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备考-回忆性散文如何写
回忆录的写法比较自由、灵活,可以顺叙,也可以倒叙;可以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为主;既可写一个历史阶段, 一个完整过程,又可截取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既可在叙事中包孕感情,又可以浓重的感情直接抒写;可写成自传体,通信体,也可写成倬文、琐记、散记等等。
写回忆录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件,不能面面俱到地铺叙。写人要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般应先通盘考虑一下自己的经历,从中选出有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材料,再对它们斟酌审定,择其一两个典型事例作重点,同时确定出要表现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有层次、有重点地写。而这一两个典型材料,正是集中地表达中心的关键。一件事中,只有详细地展开对典型材料的写细、写深、写透了,才能使读者对事件的主要部分有具体真切的印象。对事件的全貌则只简略地作些概括介绍。
通过这样全局与细节的结合描述,就可把所写的事件表现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写回忆录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真实性和亲切感。实是回忆录的灵魂和生命。写作中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把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地名、人名、时间等都要核对无误。
所谓回忆性散文,这并不是一种单一文体, 它不是一种文学体裁。你首先得明白什么叫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不然你永远都不知道是怎么划分的。回忆性散文如何写得情味动人?
主题方面:
1.能围绕一个值得回忆的人展开记叙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清晰,性格、精神品质突出;
2.在叙事过程中,能倾注自己真挚的感情,明朗地表达或蕴含自己对所写人物的情感,中心突出。
3.不限定题材所表达的感情,伤感、怀念、高兴都可以,但整体必须逻辑清晰,能表达良好的个人愿景。
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1、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
2、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选材方面:
1.书写对象:选一个已去世或分别许久、近期没有联系(时间或空间上已远离)的人。
2.材料可以是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若干片段的剪辑。
3.必须写真人真事。选材要力争做到真实性强(足够真实可靠),同时又具有文学性(选取能打动读者、有感染力的典型事例,有故事性,甚至戏剧性);
4.选材最好从生活中细小的事件中来,以小见大,多角度选材;多写平凡的事例,坚决抵制假、大、空的事例,选材尽量避免老套。
写作手法方面:
1.回忆性散文要突出“回忆性”,注意把握任何描写都是为丰富人物形象内涵,应广泛使用而非重复使用的原则。
2.对所回忆的人物必须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等),可以辅之以环境描写、侧面描写,也可用正衬和反衬的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3.要从细微处下笔,可适当想象,弥补细节之不足,但不能过于虚构,否则无法突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4.写作态度要真挚,文章的语言要朴素,无需添加华丽的词藻;运用修辞手法要适当、适量,以避免对感情描写的减少。
5.首尾呼应,写文章过程中要有点题意识,时时刻刻加强主题。
6.题目——可以选用“回忆某某某”或自拟的有深刻含义的题目。
一般来说,回忆性散文的开头,最好是开门见山,指出你回忆的人或事。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1927年4月28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回忆性散文的开头不必太长,只要简明扼要就行。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7.倒叙作为开端,开门见山,奠定主题和基调,比如:十年前的今天,父亲过世了。
