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2张PPT)
六年级上册·2单元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写
说
背
练
日积月累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第1课时
01
交流平台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今天,我们就借“交流平台”一起来回顾交流吧!
一、回顾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你还听过哪些革命英雄故事?
二、交流场面描写中点面
结合的写法
回顾一下课文,你还记得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作者在描写场面时,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这一方法的吧!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课文片段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课文片段
“面”
·课文片段
从整体上写了五个战士与敌人战斗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和五个战士的英勇顽强,这是写“面”。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面”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课文片段
“点”
“面”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课文片段
抓住每个战士战斗时的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刻画,如班长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一边怒吼一边向敌人射击等等,让我们对每个战士的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写“点”。
“点”
在这个战斗场面中,对每个战士的动作或神态描写得特别真实,班长的沉着冷静,副班长的怒吼,战士宋学义使出浑身的力气扔手榴弹,两个小战士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启发我,在描写场面中的“点”时,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详细描写。
我发现对“面”的描写比较精简,但是几句话就能将场面的气氛表现出来,也能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是什么样的场面。比如通过开头的两句话,我就能知道这描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
·交流讨论
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场面描写用到了点面结合的方法,你找到了吗?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课文片段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面”
·课文片段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点”
“面”
·课文片段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点”
“面”
“面”
·课文片段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这部分是对“面”的描写,写出了整体的局势,壮士们一边攀登一边痛击敌人,“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不少敌人坠落山涧”与“五位壮士”形成了对比,表现出壮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敌人的不堪一击,同时也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
·课文片段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部分是对“点”的描写,这个“点”是班长马宝玉,这里用了好几个动词将他的动作写得很详细,在战士胡福才将要拧开手榴弹的时候,班长“抢”“夺”“插”“举”“喊”的动作十分连贯,很有画面感,表现了他坚决果断的特点。对比战士胡福才,班长的形象更加突出,这样写主次分明。
·课文片段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是“面”的描写,描写的是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石头像雹子一样”写出了石头多而密集,形象生动,表现了五位壮士的神勇和坚定意志;“纷纷”则表现出敌人的数量多且不堪一击。
·课文片段
如果说前面对马宝玉的描写是一个“点”,那么后面对五位战士的描写就是一个“面”。“点”和“面”是用“顿时”一词结合起来的。
我又学到了新知识,“点”和“面”要结合起来。在习作中我们可以用“顿时”“突然”“忽然”“这时”等词语进行衔接,做到点面结合。
·交流讨论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你能找出哪些是“面”,哪些是“点”吗?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片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五位壮士屹立在山头的情形是对“面”的描写,表现出战士们终于完成了任务,让群众和主力部队得以安全撤离时,非常喜悦的样子。结尾处,四位战士紧随班长马宝玉相继跳下悬崖的场景也是对“面”的描写,表现了五壮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面”
“点”
“面”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宣布任务胜利完成,然后砸碎枪,走到悬崖边纵身跳下,这是对“点”的描写。通过对马宝玉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他毅然决然、宁死不屈的特点。
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和画面感极强,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勇敢无畏,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形象。
·交流讨论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课文片段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课文片段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这是《开国大典》中对阅兵场面的描写,其中有关于“面”的描写,你发现了吗?
·课文片段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面”
这部分是对阅兵场面中“面”的描写,表现了受检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样子。
·课文片段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部分也是对阅兵场面中“面”的描写,表现了各兵种行进时整齐威武的样子。
·课文片段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作者是怎么将场面描写清楚的呢?你能找到多少处“点”的描写呢?
