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fěi) 租赁(lìn) 山阿(ē) 长歌当哭(dàng)
B.黯然(àn) 迂腐(yū) 干练(gān) 殒身不恤(xù)
C.喋血(dié) 浸渍(zé) 攒射(cuán) 转弯抹角(mò)
D.莅临(lì) 尸骸(hé) 鞭挞(tà) 桀骜不驯(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 委曲求全 不径而走 刚健质朴
B.诧异 广有羽翼 礼尚往来 苟延残喘
C.跻身 肆无忌殚 飞短流长 引吭高歌
D.和霭 阴谋鬼计 苟且偷生 望风披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前不久,这里曾山洪 ,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垮塌,交通瘫痪。
(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 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艺术特色极为称道。
(3)她在胡同口附近走了好几个来回,还是拿不定主意去不去他家。她这时感到自己简直就像一只 在歧途的羔羊。
A.爆发 擅长 徘徊 B.暴发 擅长 彷徨
C.暴发 善长 徘徊 D.爆发 善长 彷徨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
B.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C.听到日本购买钓鱼岛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这虽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革命,但也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运动。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C.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D.2013年改革措施的关键在于强化执政力度,并对一些具体的节能降耗任务进行细化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课文(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二)“时间永是流驶……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完成7~10题。
7.第(一)节文字中“这样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是什么?
8.第(二)节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9.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
10.通读这两节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请愿者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鲁迅态度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
(有改动)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1.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1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1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15.把下面的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的短句,其中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 “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
16.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于《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下了下面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认为执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
一种结果是: 参考答案
1.A(B.干gàn;C.渍zì;D.骸hái。)
2.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
3.B(A.“三四里”是概数,不能在“三”和“四”中间加顿号,否则就成了三里和四里的意思了;C.书名号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不应加书名号;D.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4.B(“爆发”与“暴发”的区别见“积累拓展”。“擅长”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侧重“技能胜过别人”;“善长”是“擅长”的错误写法,因此自然选“擅长”。“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疑不决,侧重“犹疑”;“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根据语境选用“彷徨”。)
5.C(“出离愤怒”就是“愤怒到极点”的意思,用在这里语意重复。)
6.C(A.“提高”是一面性的,“是否”是两面性的,一面对两面不合逻辑;B.成分残缺,应在“和”前加“对”;D.“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句式杂糅,删掉“是十分重要的”。)
7.似人非人的世界。一些人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写此文以警醒世人。
8.“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付出的代价;“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果。
9.呼应上文“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烈士死难意义的肯定。
10.作者并不赞成这样的请愿,但他肯定烈士们英勇的精神,并对他们的牺牲感到可惜。
11.(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字,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2.(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
(2)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
(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13.(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
(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
(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
(4)“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的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14.(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名战士。
(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15.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此番“壮志”并不被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看好。(按照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先提取这个长句的主干作为一个句子,“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壮志’”,再将长句中的定语提出来作为一个句子。注意题目要求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
16.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向灭亡。
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准备。“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钩玄提要”(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基础知识,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课时
课前活动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 ) 大抵( ) 踌躇( ) 寥落( ) 绯红( ) 攒射( )
桀骜( )( ) 赁屋( ) 噩耗( ) 不惮( ) 尸骸( ) 虐杀( )
屠戮( ) 浸渍( ) 转辗( ) 殒身不恤( )
2.根据注音组词。
悼(dào) 辑(jí) 诧(chà) 斐(fěi)
绰(chuò) 缉(jī)
淖(nào) 揖(yī)
棹(zhào) 葺(qì) 咤(zhà) 蜚(fēi)
溢(yì) 喋(dié) 殒(yǔn) 黯(àn)
缢(yì) 谍(dié) 陨(yǔn) 谙(ān)
谥(shì) 牒(dié) 勋(xūn) 喑(yīn)
碟(dié)
蔼(ǎi) 挽(wǎn)
霭(ǎi) 冕(miǎn)
3.词语填空。
(1)向来·从来
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 听到的那样关键。
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 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2)寥寥·了了
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 无几。
②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 ,拿给孩子读,孩子也说不懂。
(3)暴发·爆发
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 。
②当我们遭遇不公或无理侵害时,不能把情绪的 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问题。
(4)干练·熟练
①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精明 、久经战斗的人物。
②大厨 的刀工让我们瞠目结舌。
4.解释词语。
长歌当哭: 桀骜:
菲薄: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课堂活动区
一、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和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划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是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问题设计
1.分析第一层(一、二)的思路。作者在第一、二小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试就对“必要”一词的理解,探究这一层的写作思路。
2.分析第二层(三、四、五)的思路。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布局的。
3.分析第三层(六、七)的思路。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4.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思考鲁迅的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四小节。
2.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课前活动区
1.文段默写。
真的猛士, , 。这是 ?然而 , , ,仅使 。在这 中, , 。我不知道 !
