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06: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②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4.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5.“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①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③削玉开,君看母笋④是龙材⑤。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⑥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所作。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材,比喻不平凡之材的⑥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箨落长竿削玉开”借物咏志,新笋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晶莹如玉,茁壮挺拔,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更容一夜抽千尺”,“更容”为“假如容许”之意,表现新笋不甘埋没于园泥,要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暗喻诗人未泯雄心壮志。
C.“茂陵归卧叹清贫”化用典故,诗人以因病免官、归卧茂陵的司马相如自况,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失意苦闷、贫困潦倒的生活。
D.“鸟重一枝入酒尊”,诗人发挥想象,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映入酒樽之中,表现了自己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
7.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文与可墨竹
苏轼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余①,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②。
【注】①苏轼曾赞文与可有诗、词、草书、画四绝。②龚隗:比喻阴阳两隔者之间的默契、知己交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即赞美文与可,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
B.“三昧”“象外”表明文与可画竹时不为物累,注重神似,深得画竹真谛。
C.人们视文与可的画作为珍宝,但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欣赏理解。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一反平常认知,认为生死相隔,也能演绎出知音的故事。
9.“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画中墨竹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州杂诗①(其五)
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骦③。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释】:①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因受牵连被贬华州,因躲避战乱到达秦州,用诗书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即《秦州杂诗二十首》。②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③骕骦(sù shuāng):良马的名称。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自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数以万计的良马被带到中原。
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
C.诗歌勾勒出老马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于苍茫天际,萧萧长鸣的形象。
D.本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诗人将深沉的情感寓于诗中,意蕴丰富。
11.请结合三、四两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13.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16.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8.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9.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 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20.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22.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柏行①(节选)
杜甫
忆昨路绕锦亭②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古柏的咏叹之作。②锦亭:指成都杜甫草堂,因紧靠锦江,且草堂中有亭,故称“锦亭”。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回忆起成都的武侯祠,描写祠前古柏高峻,郊原古朴,庙宇深幽,门户开敞的画面,一派静谧肃穆之境。
B.后四句描写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虽然盘踞高地,落落出群,正直伟岸,却饱受烈风吹撼,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
C.诗歌前后分别描写两地古柏,曲尽体物之妙;由虚入实,时空交替,承转自然,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
D.诗歌用词精妙,联绵词“崔嵬”“窈窕”以及叠音词“落落”“冥冥”的运用,既突出了景物特征,又增强了音韵美。
24.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翎雀歌
虞集①
乌桓②城下白翎雀,雌雄相呼以为乐。
平沙无树托营巢,八月雪深黄草薄。
君不见旧时飞燕③在昭阳,沉沉宫殿锁鸳鸯,
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
【注】①虞集:祖籍四川仁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巿)人。一生多在元大都任职,晚年才回归故里。②乌桓: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③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受君王独宠。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从白翎雀入笔,描绘出白翎雀双飞双宿、其乐融融的生动场景。
B.三四句写沙漠中环境恶劣,没有树木可以构巢筑穴,气候条件也很差。
C.作者将白翎雀与失意宫女相比,突出了白翎雀虽身处苦寒却仍然快乐。
D.本诗着意细节刻画,在末尾点出诗歌主旨,和一般的咏物诗套路一致。
26.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琅玕(láng gān):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如珍珠。裴回:徘徊。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点出了送别友人的时节和地点,照应题目,营造了离别的氛围。
B.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
C.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
D.这首诗移情于物,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28.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黄鹤”和“凤”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①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0.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同: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异:①郑诗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②王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也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这两首诗在题材上的共同之处,都属于咏物诗,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是相同的,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郑诗中的竹生长的环境恶劣(“立根原在破岩中”),经历众多的危难(“千磨万击”),而又“还坚劲”,写出了竹的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写竹就是写自己,竹的生长环境就是诗人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竹的坚贞就是自己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王诗第一、二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第三、四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第五、六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第七、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结为岁寒之友,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诗人把它象征为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了对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突出其具体形象特点。诗歌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首联“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描写了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颔联“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体现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3.A
4.D
5.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表达对所有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错误。此词托物寄意,由积翠岩擎天柱景观,触发想象,殷勤慰问岩石,间接亦是慰问岩石主人。
C.“却仍有其功用”错误,是表明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的心酸遭遇。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错误。杜甫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本词是怀才不遇的叹息与得遇知音大展宏图的希冀。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此“石”为实景。
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此“石”为实景。
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此“石”为实景。
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自古以来的寒士们,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
将友人名字(“赵不遇”)嵌进诗句以安慰、祝愿友人未来可遇。由石而人,仔细思考悟得:此乃从古至今常见现象,写出达观心态。
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补天石之材、翠岩屏、甘泉乳、暖热歌舞等句,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能遇的自信、期待、渴望;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被折、补天石被弃、野烟荒草、敲火苦、磨角去等句子,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尚不遇、最终可能不遇的不满、担忧、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阕前四句,写积翠岩未尽其用,流落山中,与下阕千丈翠岩甘泉滴水,游人欣赏能尽其用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自身与友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在艰苦环境中仍希望能尽其才报国的信心。“不遇”用双关手法,既指友人赵不遇,又指怀才不遇的志士,说他们会有时遇,表达对友人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祝愿。
积翠岩经历了风雨吹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词人也经历了种种官场的流言、生活的困顿等的折磨,身形俱疲。结合注释内容“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分析,与赵不遇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而立。神奇的是,岩中有甘泉流出,泉流澄澈,清脆悦耳。这“弃石”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是它存在意义的另一种实现。意谓以积翠岩的遭遇推想,如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
