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1张PPT)
六年级上册·5单元
夏天里的成长
第五单元
高高兴兴出了门——跟邻居家的小狗玩儿——去市场买了菜——出门买饮料喝——没有煤气了,打电话给妈妈——邻居家的小妹妹来玩儿,带了好吃的蛋糕
作文选材
人文主题
解读: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宗:主旨。意思是说某些文章(如诸子哲学论文),主要取其思想内容,而不看重其写作技巧。这句话强调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不要把文采、技巧作为终极追求,它们只是为“立意”服务的。这启发我们:立意是文章的根本,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写”,根据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达技巧,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语文要素
解读:帮助大家逐步提升构思选材的能力,能够根据中心意思选出丰富、独到的材料,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写出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文章,避免不知所云、中心不明等问题。
《夏天里的成长》
2课时
交流平台与
初试身手
1课时
《盼》
2课时
习作例文
1课时)
习作
1课时
第1课时
联系生活,
走进课文
01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你观察过哪些事物的“生长”?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生长变化的?
夏天里的成长
初读课文,
初识写法
02
一、找中心句,明确中心
①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②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里的成长”的,边读边圈画重点。
打开课本第70页,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文章中心句:
文章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具体写了哪些事物?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结合图解说一说。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柏油路
山
水
瀑布
瓜藤
竹子
苞蕾
苔藓
草、菜
小猫
小狗
小鸡
小鸭
中学生
小学生
地
河
铁轨
高粱
树木
稻秧
甘蔗
植物在长
事物在“长”
动物在长
人在
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柏油路
山
水
瀑布
甘蔗
稻秧
树木
草
瓜藤
竹子
苞蕾
苔藓
草、菜
小猫
小狗
小鸡
小鸭
中学生
地
河
铁轨
高粱
小学生
二、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用完整、通顺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小结
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从“动植物的长”“事物的‘长’”
“人的成长”三方面展开了描写,选材贴切,构思巧妙,结构清晰。
品读生物的长,
体会写法
03
一、揣摩第2自然段中心句的意思
1.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段落中心句,说一说段
落的中心意思和段落结构。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2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2
中心句(中心意思)
段落结构:总—分
飞快的长:
跳跃的长: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有什么差别?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夏天动植物生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的长:强调生长的速度快。
跳跃的长:表示前后变化大。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有什么差别?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夏天动植物生长的什么特点?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①生动,逼真;
②有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
③实际发生在眼前的。
飞快的长:强调生长的速度快。
跳跃的长:表示前后变化大。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①生动,逼真;②有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③实际发生在眼前的。
2.“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有什么差别?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夏天动植物生长的什么特点?
二、体会怎样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写具体
1.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生物生长变化表”。
动植物 运用的时间词 成长变化
动植物 运用的时间词 成长变化
瓜藤 一天 长出几寸
竹子、高粱 一夜 多出半节
苞蕾 昨天、今天、明天 苞蕾→鲜花→小果实
苔藓 几天 长满了白石头
草、蔬菜 几天 一片黄泥土→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个把月 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生物生长变化表”。
2.观察表格,结合关键词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紧扣段落中心句,写出生物“飞快的长”“跳跃的长”和“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的。
飞快的长:瓜藤、竹子、高粱的事例强调了生物“飞快的长”,通过“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一夜可以多出半节”可以看出来。
跳跃的长:描写苞蕾、苔藓、草和菜、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时,强调了生物生长前后的变化结果,突出了“跳跃的长”;从表格中列举的关键词可以看出来。
2.观察表格,结合关键词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紧扣段落中心句,写出生物“飞快的长”“跳跃的长”和“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的。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作者描述每种生物的生长,分别从形态、长短、大小等不同方面来写,如“长出几寸、多出半节、有了妈妈的一半大”等,具体地表现了“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3.第2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合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材料组合顺序:(1)将材料分为两类,先写植物、后写动物。(2)按由短到长的时间变化组合材料。
好处:条理清楚。
3.第2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合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写不同生物的生长时,用的词一样吗?观察的角度一样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词:不一样。作者运用富有变化的表示“生长”的词语,如“长出、多出、变成、长满、有了……一半大”等,具体地写出了不同生物生长变化的特点。
观察角度:不一样。描写瓜藤、苞蕾、苔藓、草和菜、邻家各种小动物时,主要是从视觉角度写的;描写竹子、高粱时,主要是从听觉角度写的。
好处:调动不同感官,从不同角度展开描写,立体地展现了夏天里生物迅速生长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4.作者写不同生物的生长时,用的词一样吗?观察的角度一样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2自然段在描写生物的生长变化时,运用了不同的句式,你能找出来吗?