·课文片段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阅兵场面,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兵种的特色。
“面”
“点”
“面”
作者用一个“开头是”和四个“接着是”将场面很有条理地写清楚了。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在描写场面的时候,按顺序进行叙述,做到层次清晰,杂而不乱。
这里一共写了五个“点”,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各个兵种、各个方阵的风采,如海军突出服装颜色的特点、步兵突出方阵行进的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的特点等,这是对具体的“点”的描写。
“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些是对“面”的描写。
·交流讨论
在平时的阅读中,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一些场面描写?这是同学们做的课外阅读摘记卡,其中积累了他们读到的精彩的场面描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交流分享
阅读摘记卡 文章名 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者 吴瑛 批注
运用了点面结合写法的场面 第1自然段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蓝色字部分是“面”的描写,写出了长安街边送别周总理的人之多,侧面表现出总理受人民爱戴。
黑色字部分是“点”的描写……
·交流分享
阅读摘记卡 书名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批注
运用了点面结合写法的场面 第四十回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 这里对众人哄笑的描写是“面”,营造了热闹的整体氛围;对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等的笑的描写是“点”,突出了人物特点,让场面也“活”了起来。
·交流分享
·课外示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吴瑛《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吴瑛《十里长街送总理》
“面”
·课外示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吴瑛《十里长街送总理》
“面”
“点”
·课外示例
长安街上来送别总理的人潮是对“面”的描写,“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可见来送别总理的人特别多。
“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红领巾”是对“点”的描写。通过这些“点”的描写,表现出群众急切又沉痛的心情,由点及面,渲染出一种沉痛、悲伤的气氛。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我们能了解到来送别总理的群众是那样多,能够深刻感受到群众的心情是那么沉痛、悲伤,这从侧面表现出周总理非常受群众爱戴。
·交流分享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课外示例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课外示例
“面”
“面”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课外示例
“面”
“点”
“点”
“面”
这段话写出了刘姥姥说话逗得大家发笑的热闹场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体描写大家都在笑,这是写“面”,营造了热闹的氛围。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等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笑,这是写“点”,突出了人物特点,让场面也“活”了起来,写得十分巧妙。
·交流分享
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你想写的场景,尝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在小组内交流你写的是什么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商场购物
学校
运动会
沙滩度假
公园
的早晨
游乐园
·练笔
学校举办了一场运动会,我们班参加了拔河比赛,比赛很激烈,最后我们赢了!
“加油!加油!小虎队必胜!”啦啦队在呐喊助威,我们鼓足了劲儿往后拉绳子,绳子一点点后移。我的手里全是汗,手掌生疼,但是我咬紧牙关,用尽全力。同学们个个憋红了脸,就像是一个个熟透了的番茄,我们齐心协力往后退。在体育老师的一声哨响中,我们班终于赢了!我们欢呼起来,胜利的喜悦就像沸腾的开水一样翻涌在每个人的心头。
示例——学校运动会
“面”
“面”
“点”
“面”
示例——公园的早晨
早晨,公园里有人在跑步,有人在打太极拳,有人在唱歌,还有人在遛狗。
“嗬!今天的公园可真热闹!”我感叹道。我和爸爸来公园晨跑,以为我们来得够早了,没想到公园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特别热闹。有一个头发花白的爷爷在打太极拳,对面有一个奶奶在唱京剧,特别有精神。在池塘边还有一群小朋友在给金鱼喂食,金鱼时不时地吐个泡泡。看!那只小狗真可爱,它后腿站起来,和一个小姐姐一起跳绳,一蹦一跳的。大家都围了过去,纷纷夸赞这只可爱的小狗。公园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面”
“点”
“面”
描写学校运动会的场面时,第一个例子没有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虽然用了“激烈”这个词,但是我们感受不到那种紧张的气氛,没有画面感。
你说得对,第二个例子描写场面时没有用“激烈”一词,但是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到特别紧张、兴奋。其中对“我”的描写是“点”,对同学们的描写是“面”。
对“我”的细节描写让人特别有代入感。“同学们个个憋红了脸,就像是一个个熟透了的番茄”一句特别形象生动,既写出了同学们的整体面貌,也表现出比赛的激烈。
·交流分享
描写公园的早晨的场面时,概括性的词语是写“面”,比如“热闹”“纷纷”“到处”“都是”,表现出公园内整体的气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只会跳绳的小狗,在这几个“点”的描写中,小狗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其他的“点”没有小狗突出,这样写主次分明,也不会让场面描写散乱。
·交流分享
公园内人们的活动是“点”的描写,作者选取了打太极的爷爷、唱京剧的奶奶、给金鱼喂食的小朋友、吐泡泡的金鱼和那只会跳绳的小狗,很具体,很有画面感,就好像自己也到了公园一样。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条理清楚
点面结合要做到:
既是要求,
又是作用
02
词句段运用(一)
一、认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 · ·
· · ·
我发现:第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 ”,第二个句子中用了两个“ ”,两个句子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 · ·
· · ·
我发现:第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 ”,第二个句子中用了两个“ ”,两个句子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 · ·
· · ·
只听见
是那么
反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 · ·
· · ·
对比例句,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只听见”是程度词,体现了安静的程度。两个“只听见”连用,说明听见的声音很少,衬托了“起初”的“肃静”,有以动衬静的效果,更加突出了“静”。只用一个“只听见”则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 · ·
· · ·
对比例句,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对比例句,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是那么”是程度词,两个“是那么”连用,突出了草原的空气比别处的更清鲜,天空比别处的更明朗,强调了“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去掉两个“是那么”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对比例句,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二、辨析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仔细观察,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去开垦、改造、播种。