倒叙,是我们写回忆性散文的一种惯用的记叙顺序。既然是回忆,那么常常是从现在写起,接着穿梭回过往的。例如著名散文家宗璞的《水仙辞》,就是从窗前的一盆水仙花开篇,接着由此展开回忆,进入倒叙,思念自己一个逝去的、喜欢养水仙的朋友。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8.特殊的引子开头。比如:无意的发现一张黑白照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或者礼物什么的。有点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意思。然后文笔蔓延开去,成铺展之势。
9.伤感而凄美的抒情句子开头,吸引人眼球(也可以写的大气磅礴、震撼华丽)。不过这要求文章整体字句流畅唯美,如果把握的好,可以在富有文采的句子里不会显得落窠臼、老套,感情也会在里面自然流露不见雕刻之举。这种写法有点诗歌散文的感觉。
10.用现在的结果和以前的画面开头。例如:今天,我们分手了。还记得十年前,我们的初遇的时候。等等之类的(自由发挥) ,这种对比很有杀伤力和时空转换感。然后再接具有代表性的回忆片段。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不过,回忆的基调一般是沧桑的、伤感的,真实的情感很重要,文章以情感人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如《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如果文学作品是说话,是说话的延长,散文就是谈天,是谈天的延长。散文的特色在一个“散”字。“散”的意思是:拘束少,刻意加工的成分少,没有非达到不可的目的。散文犹如散步,不必每分钟一定走多少步,不必沿一定的路线,不必预定一个终点。犹如谈天,事先并未预定要产生结论,也未曾设计起承转合,乘兴而谈,尽兴而止。当然,散文也要有结构,而且有些散文家特别考究结构,然而,写散文可以用心经营布局,也可以不必,这个“不必”是散文的权,非小说剧本所可效法。古人说写文章是“行云流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只有散文当得起。还有,散文即使考究结构,它的结构比起小说剧本来究竟简单,也必须简单,小说剧本的种种吸引读者观众的手法,对散文多少不宜。
散文的另一特色是作者可以直接表现他自己,以非常主观的态度发言。请注意,散文“可以”如此,而非“必须”如此。但若写小说编剧本,则几乎“必须”间接表达。散文里的“我”多半是作者自身,小说里的“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充其量只是作者的代理人。大部分剧本中连作者的代理人也没有,作者对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不论正反忠奸)都同样尽心体会,同样忠实,同样喜爱,也都同样不代表作者自己。因此,萧伯纳才说他和莎士比亚都是“没有灵魂的人”。散文则在这方面自由得多也坦率得多,朱自清的《背影》是直接写他自己的父亲,徐志摩的“康桥”是他自己眼中的康桥。散文中几乎“必须”由作者直接介入,有作者的气质、思想,并且真情流露。所谓“文如其人”,也只有在读散文时最容易印证。
散文的题材也最广。议论、写景、叙事、抒情,几乎一切材料都可入手。比较起来,散文兼容并包,排他性不强,小说剧本选材就要严格得多。用桃核刻一艘船,船上有《赤壁赋》全部人物,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对联,这材料如何写成小说?除非放大增添情节。这样的材料小说家不要,散文家要。男女同学挤在面店里吃午饭,又香又脆的烧饼噼啪响,芝麻从男生嘴边飞入女生的面碗里,在戏里演出来谁看得见?戏剧编导不要,散文家要。在小说里轻易不可议论,涉及议论,就有人说是用口号代替文学技巧;在戏剧里尤其不可议论,否则人家会说是化装的政治演讲;散文则可以任意议论,甚至可以从头到尾都是议论。
由于散文有上述各项特色,散文成为用途最广、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文体。一连多少天不看小说不看戏的人很多,一连多少天不看散文的人很少,他总会看信、看报。一生不写小说不写剧本的人很多,一生不写散文的人很少,他总要写信、记日记。散文家可以不写小说,小说家一定要写散文,小说中的记叙和描写都是散文。散文家可以不写剧本,编剧家一定要写散文,因为对话是散文,人物分析、场景介绍也是散文。
散文虽然包罗甚广,但是,若把“用文字表现意象”这个定义提出来,它的范围立即缩小。我们常见的议论文是不通过意象的,一般记叙文只有零星的意象,这样,抒情和写景的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成分。诉诸意象的散文不复是大众日常应用的散文,而是作家的专门技能。没有意象的散文可能仍然是很好的散文,但是你大概不愿意只会写这种散文,而且没有意象的小说恐怕是失败的小说,而没有意象的诗为“不可想象”的诗。
