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六年级上册·2单元
七律·长征
第1课时
第二单元
人文主题
解读:历史由人民写就,中国近代史的声音是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的声音。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反映了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将带领我们感受革命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语文要素
解读:场面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场景,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等。点面结合是指在记叙中既要有面的描写,又要有点的刻画,使二者互相补充、和谐统一的方法。点面结合写场面,就是文章在写场面时,既要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要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使二者有机结合。
《七律·长征》
2课时
《开国大典》
2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2课时
《灯光》
1课时
结合图片,
了解长征
01
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了一支革命军队,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了大量中央军,妄图消灭红军。于是,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史称长征。
七律·长征
关于长征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说说你知道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远征,红军总行程大约25000里,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还大。不仅如此,英勇的红军还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他们跨越了24条大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他们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这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和法国国土面积大致相等。除了自然因素的挑战以外,从上路的那一刻起,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行军。比如红一军,最初86000多人踏上征途,最后抵达陕北根据地时只剩8000人左右。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远征难”。
看看长征途中
经过了哪些地点
四渡赤水
陡峭危险的山岭
遵义会议
强渡乌江
铁索冰冷的大渡桥
杳无人烟的草地
寒冷高峻的雪山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02
一、朗读全诗,诗中纠字
崖
yá
渡
dù
索
suǒ
会写字
律
lǜ
律诗 纪律 法律
易写错的字点拨
lǜ
律
易错点
“律”字右半部分有四横,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一样,最后一笔是竖。
山崖 悬崖峭壁
yá
易错点
“崖”字下半部分半包围结构内是两个“土”,注意笔画长短,两个“土”字分开写。
崖
易写错的字点拨
索道 探索 索然无味
suǒ
索
易错点
“索”字下半部分是“糸”,不要写成“系”。
易写错的字点拨
轮渡 横渡长江 渡口
dù
渡
易混字辨析
易混字
dù
渡
有“过”的意思。“渡”常用于过江、河等水面,如轮渡、四渡赤水。
dù
度
有“过”的意思。“度”常用于时间,如度日、度假、度蜜月。
二、反复诵读,疏通字词,理解诗意
·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小提示:七言律诗一般按223的节奏停顿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四联八句,每句七字。
偶句末字常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朗读节奏参考
·这首诗里,你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成立于1927 年8月1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远征】这里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等闲】平平常常的样子。
【细浪】起伏的细小浪花。
磅礴的乌蒙山
逶迤的五岭
【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磅礴】 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走,滚动。泥丸,小泥球。
【铁索寒】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13 根铁索。
泸定桥的铁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尝试翻译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惧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困苦都看作极为平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凌空高悬晃动着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课后第1题第1小问。
三、整体感知红军“远征难”
和红军的“不怕难”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路线有什么特点?
跨过了哪些山和水?
资料卡:英勇的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跨越了24条大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
四渡赤水
红军远征之难,难在哪儿?面对这么大的困难,红军是
怎样的态度呢?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结合首联相
关词句说一说。
红军远征之难,难在哪儿?面对这么大的困难,红军是
怎样的态度呢?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结合首联相
关词句说一说。
“万水千山”一词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红军遇到的险山恶水,红军远征之难,难在要跨越“万水千山”。首联中“不怕”二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勇敢顽强;“等闲”二字为“平常”之意,与“不怕”形成呼应,“不怕”和“只等闲”从两个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朗读指导
第2课时
01
领悟诗句情感,感受革命精神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具体体会红军“远征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1. 分组讨论:抓住颔联、颈联中
的关键词,并结合相关资料,
说说红军远征之难难在何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
怕难”。
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颔联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远征难”?哪些地方体现了红军“不怕难”?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表现了远征之难;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越城岭
乌蒙山
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颔联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远征难”?哪些地方体现了红军“不怕难”?
朗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朗读指导
3.学习颈联,体会红军“远征
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这里用了一“暖”一“寒”作对比,该怎样理解呢?
巧夺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颈联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远征难”?哪些地方体现了红军“不怕难”?