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去开垦、改造、播种。
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对比分析:第二句感情更强烈,表达了“我想拥有一片绿洲”的强烈愿望,句式也更加整齐。
仔细观察,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南国的红豆,红得深沉、活泼、艳丽。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仔细观察,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南国的红豆,红得深沉、活泼、艳丽。
对比分析:第二句更具有想象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红豆的喜爱之情。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仔细观察,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桃夭》是女子出嫁时演唱的民歌,有很多重复的语句,回旋往复,表达了对女子的美好祝福。
·赏析
zhēn
fén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也有重复的语句,表达了词人忧愁郁结的心情。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选自郭沫若《雷电颂》
·赏析
这首现代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感情强烈,十分激昂,特别有力量感,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誓与黑暗抗争的斗争精神。
课堂练习: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造句。
观察仔细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与我们学过的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这两种修辞手法该如何区分呢?我们先来做个小练习,相信同学们的“火眼金睛”一定能分辨出下面的句子是用了反复还是排比!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能够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能够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能够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
?
?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假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打闹,有的在抓痒,有的蹲在那里一动不动……
?
?
?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魅力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魅力是维纳斯的断臂、蒙娜丽莎的微笑。
?
?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能够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能够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能够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反复
排比
反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假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打闹,有的在抓痒,有的蹲在那里一动不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反复
排比
排比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
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魅力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魅力是维纳斯的断臂、蒙娜丽莎的微笑。
排比
排比
这首诗歌用的是排比还是反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这首诗歌其实运用了排比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从内容上看,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乡愁”,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反复
排比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组合在一起。
定义
作用
主要是增强气势,利于抒情说理。
主要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反复
排比
如果一个语段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则属于反复。
如果一个语段中有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则属于排比。
如果一个语段中有三个及以上完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则需要考虑修辞效果。强调的意思或突出的情感体现在重复部分的属于反复,反之则属于排比。
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莫泊桑《项链》
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了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这句含有相同的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使用: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这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构成排比;其中的“它”反复出现,起强调作用,构成了反复。两种修辞手法叠加,突出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
课后作业: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要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01
词句段运用(二)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有人说:“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说,拒绝了伙伴的邀请。
仔细观察,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你的发现。
“赞叹”“婉言谢绝”都包含“说”的意思,所以可以用它们代替“说”,让表达更生动。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有人说:“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说,拒绝了伙伴的邀请。
“有。”小红爽快地答应,“婶婶,您要扁担干什么?”
一个挎着书包的学生称赞道:“叔叔,您画得真好,能不能教我呢?”
她嘴里咕哝着:“跳蚤不大,却非要顶起被子来不可!”
读一读下列句子,找出包含“说”的意思的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没有!在这块流淌着多少代军人碧血的热土上,我们找到了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场所。”他们会意地笑着,回答我。
“放学后,我们一起去秘密基地好吗?”小明和小亮商量。
“有。”小红爽快地答应,“婶婶,您要扁担干什么?”
一个挎着书包的学生称赞道:“叔叔,您画得真好,能不能教我呢?”
她嘴里咕哝着:“跳蚤不大,却非要顶起被子来不可!”
读一读下列句子,找出包含“说”的意思的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你还能想到哪些和“说”相关的词语或者短语?