5.除了第2自然段中提到的生物,还有哪些生物在夏天里迅速地生长?任选一种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答案示例:
·你在墙上看爬山虎,一天可以长出几厘米;你到麦田、稻田里听声音,在沙沙的声响里,一夜可以高出半节。
·昨天是嫩芽,今天是小叶子,明天就变成了大叶子。
·一片荒地,几天不见,就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一根枯树桩,几天不见,就长满了绿茸茸的苔藓。
5.除了第2自然段中提到的生物,还有哪些生物在夏天里迅速地生长?任选一种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小结
第2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第一句是段落中心句,以“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表现夏天动植物长得快、变化大的特点。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两方面展开了描写,通过描写瓜藤、竹子、高粱等表现植物长得快、变化大,通过描写小猫、小狗、小鸡等表现动物长得快、变化大。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第1、2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参考答案:
本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课文围绕这句话,从动植物、无生命的事物、人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进行了阐述。
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生物 名称 中心意思
植物 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蔬菜 生物在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动物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作者围绕段落中心意思,从视觉、听觉角度,选取不同的动植物,通过写它们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表现生物在夏天的长是“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参考答案)
第2课时
梳理脉络,
复习导入
01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构思选材的,并且重点学习了第2自然段,了解了动植物在夏天里的迅速生长,同学们还记得吗?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第2自然段:生物的长
第3自然段:事物的“长”
第4自然段:人的成长
动植物 运用的时间词 成长变化
瓜藤 一天 长出几寸
竹子、高粱 一夜 多出半节
苞蕾 昨天、今天、明天 苞蕾→鲜花→小果实
苔藓 几天 长满了白石头
草、蔬菜 几天 一片黄泥土→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个把月 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填写“生物生长变化表”。
品读事物的“长”,体会写法
02
一、体会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1.朗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该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3
中心意思:无生命的事物在夏天里也在快速地“生长”。
1.朗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该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3自然段,作者将描写的对象从_________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夏天里的成长。
第3自然段,作者将描写的对象从_________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夏天里的成长。
动植物
山、地、河、铁轨、柏油路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二、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无生命事物的
‘长’”的
1.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真的会“长”吗?这里的
“长”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长”区别于动植物的长,并不是真的“长”,只是事物给人视觉上的变化像是在“长”。
1.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真的会“长”吗?这里的
“长”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山、地、河”的
“长”的。
·通过写草、树木的长,写山“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写出了山的“长”。
·通过写稻秧、甘蔗的长,写地“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写出了地的“长”。
·通过写水、瀑布的长,写河“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写出了河的“长”。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山、地、河”的
“长”的。
山的“长”
河的“长”
地的“长”
选材独特
描写精妙
铁轨、柏油路的“长”实际上是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你知道什么是“热胀冷缩”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了解一下。
资料卡:物体的“热胀冷缩”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温度升高,体积膨胀,遇冷时,温度降低,体积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热胀冷缩”。
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被人们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乒乓球被踩瘪了,浸入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铺设铁轨时,铁轨之间留下一定的空隙,使铁轨在夏天受热时有膨胀的余地。夏季安装高
压输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从而使电线有伸缩的余地,否则天冷电线收缩,就会绷断,造成事故。
(选自《超值全彩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删改)
3.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写铁轨、柏油路的
“长”的,体会其选材角度的独特。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3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3
观察细致入微
3.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写铁轨、柏油路的
“长”的,体会其选材角度的独特。
4.“山、地、河”和“铁轨、柏油路”这两类材料能否调
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山、地、河”的“长”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的,“铁轨、柏油路”的“长”是较难观察到的,作者先铺叙容易观察到的“长”,再写到不易观察到的“长”,
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4.“山、地、河”和“铁轨、柏油路”这两类材料能否调
换顺序?为什么?