(2)阅读下面的资料,思考:“云崖暖”是什么意思?表达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江水顺着川藏边界奔流南下,到了云南的石鼓突然北流,形成了110°的急转弯,在两岸高山峻岭中切出一道3000多米深的大峡谷,形成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当中央红军将要渡江的时候,蒋介石电令国民党守军把沿江所有渡船和浮桥烧掉。红一军团第一师奉命架设浮桥,当时刚入五月,金沙江被两岸高山夹住,在炎热的太阳暴晒下,架桥部队人人汗流浃背。但是水流湍急,桥架不起来。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在皎平渡渡口找到2只敌人的小船,悄悄地过了江;后来又找来5只船,红军主力成功渡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此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消失得无影无踪。
资料:巧渡金沙江
“暖”字是当时天气的写照,也表达了红军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巧妙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的资料,思考:“云崖暖”是什么意思?表达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铁索寒”,体会红军“远征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大渡河流经泸定的河段古称“泸水”,河两岸是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大渡河从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敌人拆去了泸定桥上面铺设的木板,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铁索,总长101.67米。对岸的桥头堡垒朝着铁索架设了机关枪。
中央红军的前锋是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奉命在一天之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赶在敌军前面抵达泸定桥。夜深时分,大雨倾盆,山路湿滑,非常寒冷。四团和对岸敌军同时点起火把急行军,甩掉敌军抵达泸定桥。二连担任突击队,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冲向对岸;三连的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红军最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资料:飞夺泸定桥
“寒”字既写出了大雨过后铁索本身的冰冷,又渲染出红军战士渡河的紧张感与战争的激烈,表现出红军的“远征难”。面对这样险恶的战斗环境,红军战士迎难而上,表现出红军的英勇,体现了红军的“不怕难”。
(3)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铁索寒”,体会红军“远征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要读出取得胜利的欢快心情;“大渡桥横铁索寒”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朗读指导
三、学习尾联,体会红军之“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1. 联系颔联和颈联,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体会红军为什么“更喜”和“尽开颜”。
四渡赤水
红军没有汽车和飞机,甚至连马匹都很少,万里长征都是靠双脚走出来的,有的时候还要急行军,和时间赛跑。入冬之后部队连棉衣、棉鞋都极度缺乏,却不得不翻越皑皑雪山。翻过雪山之后,还要经过更为艰苦的高山、草地、沼泽。许许多多红军战士和优秀的指战员,不是牺牲在敌人的枪炮之下,就是牺牲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之中。
远征难——自然环境险恶
1935年9月,张国焘对红军长征向北转移的战略决策产生动摇,企图分裂党中央率军南下。毛泽东带领一部分红军毅然决然继续北上。在敌人围攻没有退路的时刻,经过艰苦而激烈的战斗,攻克了腊子口天险,随后成功翻越岷山,再一次转危为安。
远征难——党内部的分裂
腊子口: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
·红军翻过雪山之后就会进入陕北,距离胜利大会师已经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即将结束。
资料:“更喜”“尽开颜”的原因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越覆盖着“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由于这时胜利在望,红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风雪交加的前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更喜”是对前文的情感收束。最后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升华。
1. 联系颔联和颈联,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体会红军为什么“更喜”和“尽开颜”。
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应读出欢喜鼓舞的语气。
尾联朗读指导
四、阅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伟人胸怀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大柏地战斗(一)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
1929年1月,国民党对井冈山红军根据地发动“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摆脱强敌跟随,同时在运动中调动敌人。2月,红军来到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30公里的大柏地,在这里同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史称“大柏地战斗”。
大柏地战斗(二)
农历除夕(2月9日)这一天,毛泽东主持会议,认为可以在大柏地打伏击战,决定布置“口袋阵”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大年初一下午,敌人如期进入伏击圈。这是红军主力下山后关键的一仗,朱德军长身先士卒,带队冲在前线。就连年轻时候当过兵而现在已经很少摸枪的毛泽东,此时此刻也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人阵地冲锋。在酣战20多个小时以后,红军才全歼被围敌军,打下了红军主力自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场大胜仗,取得了作战的主动权,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和根据地的人民。
大柏地战斗(三)
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回忆往事,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全词以轻快的笔调,描绘出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同时,词中热情讴歌人民战争,揭示了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主义精神。
02
关注诗歌结构,
认识“点面结合”
全诗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2句
3、4句
5、6句
7、8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部分 内容 句解
首联 远征难 开门见山,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气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 五岭 乌蒙山 写出红军对山的征服,呼应首联中的“千山”。
颈联 金沙江 大渡河 写出红军对水的征服,呼应首联中的“万水”,表现红军的机智和勇敢。
尾联 岷山 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既是对首联的呼应,又是对颔联、颈联的承接。
部分 点面结合
首联 整体概括,写出红军对长征的态度。
颔联 具体展开,写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
颈联 尾联 各联之间的联系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即概括写和具体写相结合。“点”是指对某个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面”是指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七律·长征》这首诗,首联整体概括,写出了红军对长征的态度;后三联具体展开,写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全诗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将内容统一了起来。
2.《七律·长征》中“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
部分 点面结合
首联 整体概括,写出红军对长征的态度。
颔联 具体展开,写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
颈联 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