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张PPT)
六年级上册·2单元
开国大典
第1课时
01
观看图频,
激趣导入
电动旗杆
正阳门
中华门
正阳门火车站
从图片和视频中可以初步感受到大典喜庆、热烈的氛围。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悦和激动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经过十四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独立的大解放。
在战略决战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交谈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代表们认真倾听毛主席发言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诞生了,中国人民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太久了!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
02
整体感知内容,
概述大典过程
一、朗读全文,学习字词
二、根据学情,讲解重点字词
五更天 三更半夜
gēng
更
指时空平行地更替,后面多跟名词。
易错字音点拨
据义定音
程度更深,递进地增加。后面跟动词或形容词。
易错字音点拨
飘拂 吹拂
春风拂面
fú
拂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定音
巧记:从手弗声。“弗”有矫正、还其本来面目的意思,“扌”与“弗”组合在一起,表示掸去灰尘,还其本来面目,所以“拂”有拂拭、轻轻擦过的意思。
宾
bīn
坦
tǎn
栏
lán
宣
xuān
距
jù
汇
huì
帜
zhì
隆
lóng
爆
bào
阅
yuè
制
zhì
府
fǔ
政
zhèng
射
shè
会写字
爆笑 爆满 火爆
bào
易错点
“爆”字的右下部分是“氺”,不要写成“水”。
易错字形点拨
爆
易错点
第四、五笔分别是“丨”和“ ”。
定制 因地制宜
zhì
易错字形点拨
制
易错点
最后一笔是竖折。
距离 相距不远
jù
易错字形点拨
距
易错点
右半部分中间有短横。
隆重
lóng
易错字形点拨
隆
会写字
执政 参政
zhèng
说文解字
“政”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纠之使正,即采取措施加以扭转使正确。
篆书
政
说文解字
“宾”是会意字,本义为客人。
会写字
外宾 宾客 来宾
bīn
篆书
宾
形近字
拦(lán):阻拦。
烂(làn):破烂。
会写字
石栏 铁栏
lán
栏
易混词
会写字
汇合 汇集 汇总
huì
汇合
会合
多指水流的聚合或精神、思想等抽象事物的汇聚,如“小溪汇合”“民众的意志汇合成巨大的力量”等。
包含了相会、见面之义,多用在人员或具体的事物方面,如“秋游时大家在校门口会合”。
汇
会写字
宣告 宣布 宣纸
xuān
形近字
宜(yí):适宜。
萱(xuān):萱草。
宣
【旗帜鲜明】
①军旗色彩明亮醒目。形容军容严整。②比喻人态度明确,立场坚定。
会写字
旗帜 独树一帜
zhì
形近字
炽(chì):炽热。
枳(zhǐ):淮橘为枳。
帜
说文解字
“阅”是形声字,本义为在室内查点、计算。
会写字
查阅 检阅 阅兵
yuè
篆书
阅
会写字
坦克
tǎn
坦克
坦
会写字
发射 喷射 注射
shè
形近字
躯(qū):身躯。
躲(duǒ):躲藏。
射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词语
瞻仰
瞻望
易混词点拨
①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_____这鲜红的国旗。
②站在地头上_____,七星农场万亩大地真是一望无际啊!