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 。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当时用 ,结果却只是 ,但 ,更何况是 。
苟活者在 中,会 ;真的猛士, 。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画出课文中的疑点。
课堂活动区
一、检查背诵(第二、四小节)。
二、找出文中重点语句。
三、讨论探究关键语句、疑点。
(一)分析第一、二小节
齐读第一、二小节,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2.作者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体现了什么?
3.“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应怎样理解?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二)分析第三、四小节
齐读第三、四小节,思考:
1.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4.“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有何含义?
(三)分析第五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作者在第五小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在第四小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小节中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四)分析第六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2.作者在本小节中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陶渊明。
(五)分析第七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应如何理解该句?
2.文后作者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这个“此”字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课堂小结
我的困惑:
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文相关资料
1.“惊心动魄的伟大”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象。
“这”究竟指代什么?我们知道,“这”在该句中充当主语,但要了解这个主语的确切含义,还必须看它所指代的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与该句紧密相连的那一句。可是,与“这”紧密相连的却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一般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
由于这个介宾短语的定语是一个内容较为复杂的主谓短语,所以有人根据这个主谓短语的中心词“女子”“转辗”,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持“正语”看法,有人依据这个主谓短语的补语“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持“反语”意见,还有人将前二者合起来理解,取“双关语”说。三种意见尽管在思想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语法结构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这”所指代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这个介宾结构使用是否妥当。笔者认为,应该删去“当”“的时候”,使“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主谓短语作主语,“这”所指代的对象就明确了。删去“当”“的时候”之后,句意不难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结构作“转辗”的补语,补语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无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心动魄的伟大”当是正语。
(摘自许振兴《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载《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0期,有改动)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我认为:一、这对偏正词组在语言形式上是互文,因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能当作两个事件的对比去看待;二、这对偏正词组在思想内容上表达的是鲁迅对“三一八”惨案制造者的一种本质性认识,因而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表面才能正确体会作者的原意,而囿于表面的历史则只能作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测。
具体地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根据上下文脉判断,其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无疑指的是刘和珍等女学生的遇难。是的,1926年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首的所谓八国联军的确未曾直接拿着屠刀参与3月18日的大屠杀,不过这一互文在这里的意思也并非无视事实强说外国帝国主义者直接地参加了这一屠杀,它其实是说:“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这样理解鲁迅的意思,根据有三。
(1)这样理解完全符合历史事实。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结队前往执政府请愿,其目的与反政府显然无关,而是为了反对日本等帝国主义者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可是,请愿群众却在执政府门前遭到段祺瑞政府的残酷屠杀。可见,段祺瑞政府的这一行动满足的是日本等帝国主义者的意愿,也就是说,“三一八”惨案的制造是“中国军人”的行动,更是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意志,所以“三一八”惨案在实质上便成为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中国封建军阀互相勾结的结果。
(2)这样理解有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作旁证。就在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之后的第五天,他又写了《如此“讨赤”》的杂文。在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京津间许多次大小战争,战死了不知多少人,为‘讨赤’也;执政府前开排枪,打死请愿者四十七,伤百余,通缉‘率领暴徒’之徐谦等人五,为‘讨赤’也。”(按:京津间的战争指1926年春夏间,受日本帝国主义指使的奉军同冯玉祥国民军在京津间的战争。当时奉军称自己对国民军的进攻为“讨赤”)在这段话中,鲁迅通过奉军和段祺瑞政府两方同称“讨赤”这一共性,将代表日本帝国主义意志的奉军的行为和动机同段祺瑞执政府3月18日的行为和动机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三一八”惨案中,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的合谋性质。
(3)这样理解于上下文意不仅可通,而且十分绵密。本文开篇所引《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那段话(即“当三个女子……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如果依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叹号以上的长句言“三一八”惨案中的被害者,叹号以下的句子说“三一八”惨案中的刽子手,它们构成一个具体场面中的正反对比内容,一方面赞扬了被害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无耻。其文思清晰谨严,其语意勾连有致。
(摘自黄忠顺《〈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问题之我见》,载《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10期,有改动)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冯雪峰)
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我,谈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华盖集续编》)中有几处不容易领会,现在照我的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
(1)原文第二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理解?又,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这样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实际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行动。——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的就正是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2)原文第四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这种最黑暗的统治和最反动的言论,可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使一切爱国者和人民都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尽头,说什么话也没有用了,只有举行革命;一种是一些爱国者和人民的革命分子被摧残了之后,全民族都被黑暗统治着,留下的爱国者和人民都悲观失望,民族就沉默地走到灭亡。也就是说,可以有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革命)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亡的沉默。
这是作者最大愤怒的表现,也是革命的号召。在发生惨案当天作者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的一些话,就可以说明这段话的意思,例如: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3)这篇文章以及前后几篇中,鲁迅先生都不以请愿为然,他是正确的吗?
