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六年级上册·2单元
灯光
分享交流,
引入新课
01
每当夜幕降临,给人们带来光明的便是灯光。关于灯光,你有哪些美好的印象或回忆?
灯光下美丽的音乐喷泉
在灯光下和家人
一起逛街
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却是战争时期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带领我们回到几十年前的战争时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围绕着“灯光”,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1课时
灯 光
8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02
一、初读全文,理解词义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豫皖苏平原】位于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交界处。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倚着】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阻挡敌人的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的矮墙。
【憧憬】向往。
胸墙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千钧一发
二、梳理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快速默读课文,分别圈画出课文中提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
提到“灯光”的语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提到“火光”的语句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2.小组交流,概括一下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光”。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郝副营长书上
插图中的灯光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战场上微弱
的火光
第1、2自然段
第3~7自然段
第8~11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2.小组交流,概括一下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光”。
课文哪些地方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回忆?在叙述顺序上有何特点?
现在
现在
过去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郝副营长书上
插图中的灯光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战场上微弱
的火光
中间倒叙
首尾呼应
课文哪些地方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回忆?在叙述顺序上有何特点?
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事物来写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现在
现在
过去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郝副营长书上
插图中的灯光
天安门前璀璨
的灯光
战场上微弱
的火光
“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事物来写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围绕“灯光”主线,
体会作者情感
03
一、从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
描写中体会作者情感
描写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语句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在句子旁边批注出来,并在小组内分享你的感受。
注意关注具体词句去感受和批注。
为什么作者“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为什么作者“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天安门广场是祖国的象征,作者漫步在这里,在今天这和平、安宁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
二、从战斗描写中体会情感
自读课文中描写“灯光”“火光”的部分,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对能体现郝副营长精神品质的语句作批注。
自学策略:比较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关注每一部分中郝副营长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他的内心,理解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着什么。
小组讨论自己作批注的地方,然后小组推荐代表,结合组内同学作批注的地方,谈谈体会。
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着什么?
他可能在默默地沉思着有电灯该多么美好!漆黑的夜晚,孩子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真令人羡慕。
解放全国后孩子们都能在电灯下读书,人民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着什么?
郝副营长第一次说“多好啊!”是他看到书上的插图后发出的感叹。插图中,一个孩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没见过电灯的郝副营长对此表示深深的羡慕。他第二次说“多好啊!”是对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的希冀。他相信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电灯下学习,他心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郝副营长两次说“多好啊!”,分别是什么意思?
作者写道:“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最后一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生活的一种象征。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人的幸福生活。这句话既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作者写道:“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理清“灯光”和“火光”的关系
课文写了广场灯光、插图灯光和战场火光,思考一下,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象征着美好生活,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
是指引战士们前进的胜利之光,是郝副营长高贵品质的象征
第一层含义
广场灯光
插图灯光
战场火光
现实
理想
奋斗
驱动
缔造
源自
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源自无数革命先烈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正是这份崇高的理想驱动了千千万万名革命战士前仆后继,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缔造了和平的生活。
灯光
题目中的“灯光”与文中的“灯光”“火光”有什么联系?学完这篇课文,你对自己在灯下学习有什么感想?
题目中的“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而这样的幸福生活正是郝副营长眼里的“灯光”,他为了这一“灯光”,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战场上的“火光”,也搭建了一座通往理想、实现憧憬的“灯光”的桥梁,所以插图的灯光(理想)、战场的火光(奋斗)、广场的灯光(现实)都是围绕题目展开,与题目紧密关联的。如今,我们能坐在灯下学习,可谓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这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广场灯光
插图灯光
战场火光
现实
理想
奋斗
灯光
驱动
缔造
源自
第二层含义
结合“阅读链接”,展开阅读活动
04
打开课本第28~29页,根据下列阅读提示,自读“阅读链接”并批注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①关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②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③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 场景 描写方法 蕴含的感情
《毛主席在花山》 关心群众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助群众推碾子 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节描写 写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始终把百姓的生活挂在心上,表现出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平等的思想和礼貌对待百姓的态度
《狱中联欢》 “叠罗汉”的 节目表演 点面结合:先对“楼下四室”整体表演进行描述,再重点写最高处一个人的表情和动作 表达了狱中战士们对全中国胜利解放的渴望与期待,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马克思与恩格斯有着深厚的友谊。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专心于理论创作。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的,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的,特别是恩格斯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后代,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马克思著作的出版和宣传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人是可以比肩的伟大人物。
资料卡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而且体现在对共同理想和共同事业的追求上。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翻译,为马克思代笔,在马克思逝世后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而马克思也会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恩格斯编写著述。他们之间的关怀体现在时刻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绩感到骄傲。
伟大的友谊
《春天的故事》
《我的中国心》
歌曲欣赏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 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 座座金山
春雷啊 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 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 中国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 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 浩浩风帆
春风啊 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 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 中国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