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六年级上册·6单元
三黑与土地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01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1947年7月—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热情高涨,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运动前后的变化
土地改革运动前 土地改革运动后
土地所有权 土地归地主所有 土地归农民所有
农民为谁干活 农民被地主雇佣,为地主干活 农民为自己干活
收成归谁 大部分归地主 归农民自己
三黑和土地
*
了解作者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suī)县人,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沉醉于诗、献身于诗,是我国当代诗坛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是一位具有大爱的,纯粹(cuì)的诗人,他的为人、为文都为商丘、河南乃至全国文学界树立了一个标尺。苏金伞一生的创作显示出土地一样朴实宽厚的品格和精神内涵。农民和他们的命运,始终是苏金伞最重大的创作主题,他的诗体现的是一种与大地和农民之间的命运的亲情。
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bó)鸪(gū)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他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创作背景
自主阅读,
把握诗歌大意
02
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1~3小节:总写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喜悦。
第4~15小节:写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
欣喜。
细读第4~15小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场景,并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
小组交流,理清这个部分的层次,并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关键词句 “翻着土地”“耙了几遍”“简直是一张软床”“叫麦籽儿睡上”……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 “打算”“合伙”“买头小毛驴”……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场景 三黑把地耙得平平整整,准备播种。 三黑回忆逮蝈蝈儿,想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儿。 三黑展望未来。 三黑翻身做了主人,有了土地后很欣喜。
层次 第一层: 第4~9小节 第二层: 第10~12小节 第三层: 第13、14小节 第四层:
第15小节
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总体上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
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总体上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
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的生活。
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03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第4~15小节,探究从哪里能感受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他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和兴奋。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黑是怎么耙地的。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黑是怎么耙地的。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三黑在耙地时非常仔细、认真、专注。
三黑如此认真地耙地体现了什么?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三黑如此认真地耙地体现了什么?
三黑耙地时仔细、认真、专注的态度体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管和爱护,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从中也能看出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和兴奋,正是因为热爱土地,心里高兴,才这么仔细、认真、专注,这么干劲十足。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
三黑耙出的地平滑、顺溜、松散、绵软。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为什么想在土地上打滚、躺一躺?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为什么想在土地上打滚、躺一躺?
因为三黑耙出的地看上去十分舒适,三黑这种心理活动体现了他对自己耙地成果的满意,也表现了他渴望和土地亲密接触,进一步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思考:第7~9小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思考:第7~9小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第7~9小节主要写了三黑想象麦籽儿在土里的舒适及其在地里茁壮成长的情景。
此处描写荞麦开花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此处描写荞麦开花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满地的荞麦花比作一片雪,形容荞麦花开得多、开得盛,说明荞麦长得好,花儿开得多,预示着最后收获的粮食也多,暗指拥有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表现出了三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以及他此刻盼望丰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思考:第10~12小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思考:第10~12小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第10~12小节主要写了三黑在荞麦地里听见蝈蝈儿的叫声,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对比了没地时的不自由与有地之后的自由。
结合课文,尝试梳理三黑没地时和有地后对逮蝈蝈儿的感情变化。
说一说三黑对未来有什么展望,这些展望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说一说三黑对未来有什么展望,这些展望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和人合伙种地,收更多的粮食。
·买一头小毛驴,骑着它送公粮、看闺女、上东庄。
展望
拥有了土地之后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兴奋,对未来充满希望。
心情
思考:地里的蝈蝈儿真的叫得更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思考:地里的蝈蝈儿真的叫得更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地里的蝈蝈儿不一定叫得更欢。蝈蝈儿叫得更欢其实是三黑内心的感受,三黑自己心里甜,自然看什么都觉得美好,听见什么都觉得是欢乐的。作者是在借蝈蝈儿欢快的叫声来表现三黑内心的喜悦、兴奋。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说出对土地的新感受
04
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体会“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的丰富的、喜悦的、收获的画面。
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找一找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农民的“梦想和希望”,并将这些词句圈画出来。
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找一找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农民的“梦想和希望”,并将这些词句圈画出来。
·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
课文中的词句: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词句:
虽然土地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在土地上创造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人类有哪些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无序开采矿产资源,有害的元素被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不加以妥善处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处,污染了环境。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
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和有害农药,不予处理、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
随着人们保护土地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身边也出现了很多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土地的行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土地的行为或案例。
我的很多同学以及我的爸爸妈妈都参加了“蚂蚁森林”这一公益活动,他们可以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减排行为,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合作者会将树买走,在现实某个地方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保护我们的土地,爱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第19课《青山不老》的学习,我了解到现在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鼓励植树造林,很多过去风沙肆虐的地区如今已经有了遍地的绿色,此举防止了土地进一步沙漠化,保住了我们的土地。
我知道现在有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叫立体农业,它是一种通过立体养殖、种养结合等方式,充分利用肥力、空气、阳光和水的科学的生产方式。发展立体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结合课上交流的内容和阅读体会,说一说对土地的新感受。
小结
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同时土地也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不能破坏土地、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人类与土地相互依存,所以我们要珍惜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