照我了解,鲁迅先生是完全正确的,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究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实际的效果是决不会有的。当时,我们的党就一方面领导着群众的一切爱国运动,一方面时刻向群众指出反动政府的实质,指出对反动政府不能存在幻想,同时更指出必须进行比请愿之类更彻底的爱国斗争,以教育群众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热烈参加和支持,那是不用说的;同时,他指出向反动政府请愿极少有效果,这在提高群众的认识,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到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确的,是和共产党的战斗态度完全一致的。他在当时写的《空谈》一文中所说的像下面这样的话,就正是他的正确的战斗的态度的表现: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再者,鲁迅先生虽不以请愿为然,但对于请愿群众是始终同情和支持的,看同一文(《空谈》)中下面这两段话就最明白: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不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枪,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钩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到的。
这不仅说明鲁迅先生完全以最鲜明的态度站在群众的方面,而且像这些话以及当时发表的好几篇文章,这样及时地、最尖锐地揭露了人民敌人(包括反动文人如陈源等,他们诬蔑群众去送死,又诬蔑群众领导者,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的凶毒和阴险,对于当时群众的斗争是最必要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选自《文艺学习》1954年8期,有改动)
4.关于杨荫榆
杨荫榆之死
历史如潮汐,前涌、后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涌时汹涌澎湃,后退时遗下一片白沫。不久白沫消散,沙砾间留有彩色的珠母贝,间或也有蚌珠混杂在泥沙里,还有一些闪光的海月(一种海贝),被深埋着,有时历经狂风暴雨和巨浪疾卷,又被潮汐冲刷出来,展示出它不同于沙砾的闪光的一面。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责备过当时任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开除了刘和珍等六名学生。鲁迅先生赞扬了刘和珍在反抗那“广有羽翼的校长”的斗争中的桀骜锋利的精神。七十余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悼文依旧如长明灯盏,祭奠于为反帝反封建而牺牲的热血青年们的灵前,杨荫榆在那场大风暴后悄然南下,移寓苏州,在人生道上继续走她自己的路。这位在191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又深造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1938年在姑苏吴门桥,以其娴熟的日语痛责日寇的强盗行径,终于被一名日军军官开枪射杀,尸体被抛入城河,河中漂流出淡淡的血痕。时隔半个世纪,这血痕于流逝的时光中洗成绯红,幻成杨荫榆端庄而严峻的形象,屹立于嗜血成性却终被战败的侵略者前,屹立于爱国的仁人志士英魂群中。
杨荫榆在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之前,她的半生光阴就是在学校的女生宿舍中度过的,她受到的教育和浸透在她意识中的就是读书求知。当她成为一校之长时,自己的立身处世之道就自然地成为她管理学生的唯一标准。当她用这条标准去衡量并处理刘和珍等学生时,便站到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对立面去,受到进步舆论的谴责和反对,于是她引咎去职,来到家乡无锡的近邻苏州执教鞭,先后在苏女师、草桥中学、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日语和教育学课程。她同苏州的名教育家俞庆棠女士和韩素芬女士等交往,创建过“二乐女子学术社”,担任社长。她像同时代中年以上知识界的新女性一样,朴素地挽一个发髻,穿一袭蓝竹布旗袍,春秋两季外罩一件对襟毛衣。她习惯依旧,对学生十分严格,即便是选修课程,也不准稍有松懈。当年一位在东吴受教于杨荫榆的学生吴兆基,如今已届耄耋之年,是苏州大学的退休教授,捋着他飘长的美髯,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喃喃说:“学生们都敬重她,她是一位严师。非常严肃,非常严格。”
旧社会知识界中有造诣的女性,不少是独身者,她们的婚恋观无从探索,她们只是勤奋地投身于事业,杨荫榆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一生未论婚嫁,只是献身于她的教育事业。她生性孤高,喜欢离群索居。苏州城西盘门一隅,素被苏州人谑称为“冷水盘门”,喻其荒凉。杨荫榆却就在这地方用私蓄砌起了二幢青砖小楼。远眺灵岩、天平诸山,近观盘门三景,暮听寒山钟声,度着那淡泊宁静的生涯。“九一八”的炮声扰乱了杨荫榆的生活。苏城沦陷,杨居吴县香山,旋即返回旧居,旧居已非旧观。杨耳闻目睹日寇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她一扫平日斯文气质,奔诣盘门外日本领事馆严词斥责,日寇为其正气所慑,并顾忌她列身中国名流的社会地位,凶焰不得不有所收敛。一时,杨荫榆家成了邻近妇女为免遭凌辱的避难所。此后,杨又屡屡为邻近居民被杀害事去日军司令部论争,终于激怒了野兽们。一天,日军司令部遣员请杨荫榆去吴门桥商谈赔偿事宜。杨荫榆行至日军官坐桌前,谈未数语,日军官即从桌下拔枪射击,当时目击者为同行之邻居薛妈。薛妈返回后将情况告知东家,东家即为至今健在的吴兆基。
烟云岁月。吴门桥地处盘门三景之中,昔日“冷水盘门”如今已成热闹去处,游人如织,舟楫如梭。在如画的景色中,血痕已不可见,唯三层青砖小楼尚存。
杨荫榆遗体传被营造过她家小楼的木匠师傅捞起,草草殓葬,与乱冢为伍,已不可辨认,黄土一抔,荒草茫茫,唯晨鹊暮鸦相伴。
陶潜《拟挽歌辞三首》中有句:“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杨荫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并在关键时刻又不失其中国人之骨气;虽有瑕疵,犹为美玉,亦难得矣。
(选自《瞭望》1988年第20期,作者:俞明。有改动)
点评:纵观杨荫榆的一生:镇压进步学潮,的确是一个污点;但面对日寇的暴行,她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正义。一个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是多面的,决不可凭某一件事就对这个人盖棺定论,全盘否定。杨荫榆终以她的正义和无畏的精神,给自己画上了一个绚丽壮美的句号。仅此一点,就已为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应该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物。
课件10张PPT。纪念刘和珍君第7课 鲁 迅第一课时纪念刘和珍君第7课教学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入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民众的血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次耻辱!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篇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课堂学习生字生词:
徘徊 大抵 踌躇 寥落 绯红 攒射 桀骜赁屋