当我在报纸写专栏时,我曾说,如果谁想写文章而又写不出来,不妨在稿纸上先写下一个“我”字,下文可能与之俱生,那时,我心目中所设想的就是散文。至今,“我”的意见没有多大改变,散文“有我”,写作时可以强烈地意识到“我”,而不必存心迁就读者。“我”今早上学时太匆忙,拿着妹妹的车票去赶车,几乎不能过关,心里惦记着妹妹,不知道她的运气如何,她一定拿着“我”的车票。这是散文。“我”今天经过巷口,抬头一看,奇怪,这棵老柳到了秋天反而比春天好看。这是散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寂寞环绕着我。”这也可以成为散文。当然,这一切最好通过意象来表现。
散文是如此“有我”,以致,如果你不喜欢谁的散文,你就不会喜欢那作者本人。作者如果有什么缺点,像伪善,心胸狭窄,傲慢与偏见等,都会在这样的散文里流露出来。散文的作者既然没有捏造一个人物出来替他受过,则后果只有自己承担。历来讨论写作的人都劝我们要学作文先学做人,要在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以及知识见解各方面有水准,站得住,因为读者要从作品里看见这些。
一篇散文怎么组合它的意象?散文的形式问题最易解决,它自由;但也最难说明,它不定形。首先,一篇散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要看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散文的内容有“有事件的”和“没有事件的”之分。有人说散文和小说的分别是,散文没有故事,而小说有。散文虽然多半没有故事,却可能有“事件”,事件和故事的分别大约是事件是故事的片段或雏形,不完整,或过于简化,老残游湖并未发生任何事件,倘若他被船夫大敲竹杠,这就有了事件。如果湖心翻船,几乎淹死,而翻船又出于“敌人”的阴谋,买通船夫制造“意外”,这就是故事,这样的题材已非普通游记所能容纳(除非是《西游记》那样的游记)。有事件的散文和没有事件的散文,内容不同,结构也不同。老残游湖偏重描写风景,作者所要处理的是空间,意象组合采取罗列式,宛然如画。苏雪林的《未完成的画》也写景,写晚霞的美,但晚霞马上就要消失,她本想把晚霞画下来,但是她为晚霞的美所吸引,看呆了,直到晚霞消失也没有落笔,这就有事件在内。作者在事件中写景要处理时间,随着晚霞的变化,意象以“后浪推前浪”的方式涌现。
除了意象在空间内罗列和在时间中涌现以外,作家还常常把“同调”的意象配置在一起,使之协同一致,相得益彰。“人面桃花相映红”,少女的脸和桃花都很娇艳,两者调子相同。我们走进装饰考究的餐馆常常可以发觉室内有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窗帘是宝蓝色,餐巾是宝蓝色,透明烟灰缸的底部有宝蓝色的商标等。同样的设计可以用在意象的组合上。
另一种设计恰恰相反,把效果迥异的意象配置在一起以产生对比,“马后桃花马前雪”“白山黑水”“死去活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是,“大漠孤烟直”是直线,必须配上“长河落日圆”的曲线,两者才更加凸出。我曾描写一个场景:满屋色彩鲜艳的花,于是女主角在这间房子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使我煞费踌躇。我知道她的衣服上不能再有花朵或花纹,除非想弄得眼花缭乱。我决定让她穿一身月白,外加一条黑沉沉的长辫子。
散文好比“我是天空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这片云的形状是自然生成,但有些巧云是出于织女的设计。巧云虽巧,到底仍是一片浑然舒卷自如。
文题呈现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成长路上有多少记忆曾温柔了时光,温暖了岁月吗?它们如长夜中的繁星般璀璨,如短暂一现的昙花般令人眷恋,如夏夜的一缕凉风般让人心旷神怡……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合上你疲惫的双眸,给大脑一个放空的机会,任由思绪驰骋,找寻遗失的过往,把曾经的感动唤醒……
请以“悠悠时光悠悠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时光”和“情”,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记忆长河中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一提起就能牵动情感的故事。
以“悠悠”修饰“时光”和“情”,意在突出一份情感经过时间洗礼愈加隽永动人。作文审题不难,只要扣住时光和情感的悠远绵长进行选材即可,祖孙情、亲子情、师生情、同窗情、邻里情等皆可入文。
想要写好这类带有回忆性质的作文,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动人的细节,以写出悠长的情味,带给读者怀念和感动。
悠悠时光悠悠情
窗外,秋风吹过,成群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这一片片黄叶是否在警示人们,时光就像它们一样,一旦枯萎,就会消失?
