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古代炼丹、炼金术士的作坊——
1.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
3.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2.发明了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例:小明家的厨房中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小明说他可以采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去确认这瓶液体。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制定计划 D.表达与交流
C
化学变化中现象的讨论:
1.形态
3.能量
2.外观
状态
颜色、气味、烟、雾
光、电、热
爆炸
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
2.变化中:
3.变化后:
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描述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
稀盐酸
石灰石
现象:产生了无色气体
产生了二氧化碳
1.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
3.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2.发明了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古代炼丹、炼金术士的作坊——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
2.变化中:
3.变化后:
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化学变化中现象的讨论:
1.形态
3.能量
2.外观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
3.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2.发明了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古代炼丹、炼金术士的作坊——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
2.变化中:
3.变化后:
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化学变化中现象的讨论:
1.形态
3.能量
2.外观
1.点燃前
2、点燃蜡烛
3、熄灭蜡烛
1.点燃前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 棉线烛芯
—— 石蜡
乳白色
(可多色)
固态
圆柱体
(不固定)
有点气味
1.点燃前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乳白色
(可多色)
固态
圆柱体
(不固定)
有点气味
小
1.点燃前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乳白色
(可多色)
固态
圆柱体
(不固定)
有点气味
小
比水小
难溶于水
2、点燃蜡烛
点燃蜡烛
火焰分为三层,
外层最明亮,
内层最暗
蜡烛燃烧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外焰
内焰
焰心
取一火柴梗,
迅速平放在火焰中,
1s后取出
外层最先炭化,
内层炭化很轻
(甚至不炭化)
外焰的温度最高
焰心的温度最低
2、点燃蜡烛
点燃蜡烛
火焰分为三层,
外层最明亮,
内层最暗
蜡烛燃烧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取一火柴梗,
迅速平放在火焰中,
1s后取出
外层最先炭化,
内层炭化很轻
(甚至不炭化)
外焰的温度最高
焰心的温度最低
用一干而冷的烧杯_x0003_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
产生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2、点燃蜡烛
点燃蜡烛
火焰分为三层,
外层最明亮,
内层最暗
蜡烛燃烧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取一火柴梗,
迅速平放在火焰中,
1s后取出
外层最先炭化,
内层炭化很轻
(甚至不炭化)
外焰的温度最高
焰心的温度最低
用一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
产生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另取一个用澄清石
灰水润湿内壁的烧
杯罩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
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
熄灭蜡烛
有白烟产生
用火柴点燃蜡烛
刚熄灭时的白烟
3、熄灭蜡烛
熄灭蜡烛
有白烟产生
用火柴点燃蜡烛
刚熄灭时的白烟
蜡烛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蒸气重新
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为液态,
再汽化,而后燃烧。
熄灭时,石蜡蒸气遇冷转
变成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
化学学习的特点:
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
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
燃烧时发光、放热的现象,有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化学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点燃前
2、点燃蜡烛
3、熄灭蜡烛
化学学习的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点燃前
2、点燃蜡烛
3、熄灭蜡烛
化学学习的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木条燃烧越旺,氧气越充足。
资料信息:
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
4.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1.收集气体:
(1)空气
(2)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仪器: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导气管
(2)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仪器: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导气管
1.收集气体:
①取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③瓶中充满呼出气体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瓶内不能留有气泡)
②插入导气管,小心地向集气瓶内吹气;
(收集到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
(ρ呼出气体>ρ空气)
(2)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仪器: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导气管
1.收集气体:
①取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③瓶中充满呼出气体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瓶内不能留有气泡)
②插入导气管,小心地向集气瓶内吹气;
(收集到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
(ρ呼出气体>ρ空气)
2.探究气体性质:
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1)观察样品:
均为无色气体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小木条无明显变化;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小木条熄灭。
2.探究气体性质:
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观察样品:
均为无色气体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小木条无明显变化;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小木条熄灭。
(3)向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
总结:
2.探究气体性质:
结论: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现象: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被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低于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高于空气,氧气的含量则低于空气。
例: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时,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将其从水槽中
取出,再盖上玻璃片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D.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出
水雾
D
排水法收集气体
1.收集气体:
2.探究气体性质:
(1)观察样品:
均为无色气体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3)向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总结:
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高于空气,氧气的含量则低于空气。