“没有!在这块流淌着多少代军人碧血的热土上,我们找到了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场所。”他们会意地笑着,回答我。
“放学后,我们一起去秘密基地好吗?”小明和小亮商量。
动手写一写,想一想与“说”有关的词语或者短语,让语言表达更生动。
妈妈说:“你该上床睡觉了,不许再看电视了!”
妈妈______________:“你该上床睡觉了,不许再看电视了!”
老师说:“上课了,同学们好!”
老师_____________:“上课了,同学们好!”
大年夜,小女孩在大街上见人就说:“求求您,买我的火柴吧!”
大年夜,小女孩在大街上_________:“求求您,买我的火柴吧!”
“我真是太聪明了!”他自己对自己说道,周围都没有人回应他。
“我真是太聪明了!”他_________,周围都没有人回应他。
“如果我是你,我绝对不会那么做,这很危险。”他________。
老先生眼神里充满了愤怒,他__________:“你们不能这样对孩子们,你们这群强盗!”
“我的小宝还活着呢!”她__________,怀里抱着一个枕头。
动手写一写,想一想与“说”有关的词语或者短语,让语言表达更生动。
妈妈说:“你该上床睡觉了,不许再看电视了!”
妈妈______________:“你该上床睡觉了,不许再看电视了!”
老师说:“上课了,同学们好!”
老师_____________:“上课了,同学们好!”
命令我
清了清喉咙
大年夜,小女孩在大街上见人就说:“求求您,买我的火柴吧!”
大年夜,小女孩在大街上_________:“求求您,买我的火柴吧!”
“我真是太聪明了!”他自己对自己说道,周围都没有人回应他。
“我真是太聪明了!”他_________,周围都没有人回应他。
乞求/恳求
自言自语
“如果我是你,我绝对不会那么做,这很危险。”他________。
老先生眼神里充满了愤怒,他__________:“你们不能这样对孩子们,你们这群强盗!”
“我的小宝还活着呢!”她__________,怀里抱着一个枕头。
劝告我
怒斥/抗议
念叨着
表示“说”的一个字:喊、叫、问、答……
表示“说”的两字词:恳求、责备、质问、提议、劝告、训斥、抗议、抱怨、祝福、吹牛、唠叨、商量、嘲笑、怒斥……
表示“说”的多字词语或短语:打圆场、耍贫嘴、胡言乱语、议论纷纷、窃窃私语、自言自语……
表示“说”的字词和短语有这么多呢,赶快积累下来吧!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妈妈对我说:“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观察下面每组句子的差别,比较表达效果,说说你的发现。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
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示不该说刚才那样的话,从而提示了刚才说过话。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生动,它不但表现出“我”的愤怒,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我”感到后悔。第二句则没有展现“我”的心理活动。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妈妈对我说:“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从“妈妈”俯身看“我”的眼睛的动作和焦急的神态,可以看出她急切地想知道“我”的眼睛到底怎么了,所以已无须加表示“说”的词语。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生动,它通过动作和神态表现出了妈妈对“我”的关心,更有画面感。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现在不能看?”我犹豫了一下。“不行!”她狡黠地笑了笑。
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咧着嘴,十分高兴:“我的小孙子可真聪明!”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观察提示语的不同,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你能不能离我远一点儿!我不想再看到你!”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刹那,懊悔袭上心头。
“有本事你来追我啊!”他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往前奔跑。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观察提示语的不同,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现在不能看?”我犹豫了一下。“不行!”她狡黠地笑了笑。
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咧着嘴,十分高兴:“我的小孙子可真聪明!”