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我回到家,站在门口,下意识四处环望,却看不见那熟悉的身影。一张和蔼慈祥的面庞浮现在脑海,我眼中浸满了泪水……(开篇有些拖沓,建议整合。)
儿时,父母工作忙,我总是一个人在家,陪伴我的只有那鱼缸中轻微的“咕嘟”声。邻居李爷爷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我一个人在家有危险,就借着送饼干、送水果等一系列由头不时来看看我是否安全。妈妈知道了非常感动,她数落我:“你个小馋猫!拿了爷爷的东西也不知道让爷爷进来坐坐!”李爷爷听了也乐呵呵地笑了:“见外了,我的儿女和孙子都在外地。我是把这孩子当孙女看啊!”(可转换人称,缩短与写作对象之间的距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李爷爷是真的把我当作亲孙女看待了。放学后,漆黑的楼道里总有李爷爷和他门前的灯等我回家。
有一回,马虎的我没带家门钥匙,哭着去找李爷爷求助,却赫然发现他还站在楼道里,原来每天我转身上楼后,李爷爷都要等着我进了家门才肯回去。见我哭着跑下来,李爷爷一惊:“哎哟,没事没事!来,先到爷爷家写作业吧。记得给你爸妈打个电话,别让他们担心。”进了李爷爷家,我见到了他的老伴李奶奶,她也是一位温柔的老人。我吃着东西,好奇地打量两位老人的合影,天真地想:“等我长大了,也要给他们拍照,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如果能加入“我”一人在家以及穿越楼道时的孤独与恐惧,更能突出李爷爷的善良。李爷爷一直以来默默地守护“我”也是一个动情点,建议增添细节描写。)
时光流转,李爷爷脸上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身体也日渐虚弱,但他对我的守护却未曾改变。直到前段时间,李爷爷做心脏搭桥手术,楼道重新陷入了黑暗。我不停地告诉自己,爷爷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直到单元楼门前贴了讣告,我才后知后觉地飞奔上楼,敲响了那扇门。开门的是李奶奶。“孩子,老头子走了,我也要去和儿子一起住了。以后记得把钥匙挂在脖子上,这样丢不了……”我看见李奶奶泪流满面的样子,眼前也逐渐模糊。那扇门关闭了,再没开启过。两位老人天人永隔,而我那样敬爱的李爷爷,默默地、永远地离开了我的世界。我放声大哭,妄图用泪水找回记忆的碎片。(若能插叙一段对李爷爷的介绍,更容易理解他给予我的关爱。)
时光悠长,情分深藏。我知道,不会再有一个人让我这样遗憾,楼道里,也不会再有一个人这样驻足守望。
“我不会忘记的……”我默默地说。
感谢时光中的这位老人,让我体会到了无私的爱。(结尾是明确题旨、表达感悟、升华情感的地方,但目前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情感的表达不够浓烈,语言还需再斟酌。)
修改建议
作文写了邻居李爷爷和“我”之间的故事,表现了李爷爷疼爱“我”、关心“我”的形象特点。
选材以小见大,真挚动人。
但建议将叙述人称调整为第二人称,这样可以拉近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李爷爷出场前的铺垫不够,细节描写略显单薄,导致李爷爷这一人物形象无法打动读者。
另外,开头结尾也不够精彩,情感的抒发不够感人,建议语言再斟酌。