瞻仰
瞻望
宣告
宣读
宣布
侧重指公开正式告诉群众有关法令、纪律、名单、罪行、结果等。
着重指公开宣布重大事情,如宣告国家诞生,宣告抗战胜利。
侧重在众人面前朗读。
易混词点拨
宣告
宣读
宣布
①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_____典礼开始。
②这庄严的_____,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③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爆发
暴发
易混词点拨
爆发
暴发
①雨还在不停地下,水位不断上涨,很可能_____洪水。
②会场上_____出震耳欲聋的掌声。
检阅
审阅
易混词点拨
检阅
审阅
①这个计划需经首长_____后才能实施。
②三军仪仗队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首长的_____。
三、梳理内容,概述大典过程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梳理大典的时间、地点和会场布置。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地点: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会场布置:
①天安门城楼(主席台)
②丁字一横长安街(阅兵式)
③丁字形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含丁字一竖)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梳理大典的时间、地点和会场布置。
2.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圈画出提示顺
序的关键词。
早上六点钟
到了正午
下午三点整
典礼开始
宣读公告完毕,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傍晚
晚上九点半
2.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圈画出提示顺
序的关键词。
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众多、场面宏大,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即大典进行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想一想:在那么多宏大的场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重大场面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对应的场面。
3.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描写的场面,并为每个场面概
括一个小标题,完成大典的过程图。(图示仅供参考)
大典前(1~4)
升旗鸣炮(8~9)
大典前(1~4)
升旗鸣炮(8~9)
群众入场,国家
领导人出现(4)
大典后(14~15)
3.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描写的场面,并为每个场面概
括一个小标题,完成大典的过程图。(图示仅供参考)
大典前(1~4)
升旗鸣炮(8~9)
大典中(5~13)
群众游行
宣告成立(5~7)
宣读公告(10)
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大典后(14~15)
阅兵式盛况
(11~13)
根据梳理的信息,加上重要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概况。
早上六点至正午
下午三点整至傍晚
傍晚至晚上九点半
林伯渠、毛主席
毛主席
毛主席
朱德、聂荣臻、毛主席
大典前(1~4)
升旗鸣炮(8~9)
大典中(5~13)
群众游行
宣告成立(5~7)
宣读公告(10)
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大典后(14~15)
阅兵式盛况
(11~13)
小结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先讲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场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按照顺序,将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印象深刻。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课后第1题。
03
品读语言,感受大典
热烈、庄严的气氛
一、整体感知,交流大典前、中、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说一说:大典前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后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说一说:大典前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后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答案示例:
大典前:人非常多;人们非常热情,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很多人起早贪黑,长途跋涉而来;场面很壮观,广场成为人的海洋、红旗的海洋。
说一说:大典前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后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答案示例:
大典中:大典仪式庄严肃穆,阅兵式威武雄壮,人们非常激动自豪,能够感受到人们对领袖的热爱。
说一说:大典前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大典后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答案示例:
大典后:群众游行热火朝天,从中仿佛能看到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的神情。
课文字里行间传达出了热烈、庄严的气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如何具体写出这样的气氛的。
二、深入细节,感受大典
热烈、庄严的气氛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八盏大红宫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
资料卡
画线的句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思考
结合之前的视频、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设想自己站在天安门前,看到大红宫灯、红旗招展的情景时是什么感受。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写出了会场的环境布置,衬托出大典现场隆重而庄严的氛围。
示例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典礼几点钟开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说明什么?“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说明了什么?
思考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入场,通过写群众来得早,侧面说明了人们的激动心情。“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说明之前可能彩排过,人们很重视这件事,且现场秩序极好。
示例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关键字词“直奔”“赶”,想一想这些字词能否换成“走向”“走”。
思考
不能。从“直奔”“赶”中我们能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迫切的心情。而“走向”“走”较为平淡,缺少对情绪的表达。
示例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描写了什么?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思考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是对会场场面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出当时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从中我能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场面十分热烈。
示例
请快速默读大典中以及大典后的段落,圈画出文中其他描写群众的句子并尝试作批注,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示例1: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此处用来形容掌声,突出了掌声的热烈与持久,充分展示出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示例2: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文章中多次出现“一齐”,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热烈,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激动、欢喜的心情。“肃立”“瞻仰”表现了人们在升国旗时庄严、庄重的样子。
示例3: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说明人们的情绪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课后第3题。
第2课时
01
借助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感受领袖风采
1.快速默读第5~10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
“点”,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面”。
点 面
宣告成立 (5~7) 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主席台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
起来
1.快速默读第5~10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
“点”,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面”。
点 面
升旗鸣炮(8~9)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
的国旗
——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快速默读第5~10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
“点”,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面”。
点 面
宣读公告(10)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快速默读第5~10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
“点”,用“ ”画出每个场面中的“面”。
2.小组内部交流,找出点和面的内容规律。
圈画出这些句子中的中心人物,看看有什么发现!
3.思考:为什么每个场面都重点写毛主席?
