述,晓之以理;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於期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於期自刎献头,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研读第3-4段思考: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课堂学习研读课文1.研读5-6段思考: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和“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2.研读7-8段思考:(2)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和“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
1.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2.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他的刚烈性格。
课堂学习研读课文研读第9段思考: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2)这里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1)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歌声由悲凉到慷慨,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3)“易水诀别”的描写烘托悲壮、凄凉的氛围,突显荆轲重义轻生的英雄气概。
(4)a.抓特点:白衣冠;b.突重点:重点写荆轲和歌声;c.顾全面:在场人物都顾及,“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渲染氛围;d.有条理: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e.兼写景: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学习研读课文二、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师生齐读第10~18段。
2.课文串讲。
重点词语:
币:礼品。 振怖:惧怕。振,通“震”。 比:并,列。 使使:派遣使者。 唯:希望。 奉:两手捧着。
以:按照。 陛:殿前的台阶。 顾:回头看。
假借:宽容、原谅。 发:打开。 引:指身子向上起。
室:指剑鞘。 还:通“环”,环绕。 卒:通“猝”,突然。
兵:指各种兵器。 郎中:宫廷的侍卫。 提:掷击。
负剑:负剑于背。 废:倒下。 引:举起。
被:受。 就:成功。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课堂学习研读课文 提示:
(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 : 取—奉—发—把—持—揕—逐”;秦王:惊—起—绝—拔—走—击。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王“恐急”群臣“惊愕”“不知所 为”,衬托荆轲威慑秦廷;秦王“目眩良久”,衬托荆轲威武壮烈。
3.探究疑难问题。
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2.选择“求取信物”“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中的一个场面进行扩写,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