悠悠时光悠悠情
窗外,秋意渐浓,偶有几片树叶随风飘落。这些落叶如同时光给予我们的警示,凋零往往猝不及防,一如您的突然离去……
儿时,父母工作忙,我常常一个人被反锁在空空荡荡的家里。随着父母的脚步声渐渐消失,我内心的恐惧与时俱增,似乎只有蜷缩在角落才能得到一点安全感。家里的丁点声响都会被我无限放大,恐惧总会快速蔓延至周身的每一个细胞。但这样的恐惧没有持续太久,不知何时起,门外总会时不时传来您关切的声音。“囡囡啊,还好吧?”“囡囡,别害怕,爷爷奶奶就在楼下,你一跺脚我就上来了!”……这满含关切的话语如一缕缕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李爷爷,您成了那段岁月里,我内心最坚实的依傍。
您已年过花甲,和老伴居住在我家楼下。您很喜欢孩子,可惜儿孙都不在身边。所以每次在小区里碰到您,您总喜欢和我聊几句。
上学以后,我的胆子似乎并未见长。一个人穿越漆黑的楼道又成了我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阴霾。我总是把脚跺得震天响,似乎这样就可以驱除一切恐惧。又是一个独自归来的夜晚,我发现往日漆黑的楼道竟投射出了明亮的光。有灯了!我满心欢喜,一口气爬上了三楼,等待我的正是您微笑的脸庞。“囡囡,爷爷给你亮起灯来了,以后就不怕了吧!”我高兴极了。从此,因为有您的守候,放学晚归的路不再漆黑、漫长。
难忘那次,因为没带家门钥匙,我哭着下楼找您求助时,才赫然发现您每天竟然都要等我进门才转身回家。那一刻,一股股暖流似要冲出眼眶,但这回不是因为恐惧,亦不是因为悲伤。
四季轮回,岁月更迭,我渐渐长大,您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但那份温暖的守候始终未曾改变。直到您做心脏搭桥手术的那一天,楼道里第一次没有了您点亮的灯,没有了您微笑的脸庞和关怀的话语。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我没心没肺地告诉自己,没事的,您很快就会好起来了。直到我看到了单元楼门前的讣告,直到我看到了泪流满面的李奶奶……“囡囡,老头子走了,我也要去和儿子一起住了。以后记得把钥匙挂在脖子上,这样丢不了……”那一天,在无尽的黑暗里,我放声大哭,妄图用泪水找回记忆的碎片,拼凑出那段太过匆匆的美好时光。
时光悠长,情分深藏。漆黑的楼道里,再也不会有一个人这样无私地为我守望,但您给予我的关爱,将会是无尽夜色中最亮的那盏灯。
升格点评
第二人称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缺少细节、主题不够突出等问题也得以修正。
作文抓住了一个孩子最真实的心灵困境展开细腻描写,有力地表现出李爷爷无私的爱所给予我的温暖与慰藉,表达了“我”对这一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我”对李爷爷的感激。
作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很好地诠释了“悠悠时光悠悠情”这一主题。
文题呈现
霍山红岩松记
青松向为生命力旺盛之标志;岩石则象征意志坚定。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诗文、书画,多以松石为题表现坚贞高洁。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来红岩松在这里!