品读人的“成长”,体会写法
03
一、体会人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1.读读第4自然段前两句话,说说人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
·身体在成长,年龄在增长。
·无论长得快或慢,总是要长。
1.读读第4自然段前两句话,说说人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六月六,看谷秀。
六月六:指农历六月初六。
秀:秀穗,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俗语意思:农历六月上旬就能看到谷子抽穗开花。从正面说明夏天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处暑:即“出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的八月下旬,意思是炎热的夏天结束了。
俗语意思: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从反面说明夏天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人成长
农作物长
VS
2.结合俗语和课文结尾两句话,说说季节的夏天和人生的
夏天,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的成长的区别。
季节之夏
人生之夏
VS
季节之夏
人生之夏
人成长
农作物长
水、热、阳光等条件充足,最有利于生长。
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具备有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
形态、高度的变化。
身体生长、精神成长。
VS
VS
2.结合俗语和课文结尾两句话,说说季节的夏天和人生的
夏天,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的成长的区别。
小结
第4自然段不仅用人的成长扣住“夏天里的成长”这个中心意思,还在“夏天”和“成长”的含义方面做了引申,发人深思。
全班交流:结合俗语和课文结尾的两句话,谈谈引用俗语的用意和得到的启发。
引用俗语的用意:借物喻人,用季节的夏天比喻人生的夏天,用农作物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农作物错失生长的黄金时期,就没有了收获的希望,人也是一样。
得到的启发:我们要像农作物一样,抓住生长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尽快成长,成为有用的人才,因为错过了人生的夏天,就后悔莫及了。
全班交流:结合俗语和课文结尾的两句话,谈谈引用俗语的用意和得到的启发。
二、体会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全班交流:第4自然段的选材好在哪里?
小结
第4自然段在选材方面紧紧扣住全文中心,强调人也要像农作物那样,抓住最好的时机迅速成长,深化了主题。
回归整体,体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04
小组交流:课文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能按下面的顺序安排材料吗?如果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第2自然段:人的成长
第3自然段:事物的“长”
第4自然段:生物的长
容易观察到
不易观察到
拓展引申,
深化主旨。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第2自然段:生物的长
第3自然段:事物的“长”
第4自然段:人的成长
原文的材料顺序
不能。从最易发现的生物的“长”,到较难发现的事物的“长”,再到人的成长,这三方面的内容都指向全文的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原文从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能把课文的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使文章意味深长;如果按调整后的材料顺序写,则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全班交流:第2~4自然段能否删去一段?为什么?
全班交流:第2~4自然段能否删去一段?为什么?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从不同方面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删去其中任何一个自然段都会显得选材角度单一,尤其是第4自然段,起深化主旨的作用,如果删去,整篇文章的立意会显得不够深刻。
拓展阅读,进一步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05
阅读《身怀绝技的海参》,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从哪些方面展开了描写,并完成下面的图解。
身怀
多种绝技
身怀绝技的海参
骆昌芹
说到海参,很多人就会想起它胖乎乎的样子,看起来呆呆笨笨的,其实,它身怀好多绝技呢!