噩耗 不惮 尸骸 虐杀 屠戮 浸渍转辗 殒身不恤
易混字词:
悼念 /泥淖 通缉/辑录 诧异/叱咤 喋血/间谍 和蔼/暮霭
黯然/谙熟 挽歌/冠冕 陨石/功勋 斐然成章/蜚短流长检查预习课堂学习整体感知
提示:
(1)第一层(1、2节),交代写作缘由。第二层(3-5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层(6、7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2)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①预定《莽原》全年—要求进步、追求真理;②反抗校长—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③参与请愿并遇害—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思考:
(1)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划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课堂学习整体感知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是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刘和珍,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沉痛悼念、真挚尊敬。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谰言。
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或“无恶意的闲人”),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写作目的:悼念刘和珍等人,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课堂学习深入探究
一、问题设计
分析第一层(一、二)的思路。作者在一、二小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试就对“必要”一词的理解,探究这一层的写作思路。
分析第二层(三、四、五)的思路。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布局的。
分析第三层(六、七)的思路。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思考鲁迅的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课堂学习深入探究
二、合作释疑
3.这一层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来展开思路的。
4.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盖不住血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讨论点拨后形成以下纲要:课堂学习课堂小结
文章的框架:
七个小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小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
第三~五小节是“记念”的主体,
第六、七小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的内在思路:
文章的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四小节。
2.找出文中难懂的句子并探讨其含义和作用。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课件9张PPT。纪念刘和珍君第7课 鲁 迅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交加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了本文的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课堂学习品读探究(一)分析第一、二小节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作者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体现了什么?提示:体现了作者认为自己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课堂学习品读探究
3.“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应怎样理解?提示:意思是敌人的凶残、下劣远远超出“我”的意料。“中国人”指反动派。4.“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即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有何含义?提示: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关系的复句。意思是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课堂学习 品读探究
一、分析第五小节 思考:
1.作者在第五小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了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小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小节中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而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的凶残。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代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动派的暴力行为及其丑恶嘴脸。 课堂学习品读探究
二、分析第六小节 思考:
1.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用煤的形成类比请愿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 2.作者在本小节中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学生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的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课堂学习品读探究
三、分析第七小节 思考: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应如何理解该句?提示:该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是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的鼓励下,更加勇猛地前进、斗争! 2.文后作者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这个“此”字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此”的内容包含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而前行”的决心。课堂学习 课堂小结
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抓取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
(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