现场可是来了那么多国家领导人、各界代表、人民群众,还有外宾呢!
因为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的核心人物,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思考:为什么每个场面都重点写毛主席?
4.品读关于毛主席和群众的段落。
再读文中相关语段,抓住描写群众反应的关键词,边读边体会群众的感情和场面的氛围。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思考
把“投向”改成“朝着”或“看着”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投”字强调目光的方向性,“投向”与“一齐”结合,更能表现群众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表现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而“朝着”“看着”则表现不出这样强烈的情感,凸显不出主席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示例
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让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为什么能够让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思考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和“雄伟”说明这一声音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说明这一宣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压迫与奴役,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整齐的反复句增强了节奏感,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样对偶的词组来指全中国,突出了毛主席宣告的影响力极大。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示例
5.综合前面的理解,想一想: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手
法写出了什么氛围?突出了毛主席怎样的风采?
课文对毛主席言行的描写是“点”,对现场群众反应的描写是“面”,点面结合,使人们感受到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5.综合前面的理解,想一想: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手
法写出了什么氛围?突出了毛主席怎样的风采?
小结
在出席开国大典的国家领导人、各界代表和共计三十万人的群众中,最核心的人物是毛主席,所以课文对毛主席这个“点”进行了重点描写。这启示我们:在选取“点”时,要聚焦典型,学会以“面”衬“点”,做到重点突出,达到写作的目的。
02
体会阅兵式场面中
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聚焦阅兵式
1.快速默读第11~13自然段,找出阅兵式的进程顺序,初
步感受人民军队的威武气势和现场群众的激动心情。
阅兵式的进程及兵种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海军部队
步兵师
炮兵师
战车师
骑兵师
群众欢呼
空军部队
陆军部队
2.分别圈画出描写各兵种方阵行进和阅兵式整体场面的句
子,对比写法。
各兵种方阵的特点
海军排
步兵师
炮兵师
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
齐步行进。
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战车师
骑兵师“红马连”
空军飞机
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骑兵师“白马连”
各兵种方阵的特点
阅兵式整体场面
①军队整体
·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②群众反应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观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整体场面:受检阅部队整齐、庄严,群众激动、兴奋。
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逐一刻画
总体概述
多点
一面
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阅兵式整体场面:受检阅部队整齐、庄严,群众激动、兴奋。
·面:五位壮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引敌上山
·点:马宝玉沉着指挥,葛振林打一枪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胡德林、胡福才射击敌人
·面:敌人不能前进,尸横遍野
《狼牙山五壮士》
“诱敌痛击”
《开国大典》
“阅兵式”
·面:检阅部队整齐进场
·点:海军部队、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部队
·面: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多点罗列:对五位战士个体表现的描写是“点”,对战士们整体表现和敌人整体表现的描写是“面”,点面结合。“面”的描写衬托出每一位战士的英勇无畏,“多点列罗”的描写让“面”更饱满丰富,更具感染力。
《狼牙山五壮士》
“诱敌痛击”
《开国大典》
“阅兵式”
多点罗列:对各军种方阵特点的描写是“点”,对人民军队总体行进的描写是“面”。那么,这样的点面结合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结
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既能照顾整体效果,又能突出局部特点。人民军队的整齐划一、缓缓进场突出了阅兵式的庄重;而受检阅部队又由海、陆、空三军组成,人数众多、装备齐全,作者对每一兵种都逐一刻画,层层推进,就把阅兵式的磅礴气势和强大阵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通过对群众反应的描写,更突出了阅兵式的庄严、热烈和隆重。
二、迁移运用
如何做到点面结合呢?
如何做到点面结合呢?
①描写有点有面:既要写出场面中的整体情况,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和活动。
②描写要有重点:在照顾场面全景的同时,重点刻画突出场面气氛的局部典型场景。
③注意刻画气氛:准确地描写出和场面相适应的气氛,展示场面的特点。
④注意层次清楚:按照一定顺序来写。
观察下面的组图,任选其中一张图片,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写一个场面。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试验队部分队员合影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在发射场观看火箭升空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