海参的自身溶解能力很强。当它离开水后,十几分钟就会溶化成水;即使不离开水,在海洋中生长大约8年后,它也会溶解在海洋里。所以人们捕捉到了海参,如果不立即处理,它就会自动溶解。
听说过“夏眠”的动物吗?海参就是其中的一种!夏天来到,万物都忙着生长,可海参为什么要“睡觉”呢?其实,海参是有苦衷的,它专门食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夏季,海水的表面温度升高,喜欢温暖的微生物们便浮到海面上进行繁殖,而生活在海底的海参,由于没有了食物,就只好选择睡觉了!
·阅读材料
提到会变色的动物,也许你会想到变色龙,其实海参也可以。它的颜色总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生活在岩礁旁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是不是很神奇?海参的身体颜色为什么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呢?原来是为了生存——将自己的皮肤颜色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敌人就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它就能躲过敌人的伤害了。
在海参的家族中,有一种叫刺参的海参,它一遇上敌人,就会把身体内脏和大量体腔液抛出体外,就像孙悟空的“分身术”一样,迷惑敌人。在将体腔液喷出的瞬间,刺参借着反作用力迅速逃之夭夭。也许你会感到奇怪,没有内脏的刺参,还能活吗?其实它的内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只要处在适合的环境中,就会再生出新的了。这就是刺参可以“肆无忌惮”地抛内脏的原因了。
知道了这些,当你再次看到肥嘟嘟的海参时,会不会对它们心生敬佩呢?
·阅读材料
阅读《身怀绝技的海参》,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从哪些方面展开了描写,并完成下面的图解。
自动溶解
变色
抛内脏和体腔液迷惑敌人
内脏有再生能力
夏眠
身怀
多种绝技
全班交流:这篇文章与《夏天里的成长》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点?有哪些不同点?
相似点:①开门见山,亮明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②在选材方面,都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取事例,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
不同点:《夏天里的成长》是散文,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身怀绝技的海参》是说明文,从五个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但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平行的。
全班交流:这篇文章与《夏天里的成长》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点?有哪些不同点?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写作时可以从不同方面选取事例,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全面。
·根据文体的不同以及表达的需要,我们既可以从不同方面选择材料,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也可以平行安排材料,从不同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
朗读课文,
学习字词
06
一、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
1.关注生字词,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圈画标记。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同桌互相听写字词,互相提醒易错字词。
棚
péng
增
zēng
苔
tái
藓
xiǎn
坪
píng
蔗
zhè
瀑
pù
缝
fèng
谚
yàn
会写字
活生生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增加 缝隙 软绵绵 谚语 农作物 尽量
词语
二、讲解重点字词,点拨方法
fèng
接缝 缝隙
多音字
fèng ①细长的口子;空隙:裂~|门~|见~插针。②接合的痕迹:接茬地方的~儿|衣~。
féng 用针线把分开的东西连起来: ~补|~扣子|~合伤口。
易错字音点拨
缝
jǐn
尽量 尽管
多音字
jǐn ①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量|~早|~可能。②(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着三天把事情办好。③(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量优先:先~旧衣服穿|单间
~着女同志住。
jìn ①完:取之不~|知无不言,言无不~|想~方法。②死亡:自~|同归于~。③达到极端:~头|~善~美|山穷水~。④全部用出:~心|~全力|~其所有。⑤用力完成:~职|~责。⑥全;都:~显(充分显露)。⑦所有的:~数|~人皆知。
易错字音点拨
尽
pù
瀑布
书写注意
“瀑”字右下面的部件是“氺”,不要写成“水”。
易错字形点拨
瀑
fèng
接缝 缝隙
易错点
注意走之底与左右两个部件之间的穿插避让,注意正确的笔顺。
易错字形点拨
缝
苔藓
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菜畦
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甘蔗
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瀑布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谚语
《现代汉语词典》: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风后暖,雪后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关于夏天的谚语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夏至夜最短,冬至夜最长。
立夏拔草,秋后吃饱。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农作物
《现代汉语词典》:农业上栽种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工业原料用的棉花、烟草等。简称作物。
稻
大豆
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