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异。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扎在悬崖的石缝里。崖高百丈,通体透红,如铁锈,如古铜。这是一处进山的路口,群峰让路为壑,水流奔腾成谷,经年的冲刷洗磨竟在谷口切割出这样一座孤峰绝壁,壁上长松。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凌空。待爬到半山,才发现这座红色岩崖三面皆空,只留了一条窄窄的石壁与身后的群峰相连,孤岩青松,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四面杂树环合,山风呼啸。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松立船头,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当年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逐封山为镇,以定天下。据《禹贡》注,霍山时为冀州之镇。朱元璋称帝后,又统一钦定五岳、五镇之神共享祭祀。现在这块圣旨碑还立于霍山之门。想来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地理角度,茫茫大地,江河横溢,烽烟滚滚,唯有以名山为镇,方显出治者的权威。
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多山,为一南北狭长地形。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如两道闪电倏然南下,相遇为峰,是为太岳。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往远处说,最著名的当数李世民从太原起兵问鼎长安。行至霍州,久雨粮尽,李渊决定退军。李世民大呼:“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李渊父子整军再战,大破隋军,西渡黄河,奠定大唐,史称霍邑之战。至今晋祠还存有他手书的《记功铭》碑。
从近处看,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左挽吕梁、右挽太行,巍然抗敌,也是立了大功。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过太岳。1937年,八路军又在山西建立指挥部,创建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运筹帷幄于延安,朱德、彭德怀立马太行,陈赓将军则带领子弟兵与敌鏖战于太岳。八年间,我军民的热血洒遍河川,浸透了黄土,染红了山崖。就是这次来探访红岩松,我们也是先去拜谒了山上的烈士墓。这红岩处众山脚下,正当大谷之口,为万川汇注之地,其鲜红的颜色正是烈士的鲜血经千渗百滤后凝染在石上;而守霍山之门的岩上青松,被历史的穿堂风塑造出遒劲的腰身,风雨写就了它满脸的沧桑,洗净了每一根松针。
好一个霍山,好一方红岩,好一株红岩上的青松,自大禹治水,到抗日大功告成,穿越历史的烟雨,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
这篇咏物抒情散文涉及当代名著、红岩青松、古籍记载、抗战史实、作者情脉等多样元素,但形散神聚,结构精巧玲珑,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处理好四组关系,精心追求谋篇布局的多维境界。
一、外与内浑然一体。
作为文章叙写主体的红岩青松,作者由外而内,手法多样。
一是侧面描写,先声夺人。一见面,同行的人“禁不住大喊”“惊得合不上嘴”。
二是描绘奇境,烘托奇松。从外表看,崖奇、谷奇、水奇,石缝亦奇,青松之根就“直接扎在”其中。
三是转换视角,移步换情。“仰望”时,顿生“接天”“凌空”之感,“爬到半山”时,一个妙喻“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尽显惊愕崇敬之情;“摆渡”至岩顶,更见奇观——“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松立船头”,那“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的动态描写,与作者“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交融,奇松遒劲挺拔的外表与不畏险恶、敢于斗争、坚毅顽强的内在品格浑然一体,震撼读者心灵。
二、书与物巧妙呼应。
文章起笔于名著《红岩》之封面画,并使之或明或暗贯穿全文。六年前的奇遇,开启了“我”多年的探索之旅:从“如出一模”之感写起,再写去霍山“先去拜谒了山上的烈士墓”,印证两者的内在联系,如此精心设置的首尾呼应,有“看似无果却有果”之妙。
三、古与今接续明旨。
文章“穿越历史的烟雨”,把奇崖、奇岩、奇松现象置于由古及今之时空,由《禹贡》注、朱元璋统一钦定、李渊父子霍邑之战奠定大唐、李世民手书《记功铭》碑,说及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巍然抗敌所立之“大功”,特别赞颂了山西军民以热血“洒遍河川,浸透了黄土,染红了山崖”的壮美篇章。这些看似“形散”的文字,却都有着隐喻或象征意义,指向文旨:每一根松针都被“洗净”的奇松文化是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刚强不屈传统的美学体现,是永远“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供后代仰望、传承的精神标杆。
四、境与“我”谐和共生。
文中的“我”不仅是观赏者,更是进入奇境之“里”而心心相印的共鸣者,精神命脉的传承者、护佑者。文中的议论与细节都给人启迪:“烈士的鲜血经千渗百滤后凝染在石上”,这联想背后有着何等深沉的情意!在读者心中,“我”已经融入奇境,是与奇松共长同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