动作+话语
话语+心理/神态
神态+话语
“你能不能离我远一点儿!我不想再看到你!”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刹那,懊悔袭上心头。
“有本事你来追我啊!”他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往前奔跑。
话语+心理
话语+动作
“你能不能离我远一点儿!我不想再看到你!”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刹那,懊悔袭上心头。
话语+心理
话语+动作
结论:我们不光可以用与“说”有关的词语来替代“说”,还可以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等充当提示语。
“有本事你来追我啊!”他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往前奔跑。
动手写一写,想一想怎么让语言表达更生动。
“你弄坏了我的铅笔,必须道歉!”他说道。
“你弄坏了我的铅笔,必须道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高兴地说:“小宝儿,过来,奶奶给你糖吃。”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宝儿,过来,奶奶给你糖吃。”
“妈妈,我害怕。”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中提着小毯子。
“快跑!有人来了!”一个大孩子__________________,手里抱着两个大西瓜,“千万不要被抓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小猫儿它肯定是走丢了,找不到它的主人了,真可怜。”
“你弄坏了我的铅笔,必须道歉!”他说道。
“你弄坏了我的铅笔,必须道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高兴地说:“小宝儿,过来,奶奶给你糖吃。”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宝儿,过来,奶奶给你糖吃。”
捏紧了拳头,瞪大了眼睛
笑弯了眼睛,从口袋里掏出糖果
动手写一写,想一想怎么让语言表达更生动。
“妈妈,我害怕。”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中提着小毯子。
“快跑!有人来了!”一个大孩子__________________,手里抱着两个大西瓜,“千万不要被抓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小猫儿它肯定是走丢了,找不到它的主人了,真可怜。”
眼角泛着泪花,咬着嘴唇,站在门口
慌慌张张地跑出来
感到很难过,心生同情
02
书写提示
请观察下面的两幅书法作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两幅作品的字方向不同,但是都写得很工整。第一幅《游子吟》是古诗,要竖着看,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看。写字的时候也是竖着写,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而且每一句要对齐。
你说得对,第二幅作品是书信体,摘自《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要从左往右看,也要从左往右写,还要注意书信体的格式,正文开头要空两格,字距相等。
还有不要忘记署名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要整齐,字的结构、笔顺也要注意!写完一定要注意检查有没有错别字。
·交流讨论
题款,也称为“落款”,是正文的附属文字,是对书画作品的作者、作品内容、用途的说明。正文后通常写书写者的姓名,有时也会加上书写时间。字体比正文略小,以作区分。
竖写款:从上到下,从右往左写,字的中心在竖排中心线上,与纸张水平方向垂直。
横写款:从左往右写,一般正文段落开头空两格,字的中心在每行的水平中心线上,与纸张水平方向平行。
·作品展示
古人大多采用竖写式,注重行列整齐,字体可以随场合、创作心情、个人习惯等变化,题款多分上下款,字稍小,上款多记事和抒情,下款写姓名和时间,后人如果看到也可题注或者盖印。
横写式与我们平时的书写习惯相同,段落首行空两格,两端对齐,标点符号单独占一格,最后以姓名和日期落款。若是摘抄的文章,需要标注摘抄来源及作者,再写上书写者的姓名及日期。
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书写提示
书写文字的行列款式。
字的中心要在竖格的中线上,保持与纸张水平方向垂直。
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笔顺等方面的细节。
竖着书写时,注意要从右往左开始写,不要漏掉标点符号及落款,落款字体比正文稍小。
检验、查看。
书写提示
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书写文字的行列款式。
检验、查看。
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笔顺等方面的细节。
横着书写时,注意要从左往右开始写,不要漏掉标点符号,段前空两格,最后写落款。
·注意易错字词
戌——戍 日——曰 驰——弛
黍——黎 饺——较 拨——拔
忡——仲 混沌——馄饨
石灰吟·于谦
千垂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盏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模。谁知弄巧成捉,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盏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摘自课文《竹节人》
请观察下面的两幅作品,找出书写问题,并加以改正。
石灰吟·于谦
千垂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盏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模。谁知弄巧成捉,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盏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摘自课文《竹节人》
·自我检视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浑不怕,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摘自课文《竹节人》xx书
于谦诗 某某书
·自我检视
03
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停止。
竭尽劳苦。
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祖国建设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
意
适
用
语
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献身。捐,捐献。躯,身体。
视:看待。
赴:奔赴,奔向。
国难:指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
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在抗日战争中,战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正因为他们的不怕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
大
意
适
用
语
境
如:如同。归:回归,回家。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当:应当。以:用。守:保卫,守护。
疆土:疆域,领土。
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出自《宋史·列传》。李邺出使金国商议割地,李纲上奏写道:“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尺寸:虚数,本是长度计量单位,此处表示面积小。与:给。
大
意
名
言
出
处
位卑未敢忘忧国。
忧:担忧。
卑:卑微、低微。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都在关心着祖国的建设与发展。
大
意
适
用
语
境
·其他有关爱国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