6.D
7.①《其一》写新竹,将新笋比喻成削玉,新竹脱却尘泥,拔节千尺,诗人以新笋自喻,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②《其四》写古竹,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诗人以司马相如自况,对比老竹,表现了自己抱守清贫的不甘与无奈,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万端。
③两个意象都寓示着身处逆境而坚韧挺拔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技巧的能力。
D.“想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错误,“鸟重一枝入酒樽”一句未采用想象的手法,诗人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结合前一句可知,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是写实,表现的是静谧安闲的心境,没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之意。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两首诗歌中“长竿”(新竹)与“古竹”的特点来赏析。
先看《其一》中的“新竹”。
这首诗中,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这是写笋的外在美。后两句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在美。“更容”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所以借助诗中的“新竹”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再看《其四》中的“古竹”。
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坚韧,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会改变自己为人品格。
由此可知,这两个意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托。
8.A
9.第一问:竹子似乎每时每刻都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荒诞离奇超乎常法之外。
第二问:蓬勃生气;呈野生自然之态;有个性,不同一般。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错。“游戏得自在”是写人物酒脱自在的特点,也是对人物画风的评价,并非细致入微的描写。
故选 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一句,联系并序内容,可知描写的是画中之竹。“时时”一词,揭示所画之竹荒诞离奇,在于它似乎每时每刻都会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
画中之竹,“荒怪轶象外”说明所画之竹的不同一般,姿态奇特;
“时时出木石”说明所画之竹显得格外蓬勃、富有生命力,呈野生自然状。
10.B
11.①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期待。②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伤感。③年华老去的痛苦。④对国家战乱的担忧。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理解错误,“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的大意“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由此可知,“浮云连阵没”是正面描写,“秋草遍山长”是侧面描写。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孀。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大意是说: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啸孀。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2)这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诗歌后两联中,“龙种“老”等词写出了良马已老,突出年华老去的痛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军中战士虽老残,但仍想驰骋沙场,为国立功。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担忧。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
12.C
13.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C.“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错误,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说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14.D
15.C
16.(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思念。(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4)细节刻画:写梦中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李白的到来”错误,只有“告归”,没有“到来”;“令杜甫感到局促”错误,“局促”形容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
B. “写出了行路艰辛”错误,“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
C.“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错误,“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浮云漂泊不定,李白如浮云一样也漂泊不定,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达官显贵与李白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17.D
18.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个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形象的能力。
A.“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错误,应该是表达对红梅的赞美。
B.“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表达不愿趋时的情感。
C.“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恐”等都是人的行为意识,此处用来写“红梅”,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红梅人的特点,展现出红梅不愿意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结合注释“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可知,这里使用典故,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是说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而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综合全篇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是“红梅”,诗人以红梅自托,托物言志,诗中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所以又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9.C
20.(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以及手法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直接抒发了……”赏析错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只不过带有想象的意味。还有,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能力。
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
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21.D
22.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还表达出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
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家万里”“归无计”,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
23.B
24.含义:古柏的正直伟岸,不仅有神明的呵护,更是大自然的功劳。
感情:诗人借物喻人,古柏的正直伟岸象征诸葛亮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美。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错,情感误读。后四句写古柏盘踞高地,受烈风吹撼,却赖于神明之力与造化之功而保持着正直伟岸,表达的是对古柏的赞美。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意思是: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不为烈风所拔,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曰造化功。
本句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古柏的高耸正直来写人的正直,用丞相祠内的古柏表现诸葛亮的品质。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
诗人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诸葛亮。诗写古柏古老,借以兴起君臣际会,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5.D
26.①内容上,写出了被禁闭在后宫的妃嫔们在秋天深夜难以入眠、在春日白昼也孤寂无聊的场景;②手法上,运用想象、反衬,以春日里风姿绰约的芍药花突出孤独幽怨的妃嫔形象:③结构上,以景结情,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在末尾点出诗歌主旨,和一般的咏物诗套路一致”理解错误,诗歌结尾没有点出主旨,而是以景结情,在前后的对比中,含蓄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的主旨。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应从不同角度赏析。
从内容上看,由“君不见旧时飞燕在昭阳,沉沉宫殿锁鸳鸯”可知,描写对象是被禁闭在后宫的妃嫔们,“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是对深宫环境的描写,“芙容露冷秋宵永”写的是凄冷的夜景,“芍药风暄春昼长”是写春景优美但宫女感觉白昼很长,两句写出宫女孤独寂寞,难熬日夜。她们失去了自由,没有爱情,耿耿秋夜,倾听着露滴芙蓉,长宵难寐;慢慢春昼,眼见是花红蝶舞,而自己却孤寂无聊。她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难以排遣那无尽的凄苦与幽怨。
从手法上看,“芍药风暄”环境宜人,春日里风姿绰约的芍药花美丽异常,以此反衬被幽禁的宫女,突出她们难以排遣的凄苦与幽怨。
从结构和主旨上看,这两句在诗歌结尾,内容又是环境描写,因此从结构上是以景结情,含蓄表达诗歌主旨,即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
27.B
28.“黄鹤”喻指友人,黄鹤振翅西飞喻指友人远离,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祝福;“凤”喻指诗人自己,“凤无琅玕实”喻指自己没有贵重的礼物送给友人,包含着诗人的遗憾。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的相思离愁之情。
解析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 “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理解错误,“黄鹤”这一意象不是写实,是诗人把友人想象成黄鹤。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意象内涵的能力。
前两联“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意思是说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可见这里的黄鹤并非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喻指好朋友即将远离,诗人没有过分渲染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而是满怀的关爱,可见友谊之深厚。
颈联和尾联“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意思是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诗人再次使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凤”,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无理无相赠,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可见离愁之深,再次凸显友谊之深厚。可见两个意象,两个比喻修辞,精妙达意。
29.B
30.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错误,并非洛阳的荒凉衰败,而是自己的贫困狼狈。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